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下面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1,人和。這是最重要的。王安石有個外號叫“拗相公”,不容有任何人反對他,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但是很多人都反對他,包括范仲淹,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甚至包括他的弟弟王安國,王安禮。(因為反對變法,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于是就有了蘇堤,后世文人騷客還得感謝王安石啊!)不得已,王安石只得自己提拔一批心腹,于是一幫趨炎附勢之輩如呂惠卿,李定,鄧綰就走馬上任了,把本來一場好好的變法搞得烏煙瘴氣,能不敗嗎?
2,背景(公元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十六年后(即蘇軾兄弟中進士后一年),王安石上萬言書,主張變法。但直到1069年當上參知政事,才始行新法,次年,王安石拜相。之所以變法十一年后才實施,是因為仁宗皇帝不喜歡王安石,認為他是偽君子。1068年神宗繼位,意氣風發,斗志昂揚,欲勵精圖治。于是任用王安石,施行新法。變法的根源是契丹,西夏虎視眈眈,大宋不得不侍奉這兩位爺。)至于王安石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很落后(明朝東南沿海才有資本主義萌芽),人民思想尚未發展到那個程度,一句話,王安石思想太超前。
3,地利。王安石當地方官時,曾變過法,據說十分成功(注:王為試驗變法,對朝廷的升遷也拒不接受)。于是,王安石就幼稚地以為變法可行。殊不知,歷史上的數次變法無不慘敗,他沒有吸收前人的教訓。之前的成功只不過因為山高皇帝遠,他一人說了算,大家也還聽話,但對整個國家變法,掣肘的事可謂數不勝數。一州縣可施行,未必意味著全國皆可。他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后性差距過大,變法沒有適應的土壤,王安石變法主要是應對危機的政治沖動,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對這次變法的經濟內容,黃仁宇評論道:“在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時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而宋朝的封建政體是其面臨的難以逾越的困境,結論不言而喻,變法的走樣與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王安石明知改革“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卻在變法中操之過急。他只認定一個目標,卻忽略了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然會連帶產生一系列問題。在短短數年間將十幾項改革全面鋪開,恐怕當時的社會各階級都不見得有這種精神和物質承受能力,于是變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 ∷?、動機與效果的背離,條文與執行的偏差,使一系列變法措施從安民走向擾民
首先是變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協調一致。當王安石再次擔任宰相后,宋神宗對他的態度已經有所變化,即所謂“意頗厭之,事多不從”。王安石看到變法停滯不前,被迫再次辭職。其次是變法派內部出現反對派。許多變法派只從自己利益考慮,而不以改革大局為重,結果使參與變法的人員鬧得四分五裂,這怎能對付強大保守勢力的進攻呢?
王安石變化的主要內容
改革稅賦
方田均稅 熙寧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軍隊改革
裁兵法 整頓廂軍及禁軍: 一、 規定士兵五十歲后必須退役。 二、 測試士兵,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
新修水利
規定各地興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當地居民照每戶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興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貸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聯合若干州縣共同負責。
希望以學校的平日考核來取代科舉考試,選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后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
貢舉法 王安石認為“欲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改革貢舉法,廢明經、存進士,熙寧三年(1070年)三月,進士殿試罷詩、賦、論三題而改試時務策。熙寧四年(1071年),二月,頒新貢舉制,廢明經,專以進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斷案。
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不少人成為改革的中堅力量。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公元1086年,也就是宋神宗逝世后的第二年,“新法”被完全革除。此時的王安石正在老家江寧,聽到這個消息后,憂憤無比得疾,第二日早(5月21日)逝世,年終65歲。(虛歲66歲)
生不逢時的王安石成不了救世主
也有人說,王安石生不逢時,那樣一種時代背景,那樣一種文化氛圍,怎么會允許他的改革走向成功?他可以做太平官,甚至可以做貪官,就是不能做有作為的官,一位同僚曾給他寫信:“這天下是皇上的,你急什么?”一個人,成不了救世主。
王安石變法毀在呂惠卿手里可不可信
有人說,王安石敗在小人呂惠卿手里。王安石沒有積聚一批改革的骨干力量就匆匆動手,重用了一批勢利小人,最后紛紛反目,比如呂惠卿,在關鍵時刻出賣了他的恩師王安石。呂惠卿是福建人,善于投機鉆營,王安石看重他,將他從一個小縣官提攜至宰輔的高位,作為自己的左右手,人們稱呂是“護法善神”。但王安石罷相后,呂惠卿反戈一擊,不論新法同僚或元老舊黨,凡不合意的一概排斥打擊,同時用人唯親,重用自己的胞弟,以實施新法之后大肆搜刮聚斂。更陰險的是,呂惠卿向皇帝揭發,王安石當年給他寫過兩封私信,上面特地注上一筆:“勿使上知。”也就是不要讓皇帝知道他們之間的秘密。犯有“欺君”、“欺朝廷”之罪。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于是就有了王安石的第二次罷相。?
在人類所有的所謂“忠誠”行為中,政治上的忠誠是最靠不住的,最易變的,因為玩政治就是在玩利益交換。王安石倒了,不得勢了,呂惠卿還有什么必要去抱他的大腿?他當然不會記得當初的諾言。對于呂惠卿的背叛,王安石深深失望,是他心底永遠的痛。在江寧閑居,天天要寫“福建子”三字,以泄心頭之恨。元豐初年,呂惠卿“除母喪,過金陵,以啟與安石求和”,王安石寫了一封極富哲理的回信給他,表示“不如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