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的生平事跡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下面給大家介紹宋太祖趙匡胤的生平事跡
趙匡胤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生于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是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四代王朝的禁軍將領。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宋太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藝。趙匡胤可謂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創太祖長拳,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宋太祖還發明了“大小盤龍棍”,就是后來的雙節棍。同時宋太祖還是一個勤學的皇帝。在宋太祖幼年時,其父曾一度要宋太祖棄武學文,替宋太祖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先生,給宋太祖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且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據說好學已達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
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宋太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宋太祖漫游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宋太祖終于遇到了機會。在北上的途中,宋太祖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后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領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于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時,趙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當時已是開封府尹柴榮(即周世宗)的賞識,成了柴榮的部屬。周世宗即位后,趙匡胤在跟隨世宗南征北討中戰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為屈指可數的禁軍高級將領之一。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勢如破竹。正當這個時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軍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訓繼位。臨死前,世宗對最高軍政人員進行了變更調動,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首領)。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軍的歸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乘“主少國疑”之機,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后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史稱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雖然對自己的家人較約束,但絕非吝嗇之人,宋太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筆費用,對于投降的各國國君也給予優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嚴謹簡樸,對于該花費的地方,卻是十分慷慨,這是歷代皇帝中較少見的。
曾經流浪的痛苦經歷,使趙匡胤對老百姓的苦難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對民生問題十分關注。當天下初定的時候,宋太祖馬上就實行了寬減徭役的政策,以便農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961年,宋太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當急遞鋪遞夫的勞役,改用軍卒擔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運戍軍衣物的勞役。若州縣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檢舉。在五代之亂后,連年的戰亂使田地荒蕪嚴重,土地是立國之本,因此趙匡胤下令,凡是新墾土地一律不征稅,凡是墾荒成績突出的州縣官吏給予獎勵,管轄區內田疇荒蕪面積超過一定畝數的,要給予處罰。趙匡胤剛當家僅僅兩年,就下令在黃河沿岸修堤筑壩,并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其后多次就黃河的修治下達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趙匡胤下詔說:“沿黃、汴河州吏,每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黃河堤壩的例修期,年年都會加固維修,加固了堤壩還綠化了環境,兩全其美。
范仲淹曾由衷地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譜·慶歷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三》)
九七六年,趙匡胤崩,關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延伸閱讀: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
偶然致死說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于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于家族遺傳的躁狂憂郁癥。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 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
有專家認為趙光義早有篡位之意,當時開封府尹趙光義不斷在帝都內培植黨羽,賄賂 御史中丞 劉溫叟、禁軍殿前司控鶴指揮使田重進。趙普發現趙光義的親信劉嶅賄賂馮瓚,事後劉嶅僅是免職。趙普很早就因姚恕、劉嶅事件與趙光義結怨,王禹偁《建隆遺事》道:“太祖將晏崩,方召趙普于寢閣,及趙普欲立太祖之子……其后太宗聞之,故與普有隙。”開寶六年(973年)趙普罷相,出任河陽三城 節度使、同平章事,不久趙光義成為開封府尹兼晉王。據吳蔚所著「宋史疑云」里之考證,“燭影斧聲”之「斧」不指斧頭,而是指“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