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歷史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館內,是中國第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天津自然歷史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天津自然博物館簡介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館內,是中國第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是北疆博物院,于1914年由法國傳教士桑志華創辦。1927年對外開放。1952年改建為天津市人民科學館,1957年正式定名天津自然博物館。
截止至2014年末,天津自然博物館占地面積為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3.5萬平方米,展示面積1.4萬平方米,包括常設陳列區、臨展區、體驗娛樂區、科普教育區四部分。館藏生物標本40萬件,其中一、二級珍品1282件,模式標本1452件。
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以"家園"為總主題,從戶外"家園·足跡"到首層"家園·探索",從二層"家園·生命"到三層"家園·生態",講述一個從遠古到當代、從世界到天津的"家園"故事。
二、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1914年),建立黃河白河博物館,后名為北疆博物院,是由法國神甫、動物學博士黎桑(EmileLicent,1876-1952,中文名桑志華)來華創辦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北疆博物院由私立津沽大學代管。
1951年9月,天津宣傳部接收北疆博物院。
1952年6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在北疆博物院的基礎上組成天津人民科學館籌備委員會,同年天津市人民科學館成立。
1957年6月,天津人民科學館更名為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1959年,陳列展覽和辦公地址遷至河西區馬場道272號,時任政務院副、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該館題寫了館名。
1968年8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市自然博物館合并,組建天津市博物館。
1973年12月,恢復各博物館建制。
1974年1月,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
1997年,天津市政府投資一億元在原址翻新天津自然博物館,1998年建成并對外開放,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之一。
2002年獲得"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2013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改建工程被列為"天津市20項民心工程"之一。
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改建完畢對外開放,新址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原天津博物館內。新館陳列以"家園"為主題,是全國第一個主題單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學體驗、科學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館。
三、展廳介紹
生命展區
二層展示面積為5700㎡,由"遠古家園"和"現代家園"兩大部分內容組成,采用古今結合的主題單元展示方式,展出古生物化石、巖礦及現生動植物標本近萬件。
依托新的地球觀和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展示地球家園38億年來生命世界由無機到有機、由單細胞到多細胞、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的發生、發展,乃至到現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演化歷程。
生態展區
《家園·生態》展示面積為3400㎡,以美國著名慈善家、天津市榮譽市民肯尼斯·貝林先生歷年捐贈的200多件珍稀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為基礎,同時增加館藏部分珍稀野生動物標本,如大熊貓、金絲猴等,共同展示世界各大洲的典型動物群。
《家園·生態》展區在設計理念上突出生態系統,形式上以大景觀、大手筆來體現,展示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每一大洲動物群以若干個景觀組成,每個景觀以不同的場景來展示,每個場景又由動物生活中的一個典型故事來表現。利用人工造景及背景畫,結合各種現代化的展示手段,準確、科學地將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再現于觀眾面前,生動展示動物生活的真實場景。展覽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既有展板,又有多媒體,同時有互動設置,提高了觀眾的探索欲望。以期達到貝林先生的捐贈目的:"讓沒有機會到這些地方的孩子們通過參觀我們的展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看了天津自然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