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叔個人簡介
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鮮,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周武王死后,管叔鮮與蔡叔度、霍叔處不滿周公旦攝政,于是挾持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管國滅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管叔個人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管叔立國
一作關叔。西周初人。姬姓,名鮮。周武王弟。封于管(今河南鄭州)。武王克商后,將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給紂之子武庚,并在王畿設置"三監"加以監督。《逸周書·作雛》謂分商王畿為殷、東兩部,他封于東,為"三監"之一。一說,《漢書·地理志》謂商王畿份為邶、墉、衛三部,他封于墉。又一說,《帝王世紀》謂他封于衛。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他與蔡叔、武庚聯合東夷發動叛亂,為周公平定,他被殺,一說。
在鄭州的十二個縣市區里,有一個管城區,那么管城區的名字從何而來的呢?周朝建立之后,分封諸侯,周王的弟弟管叔鮮在管城區一帶建立管國。大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大封公侯于天下。他的弟管叔鮮被分封到鄭州市這一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管國。
周武王以為把自己的弟弟分封到這里,一定能夠幫自己鎮守好東方,于是就放心地帶兵返回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南的鎬京。誰知第二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就位,當上了國王,也就是周成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周公旦,就是周成王的叔叔,協助治理朝政。管叔鮮對此非常不滿,商朝最后一個國王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見此情景,認為有機可乘,就勾結管叔鮮叛亂,結果叛亂失敗,管叔鮮也被周公誅殺,管國也被取消了。但是管城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下來了,現在在滎陽廣武南面的平桃城,當地人也叫南城,還留有管叔鮮的墳墓。
管叔地位解析
管國是周武王弟叔鮮的封國,三監叛亂后周公平叛,管叔被殺,管國被滅。作為周初的一個諸侯國,雖存在時間很短,但地位非常重要。《逸周書·大匡解》及相關史料中關于管叔的史料說明管叔是兼王官與地方諸侯雙重身份,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東方大權,相當于方伯的重要諸侯。方伯出現在西周初期,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繼續。管叔作為"三監"之首,實際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諸侯。學術界對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比較少,剖析管叔的方伯地位,對認識方伯制度有重要價值。
管叔分封官職
為當時屯兵于管監殷,可謂順理成章。分封之后,管、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既是中央的重臣,代表周王居管監殷,又是一方諸侯,成為地方勢力。這種雙重身份正是周代政治的重要特點之一,即中央與地方官兼職所呈現的中央與地方力量的互相滲透。過去人們對管、蔡既是封國諸侯,又是"相"武庚的雙重身份難以理解,故對"三監"人物、監的意義爭論不休,總在"監"字含義是監視抑或統治上糾纏不清。現在看來,"監"的意義是復雜的,兩者是不能截然分開。從軍事占領管地,對殷地起軍事威懾的作用來看,孫作云先生的"三監"軍監說可信。管叔、蔡叔首先是居管,對管地的直接軍事占領,實現對管地的直接控制,相當于后來的軍管、軍監,其次才是監殷,目的是從管地來輻射控制殷地及整個東方。這是一種就近控制的統治方式,其控制程度大大超過一般分封。正是由于管、蔡強大軍事力量在管地的存在,"東方之隅"的諸侯國才"咸受賜于王"。從這一點看,已經超出了監視的范圍,又帶有某種政治"統治"的意義。這一點,在《文政解》中說得很清楚。管叔已經將中央與地方職官與軍事政治職能合一,控制了"東隅之侯"的西周方伯。
第二,管、蔡由中央官員向地方諸侯的轉化,實現了西周中央對地方統治的諸侯國化。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必然,周王朝在沒有力量直接統治地方的情況下,主動采取分封諸侯的辦法來實現對全國的間接統治。這種諸侯國化由來已久,周文王時代就在西土實行分封。如周公、召公、太公等都是這樣兼有中央重臣與地方封君雙重身份的人物,不過他們有的并未直接去自己的封國,一直在中央任職。叔鮮隨武王伐商后鎮守管地,在原地受封,自然就在封國,但仍然兼有中央賦予的職責。周公、成王的大分封使地方化達到高潮。正是在分封制的大旗下,各種地方勢力在短時期內紛紛歸于周王朝的政治統治之下,成為周王朝中央權力統治之下的地方勢力。
第三,周王朝通過叔鮮在管來控制整個東方,賦予其相當大的權力,使之成為控制東方的方伯。一方面有利于對殷及整個東方地區的控制,有利于中央權力對東土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也使管和武庚的聯系密切,這為后來管、蔡因不滿周公攝政,獨攬朝綱,為與周公爭奪中央權力而與武庚勾結,發動武裝叛亂埋下了伏筆。因為管、蔡在受封后已經成為地方諸侯,屬于地方勢力,管、蔡與武庚的叛亂實質上反映了周初中央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武王死后,"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起因是周公自行攝行政當國,引起地方勢力的極度不滿,管、蔡已經成為整個東方地區地方勢力的代表,"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這充分證明管、蔡對殷武庚及東方諸侯有控制能力。周公奉成王命出兵討伐,他此時完全是作為中央對抗反抗的地方勢力的代表,以王命討不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