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人物生平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fú]。北宋書法家、畫家。漢族,祖籍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后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米芾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米芾的人物生平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于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為人不似唐人狂放,險而不怪,奇正相生。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
家庭背景
米芾五世祖米信,宋初勛臣。《宋史》卷261有傳,淳化五年(994年)卒,五十七歲。高祖、曾祖多系武職官員。芾父字光輔,官左武衛(一說米芾父名“佐”,徐邦達《米芾生卒年歲訂正及其它二三事考》中認為后世稱“父佐”當誤。依據是米芾之孫米憲輯錄《寶晉齋山林集拾遺》卷首附載的《故南宮舍人米公墓志》中談到米芾父親處云:“父致仕,左武衛。”后人則訛為“父佐,左武,”也許把“致仕”的仕字訛為“佐”字,又把致字脫去的緣故。)贈中散大夫、會稽(縣)公。米芾《書史》云:“濮州李丞相家多書畫,其孫直秘閣李孝廣收右軍黃麻紙十余帖,辭一云白石枕殊佳……后有先君名印,下一印曰‘尊德樂道’。今印見在余家。先君嘗官濮,與李柬之少師以棋友善,意以奕勝之,余時未生。”由此知米芾在未出生時,其父曾在濮州為官,喜愛書畫藝術,并精于鑒賞,且“尊德樂道”。
芾母閻氏,因其“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以勞補其子為殿侍,后登進士第,恩補校書郎、太常博士,出知無為軍。逾年,召為書畫博士,擢禮部員外郎,知淮陽軍。”《宋史》、《京口耆舊傳》、《丹徒縣志》、《襄陽縣志》、《全宋詩》、《雞肋編》等均有載。翁方綱《米海岳年譜》謂芾母“贈丹陽縣太君”。
未卷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后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內府藏書,熟諳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家珍。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去拜訪求教,東坡勸他學晉。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這樣說道:“余初學,先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其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其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摩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澤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宮,《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后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據孫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己說:“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范明泰《米襄陽外記》)。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于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于水之奇。”明里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現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又說“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
成長經歷
米芾出生于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
《韻語陽秋》卷14載:“元章始學羅遜書,其變出于王子敬。”“《襄陽學記》乃羅遜書,元章亦襄陽人。始效其體至于筆換萬鈞,沉著痛快處,遜法其能盡耶?”《襄陽縣志·古跡》:“襄州新學記碑:貞元五年盧群撰,羅讓行書。……羅讓字景宜,……讓書襄陽學記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邁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于濮安懿王諱,故或稱羅遜”。米芾《群玉堂米帖》自敘云:“余初學顏書,七、八歲作字,至大一幅,書簡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是襄陽書家羅讓。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手帖云:余年十歲,寫碑刻,學周越、蘇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謂有李邕筆法,聞而惡之。
宋治平四年(1067),米芾隨從母親閻氏離鄉來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工作經歷
魏平柱《米芾年譜簡編》:“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年),恩蔭入仕為秘書省校書郎當在本年。”《全宋詞》:“以母侍宣仁皇后藩邸,恩補校書郎……。”《京口耆舊傳》、《襄陽縣志》、翁方綱《米海岳年譜》等載:“黻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補秘書省校書郎。” 神宗熙寧三年庚戌(1070年)二十歲,由秘書省校書郎改臨桂尉。
神宗熙寧八年乙卯(1075年)二十五歲,十月前在臨桂尉、含光尉任,十月后官長沙椽至神宗元豐五年壬戌(1082年)三十二歲。
神宗元豐八年乙丑(1085年)三十五歲,官杭州從事。
哲宗元祐七年壬申(1092年)四十二歲,知雍丘縣。[2]
哲宗元祐九年甲戌(通常稱為紹圣元年,1094年)四十四歲,由雍丘縣令改監中岳祠(嵩山)。
哲宗紹圣四年丁丑(1097年)四十七歲,在漣水軍使任上。
哲宗元符二年乙卯(1099年)四十九歲,由漣水軍使任改除蔡河撥發。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辛巳(1101年)五十一歲,發運司屬官,在江淮間。
徽宗崇寧二年癸未(1103年)五十三歲,由發運司屬官改太常博士、書學博士。
徽宗崇寧三年甲申(1104年)五十四歲,仲春尚在書學博士任,后知無為軍。
徽宗崇寧五年丙戌(1106年)五十六歲,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徽宗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五十七歲,知淮陽軍。
結交蘇軾
蘇軾年長米芾十五歲。米芾《畫史》有言曰:“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后晉卿借去不還。”
《獨醒雜志》云:“元豐中過黃州,識蘇子瞻,皆不執弟子禮特敬前輩而已”。
《跋米帖》:“米元章元豐中謁東坡于黃岡,承其余論,始專學晉人,其書大進。”
魏平柱《米芾年譜簡編》云:“米芾到黃州拜訪蘇軾無疑,但是,均未言何年、月、日。”因此,研究者有三說:(一)元豐四年說。(二)元豐五年說。朱靖華《蘇軾簡明年譜》于元豐五年下云:“米芾、董鉞、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王文誥《蘇文公詩編注集總案》謂米芾來黃州訪蘇軾在元豐五年三月。(三)元豐七年說。翁方綱《米海岳年譜》引溫革叔皮《跋米帖》,系米芾訪東坡于元豐七年甲子。魏平柱《米芾年譜簡編》:“三說中以元豐七年說最為不確。東坡晚年(建中靖國元年)有‘恨二十年知元章不盡’之語,如元豐七年初識,則相差三年。元豐四年雖恰為二十年,然雪堂未建,米芾訪雪堂則為虛。”故元豐五年之說較可信。
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五十一歲的蘇軾六月知登州,十月以禮部郎中召回京,十二月二十日到京。有《與米元章書》:“某自登赴都,已達青社……。復思東坡相從之適,何可復得?”“惟千萬節哀自重。”由此推知,芾父當逝世于1086年或前一、二年。芾父有“中散大夫,會稽(縣)公”之贈,會稽距杭州甚近。時年米芾官杭州從事。
《全宋詩》卷821蘇軾有《次韻米黻二王跋尾二首》。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米芾詩《題子敬范新婦唐摹帖三首》。米芾《書史》云:“當時唱和者黃庭堅一首、蔣之奇詩三首,呂升卿二首,劉詮二首……,共成一軸,亦為此詩之和詩。”當年(1087年)六月或七月,蘇軾等十六人于王晉卿西園晏集。李伯時繪《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
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米芾在揚州。時年五十四歲的蘇軾,四月出京,六月往揚州訪米芾,七月初三日到杭州。蘇軾《書米元章藏帖》:“元佑四年六月十二日與章資平同過元章。”《與米元章》書三則,有言曰:“某以疾請郡,遂得余杭…,重辱新詩為送,詞韻高雅,行色贈光,感服不可言也。”又《與錢穆父》書曰:“前日作《米元章山硯銘》。此硯甚奇,得之于湖口石鐘山之側。……因山作硯其理如云。過揚且伸意元章,求此硯一觀也。”《東坡全集》卷75有《米黻石鐘山硯銘》一首。
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年,四十二歲的米芾知雍丘縣。翁方綱《米海岳年譜》云:“七年壬申九月,蘇子瞻自揚州召還,元章知雍丘,具飲餉之。既至,則又設長案,各以精筆佳墨紙三百列其上,而置饌其旁。子瞻見之,大笑就坐。每灑一行,即伸紙共作字。以二小吏磨墨,幾不能供。薄暮,灑行既盡,乃更相易攜去,自以為平日書莫及也”。東坡有《與米元章》二書。其一中曰:“過治下得款奉,辱至禮之厚,愧幸兼極。”其二中曰:“臨辱訪,欲往謝,又蒙惠詩,欲和答,竟無頃刻暇,愧負可諒。”由此知,米芾在這期間也訪過蘇軾,雍丘距京較近。
宋·趙令疇《候鯖錄》卷7載:“東坡在淮揚,設客十余人,皆一時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為顛,愿質之’。坡云:‘吾從眾’。坐客皆笑”。魏平柱《米芾年譜簡編》云:“此事當發生在蘇軾知揚州之后,米芾令雍丘之前”。
蘇軾《記張元方論麥蟲》:“元祐八年五月十日,雍丘令米芾有書,言縣有蟲食麥葉而不食實。”
《京口耆舊》云:“建中改元(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即1101年,—筆者注),坡歸自嶺外,與客游金山。有請坡題名者。坡云:‘有元章在’。米云:‘某嘗北面端明,某不敢。’坡撫其背云:‘今則青出于藍矣’。元章徐曰:‘端明真知我者也’。自爾益自負矣。”當年,蘇軾染疾,米芾多次謁并送麥門冬飲子于北沙東園。東坡有詩《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八月中秋,米芾得蘇軾去世噩耗,作《蘇東坡挽詩》五首。序中有云:“辛巳中秋,聞東坡老向以七月二十八畢此世。”
蘇軾《與米元章》書九首中有“嶺海八年…獨念元章”,“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之語。
米芾《書紫金硯事》:“蘇子瞻攜吾紫金硯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靜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蜀素帖
『蜀素』乃北宋時四川所造、質地精良的絲綢織物,上有鳥絲欄列,因紋羅較紙粗糙,滯澀難寫,且不吃墨、不洇墨,非功力深厚之書家不敢揮毫於上,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此卷蜀素數余年,直至元佑三年(1088)八月,米芾應林希之邀,結伴游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方在這卷蜀素上留下墨跡,即興寫下八首詩,卷末署『元佑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記』,并鈐有『米姓之印』,時年三十八。
此帖內容包括他自作的各體詩八首,故此帖又名<書諸體詩卷或>或<擬古詩帖>。全卷依序為五言古詩<擬古>二首、七言絕名<吳江垂虹亭作>二首、七言律詩<入境寄集賢舍人>與<重九會郡樓>各一首、五言古詩<和林公峴山之作>一首與七言古詩<送王渙之彥舟>一首。<擬古>二首以行楷為主,第一首詩運筆尚稱拘謹,到了第二首詩句『龜鶴年壽齊』,字形筆畫愈見細瘦,而有奇險之風,且愈到后面越見流暢飛快之筆意,體現了米芾隨意灑脫的個性和刷字的特點;第五首詩〈和林公峴山之作〉,字體更顯纖細,筆勢更見挺拔,隨著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收放自如,表現靈動,結體縱長傾側,寫法字字不同,及書變化之能事,展現米芾『不偶於俗』的個人特質,且因蜀素不易受墨,是而枯筆隨著漸乾的墨漬,通篇墨色有濃有淡,筆畫間也出現較多的飛白。書家緊湊的點畫、粗重與輕柔的線條交互揮灑,流利的筆勢與滯澀的觸感相生相濟,在鳥絲界欄內,飛揚行筆,絲毫不為格式所拘,風檣陣馬的動感與雍容沉穩的靜謐,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章法。
經何傳馨考證,於『大觀一北宋書畫特展』圖錄中指出,此卷在北宋林希之后到明初三百余年間的流傳情形不明;明清兩朝,汪宗道、顧從義、顧九錫、項元汴、董其昌、陳燾、陳之暗,高干奇、王鴻緒、傅恒等人鑒藏,后入清宮收藏。米芾自述學書經歷由顏、柳、歐、褚等諸家,上溯二王,融會貫通,自成一體,此帖即米芾求古以達變的成熟佳作,亦是個人書風形成的起始點,在尚意的北宋書史上意義別具。
看了“米芾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鹿門居士米芾的生平簡介
2.北宋書法家米芾的介紹
3.米芾勤學的故事
4.髡殘人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