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的簡介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取代后周,建立大宋王朝的事件,歷史上稱為陳橋兵變。陳橋兵變是怎么回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陳橋兵變介紹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死,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史稱恭皇帝。先皇剛剛去世,繼位的新皇帝年紀又太小,后周的政局開始陷入不穩定狀態。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鄰國遼國聯合北漢進攻后周。主政的太后毫無主見,眼前國家政局動蕩不安,聽到這個消息,四下無措。再加上新皇帝年幼,不得不依靠輔政大臣——宰相范質。范質將朝中所有武將都過了一遍,只有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才能解救后周于此次危難之中。
陳橋兵變是誰發動的呢?
與眾臣商議之后,決定派趙匡胤出兵擊退遼國和北漢軍隊。誰知,趙匡胤以兵寡為由,拒絕出戰。周世宗沒去世之前,趙匡胤掌握著禁軍。周世宗去世之后,后周政局極度不穩定,朝中大臣諫言削減趙匡胤的權利,不能讓他再繼續掌握禁軍,因為他是整個后周不穩定的最大因素之一。
給不給趙匡胤兵權,變成了一場博弈。不給兵權的話,遼國和北漢的軍隊就要攻進都城。給了兵權,后周的江山怕也是要易主了。權衡之下,宰相范質還是給了趙匡胤最高軍權,調動全國兵馬來解決這場戰爭。
趙匡胤摔著大軍到達陳橋驛,在此駐扎夜宿,與此同時,他的兵變計劃也開始了。趙匡胤的親信先是散布消息,“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后再出發北征”。”出征的將士們或許也感覺到了后周將不久已,情緒很快就被帶動,紛紛響應。趙匡胤的親信們眼見著時機成熟,就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伏在地上大呼“萬歲”。于是,“醉酒醒來”的趙匡胤就這樣當上了皇帝。
趙匡胤隨即班師回朝,仗也不去打了,直接奔回都城開封,逼迫恭皇帝禪位,將后周的政權奪走,建立宋朝。
關于陳橋兵變的歷史評價
政治見識
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尸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與實力威懾的結果,事實上,兵權、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決策者的謀劃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將大事化于無形,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較為明顯直觀,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入城時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出一種政治見識。
積極作用
往事鉤沉,陳橋兵變被許多人看成是趙匡胤陰謀奪權的最有力證據,但如果把這次兵變放在當時那樣的大背景之下來看,他的積極作用遠遠大于消極作用。自從唐玄宗安史之亂后,中原大地就陷入了戰亂頻仍的年代,由于各大節度使手握軍權,彼此攻殺,國家內部分裂,使得外敵契丹乘機南下,進行野蠻的殘殺和掠奪,使中原百姓更加水深火熱。在這樣的背景下,急需一位能夠平息動亂的偉人出現。趙匡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統一全國,使國家走向繁榮穩定的人物。如果沒有這次陳橋兵變,百姓的疾苦不知還要延續多久。
在公元960年那個特殊的年代,趙匡胤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但要做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還需要非凡的智謀。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智謀都說成陰謀,這是個十分幼稚的誤解,如果按照這樣的理解,寫《孫子兵法》的人豈不該殺了?諸葛亮豈不也成了大陰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