立陶宛發展歷史立陶宛歷史沿革
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北界拉脫維亞,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那么大家了解立陶宛嗎?知道它的相關歷史知識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立陶宛歷史沿革
公元5—6世紀出現階級社會。12世紀起受到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13世紀形成立陶宛民族。14—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部在西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1558—1583年,立陶宛參加了反俄國的立窩尼亞戰爭。1569年根據盧布林條約,波蘭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1795—1815年整個立陶宛(除克萊佩達邊區外)并入俄國。立陶宛人民參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蘭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立陶宛被德國占領。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918年12月至194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領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羅斯聯合組成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并宣布獨立。1926年9月28日,蘇聯政府同立陶宛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發動政變得逞。1940年蘇聯軍隊占領立陶宛。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立陶宛被德國軍隊占領。1944年,蘇聯軍隊再次占領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獨立,蘇聯不予承認。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聯合國。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立陶宛與中國的關系
1991年9月7日,中國政府正式承認立陶宛獨立。同年9月14日,中國與立陶宛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6年9月24日至28日,阿達姆庫斯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8年以來,中立關系發展順利,雙方各級別往來密切。中國發生汶川特大地震后,立政府和社會各界以多種方式向地震災區提供物資援助和精神支柱,有力地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感情。5月13日,立總統阿達姆庫斯致函胡錦濤同志,就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表示慰問;5月15日,立議長尤爾舍納斯致函吳邦國委員長表示慰問;立政府向中方提供20萬立特(約合7.8萬美元)人道主義援助,用于震后重建。8月,立格迪米納斯·基爾基拉斯赴華觀摩北京奧運會并出席閉幕式,期間與溫家寶舉行會見。10月,立外長瓦伊杰庫納斯來華參加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立副議長佩凱留納斯、議會外委會主席卡羅薩斯、立中友協主席根賈利斯訪華。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主席王忠禹、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央紀委副書記黃樹賢、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國副會長李小林等訪立。12月,外交助理吳紅波赴立進行兩國外交部政治磋商。
2009年4月,中聯部副部長陳鳳翔率團訪問波羅的海三國。2009年5月,楊潔篪外長與烏沙茨卡斯外長在越南河內亞歐外長會議期間寒暄。2009年8月31日,中國國務院副回良玉訪問立陶宛,在維爾紐斯會見了立陶宛總統格里鮑斯凱特,并同立庫比柳斯舉行會談,中國視立陶宛是中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可靠朋友和重要合作伙伴。2010年5月14日,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訪問立陶宛,在維爾紐斯受到立總統格里包斯凱特熱情接待,雙方就雙邊關系、經貿合作和歐中經貿關系、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及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等問題交換了看法。
立陶宛旅游攻略
飲食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豬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腸、熏豬肉是他們的傳統肉制品。他們一般都喜歡烤制食品,也愛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飯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餃子,豬肉熏腸也是他們的常用食品。他們喜歡俄式西餐,用餐慣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們對中國菜肴也很感興趣,尤為喜歡熟透的風味菜肴。
立陶宛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講究菜肴要熟透,注重菜品要量大油重。
②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愛微辣味道。
③主食以面食為主
④副食愛吃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魚及蛋類等;蔬菜喜歡土豆、卷心菜、豌豆、西紅柿、洋蔥、黃瓜等;調料愛有胡椒粉、蕃茄醬等。
⑤制法對燒、炸、煎、炒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肴偏愛。
⑥中餐喜愛中國的京菜、魯菜。
⑦菜譜很欣賞什錦拼盤、干燒雞脯、烤肉、蜜煎海棠、鍋燒肘子、油爆雙脆、糖醋鯉魚、鍋塌豆腐、涮羊肉、焗大蝦等風味菜肴。
⑧水酒對格瓦斯、葡萄酒、啤酒很喜歡,飲料愛喝礦泉水、果子露等。
⑨果品喜歡葡萄、西瓜、荔枝、香蕉、蘋果等水果,干果愛吃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米等。
名勝
市內值得游覽的地方包括St.Anne教堂、GatesofDawn、圣三一堂、Basilian修道院、Vilnius大學、Vilnius座堂、Gediminas塔、十字架山等。
十字架山
最令人難忘的是十字架山(Hillof Crosses)。十字架山是一個非常細的山頭,上面插了上萬個型型式式的十字架,每一個十字架背后都印證了立陶宛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立陶宛開國以來的戰爭及革命都一一完整地保留在這些十字架上。
圣安娜教堂
圣安娜(St.Anne)教堂,位於維斯杜拉河坡最高、華沙最美的克拉科夫斯基普熱德梅濟(Crakowskie Przedmiescie),由圣安娜公主(Mazowsze Duches Anne)和她的兒子博萊斯瓦夫四世,一四五四年為貝納迪(Bernardine)教派的教士而建,一五一五年及一六五七年教堂曾遭回祿之災,僅剩現在所見的哥德式圣壇(Chancel)部分為最早的建筑。最值得參觀的是教堂內部一律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設計及陳設,滿布著一七四○年代的名家繪畫、天花板下垂的水晶燈、反射在包著金箔的雕刻及圣像,照得整個教堂光輝燦爛。
在圣安娜教堂旁豎有一六八三年完成的巴索瑪麗圣母像(Blessed Virgin Mary of Passau),這也是在波蘭大動亂中未被波及的塑跡,塑像雙手抱著圣嬰,慈輝流露,令人感動。
看過立陶宛歷史沿革的人還會看: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美國國會大廈的歷史沿革
3.國際兒童節歷史沿革
4.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5.英國歷史沿革 英國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