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博物館
中國武術博物館于2005年11月20日在上海體育學院落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武術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中國武術博物館簡介
中國武術博物館于2005年11月20日在上海體育學院落成。中國武術博物館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術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總面積約1680平方米,現有藏品2000余件,并采用了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展現武術文化。
中國武術博物館于2007年11月10日在上海體育學院落成。該館坐落在上海體育學院新綜合館內,總面積2000平方米。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術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中國武術博物館的建成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國武術博物館是上海體育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作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國武術博物館同時還具有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大眾科學普及的作用。
中國武術博物館現有藏品2000余件,清代兵槍盡管年代與我們相隔不遠,但現代國內博物館中也鮮有收藏;唐代武士俑更是彌足珍貴;另外本館中還珍藏著在古代被奉為武林練功秘籍的武術書籍、先秦時期的青銅兵器,以及不同時期與武術有關的石雕木刻匾額證章等。
中國武術博物館分為拳械廳、歷史廳、臨展廳、立體影院和數字化多媒體互動區域。本展廳從館藏文物中精選出500余件藏品,結合文獻、圖片資料及多媒體展示手段,多角度展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整個展覽風格樸素傳統,但又不失現代氣息。在這里中國武術不再是抽象的、撲朔迷離的如青銅兵器般冷漠與孑然獨立,而是可以聆聽它的心跳,在它的演進中,感受最真實的故事。歷史雖然已成往事,但遺留下來的文化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博物館肩負著歷史的重任,傳承并延續著歷史文化的印跡。在這里,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武術更是永恒的文化。
二、展覽與藏品
魯智深拳譜
《魯智深拳譜》由鄒長庚先生所著,是"魯智深肆酒醉闖山門時所遺之拳法"。全譜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拳術技法,包括醉拳和開山拳兩種套路;另一部分為瘋魔杖三十六路套路技法,還對習練醉拳和瘋魔杖套路時的要點進行了論述。
此拳譜圖文結合生動形象,解說詳盡,技法獨特,有很高的實用與健身價值,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太極拳釋義
《太極拳釋義》是董英杰先生的著作。此書內容對太極拳的基本原理進行了非常全面、深入的論述,并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對太極拳的身法、練法進行講解釋義,還對太極推手的練法作了詳盡的闡述。
此書是一本集大成的學術著作,書中囊括了縱多太極拳大師的理論觀點,理論價值極高,這不但對太極拳的文化傳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人民群眾習練太極拳和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武士像
這件造像,整體花崗巖雕刻而成,高度達到2.3米。頭戴風帽,身著甲胄,內穿長衣,腰束革帶,革靴,雙手握劍交于胸前,寶劍仗地。濃眉,圓目遠視,大鼻,高顴骨,垂耳,闊口,兩撇濃須,體現出威風凜凜、不怒而威的陽剛之氣,蘊涵著武將威武和強悍的性格。整件造像石刻精美細膩,人物生動傳神。
漢畫像石
本館所展示的這件藏品為武庫圖畫像石,長147cm,寬119cm,厚20cm,重約1.5噸。其上端并排放著兩個弩(左為蹶張),下端擺放兩個箭箙,兩套盔甲懸掛于一架上。此架在漢代稱為"蘭锜",亦為兵器架。張平子《西京賦》記:"武庫禁兵,設在蘭锜。"《文選》李善注:"锜,架也。…受他兵曰蘭,受弩曰锜。"蘭锜一般為木制,有橫置和豎插兩式,長柄兵器使用的蘭锜兩式都有,短柄兵器使用橫置式,以便于陳放和取用。漢代家中能有蘭锜陳設兵器,是極為尊貴和罕見的,象征著威儀和權勢。大家仔細觀賞一番,細細數來,會驚奇的發現,武庫石上兵器林立,且式樣繁雜。研究考證一番,能夠辨別出有漢代典型的兵器環首刀、鐵劍、錟(yan)、戟、短棒、戟頭、鎩、長矛,盾牌、馬鐙和現已失傳的兵器鉤鑲。鉤鑲由盾演變而來。《釋名》中記:"鉤鑲,兩頭曰鉤,中央曰鑲,或推鑲、或鉤引,用之之宜也。"鉤鑲常與環首刀配合使用,它的鑲板可抵御敵人進攻,上下兩鉤可以鉤鎖敵人的兵器,向前推拒時鑲板上的尖錐還可以刺傷敵人,稱得上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武器。
從這塊畫像石上,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漢代軍隊的主要兵器裝備。這些兵器鑲嵌在畫像石上,制作精細,栩栩如生,它不僅是漢代藝術造型的準確寫實,更是匠師們崇高藝術追求和精湛鑄造技藝的真實再現。令后人嘆為觀止!
拳術基本訓練法
《拳術基本練習法》由郭粹亞先生所著,內容豐富,對武術的基本練習方法作了非常詳盡的介紹。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包括手臂的聯系方法、腿足的練習方法、身腰的練習方法、步勢的練習方法和上勢的練習方法五方面內容。下編介紹了中勢練習、高勢練習和腿勢練習三部分內容。
《拳術基本練習法》的編寫出版,促進了武術訓練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發展和普及,是一本實用價值非常高的武術教材。
看過中國武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