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人物生平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世稱紫巖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張浚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張浚人物生平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之后。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誑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爭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顏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后,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后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諫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御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將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授任御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御,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后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將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復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陜的建議,出任川陜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將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將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杰為先務,諸將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將攻東南,張浚命諸將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陜。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顏婁室、完顏宗輔等等入援,大戰于富平。涇原帥劉锜身率將士沖擊敵陣,殺獲頗眾。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詔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陜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將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財,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眾。所以雖然關陜丟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顏兀術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
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后謫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岳飛鎮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擬將劉光世所部劃歸岳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檜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將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酈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酈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酈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偽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復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檜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抗金,秦檜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只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復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于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檜黨羽萬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復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爭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顏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爭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后,復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復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將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隨即抬頭,秦檜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詔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隨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致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致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后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謚號忠獻。
張浚人物評價
趙構:① 有才而能辦事者固不少,若孜孜為國,無如浚。② 朕得浚,何愧王導。③ 朕與卿父,義則君臣,情同骨肉。
趙昚:① 久聞公名,今朝延所恃惟公。② 朕倚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趙鼎:浚有補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礪山帶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無二。
完顏宗翰: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攖吾鋒者,獨張樞密與我抗。我在,猶不能取蜀;我死,爾曹宜絕意,但務自保而已。
馮楫:如張浚者,當再以戎機付之,庶收后效。
陳俊卿:張浚忠藎,白首不渝。
劉過:背水未成韓信陣,明星已隕武侯軍。平生一點不平氣,化作祝融峰上云。
朱熹:① 公自幼即有濟時之志,在京城中,親見二帝"北狩",皇族系虜,生民涂炭,誓不與虜俱存。委質艱難之際,事有危疑,它人畏避退縮,公則慨然以身任之。不以死生動其心。南渡以來,士大夫往往唱為和說,其賢者則不過為保守江南之計。夷狄制命,率獸逼人,莫知其為大變。公獨毅然以虜未滅為己責。必欲正人心,雪仇恥,復守宇,振遺黎,顛沛百罹,志逾金石。晚復際遇,主義益堅,雖天嗇其功,使公困于讒慝之口,不得卒就其志,然而表著人心,扶持人紀,使天下之人,曉然復知,中國之所以異于夷狄,人類之所以異于禽獸者,而得其秉彝之正。則其功烈之盛,亦豈可勝言哉?② 忠貫日月,孝通神明,盛德源于生,奧學妙于心通。勛存王室,澤被生民,威鎮四夷,名垂永世。
陳亮:重惟魏國先忠獻以至公血誠對越天地,以崇勛茂德鎮動華夷,為中興社稷之宗臣,平生慕望。
周必大:忠貫日月,孝通神明。勛在王室,恩在生民。忠震四夷,功垂萬世,遺像巍峨,千古是企。
吳獵:艱難以來,首倡大義,不以成敗利鈍異其心,精忠茂烈,貫日月、動天地,未有過于張浚也。孝宗皇帝規恢之志,一飯不忘。歷考相臣,終始此念,足以上配孝宗在天之意,亦惟浚一人耳。
楊萬里:① 其論諫本仁義似陸贄;其薦進人才似鄧禹;其奮不顧身、敢任大事似寇準;其志在滅賊、死而后已似諸葛亮。② 社稷大功五:建復辟之勛,一也。發儲嗣之議,二也。誅范瓊以正朝綱,三也。用吳玠以保全蜀,四也。卻劉麟以定江左,五也。③ 三圣無多學,千年僅一翁。 浚身兼文武全才,心傳圣賢之絕學;出將入相,捐軀許國,忠義勛名,中興第一。④ 異時名相如趙鼎、張浚,名將如岳飛、韓世忠,此金人所憚也。
真德秀《題隱者蘇翁事跡》: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傾。蘇公高節如子陵,寸膠解使黃河清。等是世間少不得,問津耦耕各其適。后人未可輕雌黃,兩翁之心秋月白。
魏了翁:張魏紫巖以精忠大義為中興名相,其子宣公(張軾)以問學為世儒宗,流風蔚如,實啟來哲。
岳珂:① 出入將相,垂四十年,忠義勛名,為中興第一。② 至誠動天,中貫三極。堂堂南陽,繼以魏國。山岳鼎震,江河釜溢。群生失寧,乃見人杰。大義既信,人紀復植。于晦冥中,揭以日月。操固漢賊,敵祝宋祜。萬段之磔,吾恥未滌。不共戴履,矧肯屈膝。祁山屢卻,淮隴迭出。非不拙沮,之死靡易。我觀史冊,二公與匹。功雖不同,心則如一。隆興至今,耳目尚及。遺墨之寶,已若尺璧。造次皆忠,言猶未泐。天維可絕,地軸可折。公心之磨,此理則熄。兩朝開濟,萬古闔辟。系此詩之,以媲廟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