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趙普生平介紹
趙普(922—992)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市薊縣)人,后遷居洛陽,北宋宰相。后周時為趙匡胤幕僚,掌書記,曾參加策劃陳橋兵變。下面是宋朝宰相趙普生平介紹。
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善吏道,后周顯德年間,先后為永興軍(治今陜西西安)節度使從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州(治今陜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縣南)節度使趙匡胤推官、掌書記。顯德七年(960)正月,普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于趙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普受封為右諫議大夫,充職樞密直學士。是年四月,后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議宋太祖親征。宋得勝還師后,升普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計,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釋兵權”,削奪朝中諸將兵權;建隆四年(963),加強中央集權;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財權;乾德五年(967),加強中央禁軍建設;開寶二年(969),削奪節度使兵權;統一全國,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負宰相責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職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普入相后,堅于職守,對宋太祖忠貞不二。有當用者,普薦其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準奏。有立功應升遷者,太祖不予升遷,普為其力請,直至宋太祖從其請。開寶六年(973),普接受吳越王錢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違法從秦隴買來木材營建官邸,庇護部下貪贓枉法,宋太祖大怒。普被罷相,出為河陽三城(治今河南商孟縣)節度、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繼遷太子少保。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普升為司徒、梁國公,二次入相。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計,不再傳位于皇弟趙廷美。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職,出任武勝軍(治今河南鄧縣)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遼久未班師,普上疏力諫收兵息戰。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東道(治今湖北襄樊)節度,改封許國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冊封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頓吏治,懲治不法官員,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議,對黨項人采取糜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上表辭相職,宋太宗不準,任普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書令。淳化三年(992)春,普又三次上表,請求辭歸故里,宋太宗不準,拜普為太師,封魏國公,給宰相俸祿。是年七月,普卒。太宗聞之震悼,廢朝五日,贈普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親撰并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
延伸閱讀: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功臣,他的功勞可以和漢朝的張良和蕭何相比,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什么東西最大?”趙普沒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頭腦正在快速地思考著。他想,當然不可能是某種有形的東西了。那么,應回作父母最大呢,還是皇帝的皇權最大呢?就在趙普還沒考慮好答案的時候,宋太祖又問道:“世界上什么東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趙普又想了一會兒,回答說:“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當即拍手稱贊說:“對,對,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當皇帝的,也要服從道理,你回答得妙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