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良長城歷史沿革
在英國的不列顛島上,有一條有名的古長城的遺跡,這就是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是羅馬帝國在占領不列顛時修建的,從建成后到棄守,它一直是羅馬帝國的西北邊界。哈德良長城與安敦尼長城、日耳曼長城(德國長城)共同組成了古羅馬長城體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AAAA,希望對你有用!
哈德良長城遺址圖片
哈德良長城基本情況
在羅馬皇帝哈德良統(tǒng)治的時代(公元117年-138年),羅馬帝國經過了幾百年的對外戰(zhàn)爭,疆域的擴張早已基本完成。在邊遠地區(qū)進行戰(zhàn)爭已日益艱難,勝負更為難料,占領的地區(qū)更難以穩(wěn)定,也更為無實利可圖。而且,羅馬帝國的過度擴張,使其不得不面臨來自自身的危險,在當時的條件下,維持現(xiàn)有的龐大帝國已十分不易。哈德良皇帝下令停止對外擴張,開始對外謀求和平。哈德良長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造的,并以哈德良命名。而哈德良本人也在羅馬帝國中的歷史上被稱為賢帝,其統(tǒng)治期間為羅馬帝國最為強大的時代。
早在公元43年,羅馬軍隊入侵了不列顛,只是占領到二十一世紀時的英格蘭地區(qū),難以向北推進,而北方的蘇格蘭人屢次進犯羅馬帝國的占領地。哈德良皇帝來到不列顛視察,下令修建長城,以保衛(wèi)羅馬帝國的占領地。由3個羅馬軍團歷時約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筑成了哈德良長城,對于當時的超級大國羅馬帝國來說,這也是一項驚人的龐大工程。在羅馬人看來,長城以南,是受羅馬教化的"文明人",長城以北,是"野蠻人"(Barbarian)。電影《亞瑟王》中,一道近似中國長城的高墻曾多次出現(xiàn)。與亞瑟源自神話不同,這道高墻名為哈德良長城,來源于真實生活。哈德良長城(英語:Hadrian's Wall 拉丁語:Vallum Hadrianus),是一條由石頭和泥土構成的橫斷大不列顛島的防御工事,由羅馬帝國君主哈德良所興建。
哈德良長城歷史沿革
公元122年,哈德良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護已控制的英格蘭的經濟,開始在英格蘭北面的邊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稱為哈德良長城。哈德良長城的建立,標志著羅馬帝國擴張的最北界。1987年,哈德良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公元43年,羅馬人侵占不列顛。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公元76-138年)巡視不列顛,決定在英格蘭北部修建長城,抵御北方的敵人。長城全長73公里,高約4.6米、底寬3米、頂寬約2.1米,上面筑有堡壘、瞭望塔等,工程耗時6年。
公元142年,羅馬人在哈德良長城以北又修筑長達37公里的安東尼長墻。長城的修建,一方面顯示了羅馬人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標志著羅馬人開拓疆土的示威。
哈德良長城現(xiàn)已破敗不堪,只能從少數(shù)斷壁殘垣和殘存的基座一窺昔日的雄風。英國政府自19世紀80年代起開始有組織地保護哈德良長城。上個世紀20年代,英國政府制定《古跡與考古地區(qū)法》,哈德良長城的保護遂有法可依。
公元122年,哈德良國王命令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邊界上修筑一條長約118千米的長城。哈德良長城既是當時軍事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有例的說明了當時羅馬人的技術水平,戰(zhàn)略思想和地質學的發(fā)展。
公元2世紀建造的英國哈德良長城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逶迤于英格蘭北部綿綿的哈德良長城全長120公里,約4.5米高,2.5-3米寬,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砌成,即便按典型的羅馬帝國宏偉標準來衡量,它仍是一項驚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幾個世紀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而每次新的挖掘都會使辯論繼續(xù)下去。哈德良長城的傳記作者作了簡單的闡述:帝王建造哈德良長城是為了把羅馬人與外邦人分隔開來。
哈德良長城建筑風格
哈德良長城從東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爾韋灣,橫貫不列顛島的頸部,全長117公里,要過河,要通過大段不毛之地,先要克服地質方面的困難。建成時高約5米,2.5-3米寬,從西段開始,用草泥建造,后來全部改用石塊,共用約75萬立方米的石頭,城墻上本來還有木柵。材料方面也是非同小可。
城墻的南北兩側挖有壕溝,約3米深9米寬。南壕溝離城墻較遠,兩側各有一道高土屯,高土屯與城墻之間有一條軍用道路。北壕溝離城墻較近,可能更深更寬一些,兩側無高土屯。長城每隔一羅馬里(約為1481米),建有一座里堡(mile-castle),每座里堡大概能容納60人。在兩座里堡之間有兩座塔樓(turret),作為哨所。如果有敵情,守衛(wèi)者能很快地以火光為信號,并沿長城傳遞,如同中國長城的狼煙烽火。這樣,一些軍人駐守在長城上,但大部分軍隊駐扎在長城的南面。沿途建有16座要塞(fort),里面有指揮部、營房、糧倉、醫(yī)院、甚至廟宇等。一座要塞能容納500到1000名士兵,這時哈德良沿線成了一萬多軍隊的駐地,開始是騎兵部隊,后來又增加了步兵。這些軍人來自帝國各地,獨立編制,保留各自習俗,宗教,人數(shù)多的建有自己的廟宇。
哈德良長城更象是形象工程,代表了羅馬帝國的富庶和強大。同時也傳達了一個不言而喻的信息:羅馬帝國無意揮師北進。哈德良長城加快了不列顛島的和平進程。大量的軍隊在這里駐守,隨之而來的,有各種各樣的工匠、商販,再加上部分隨軍家屬,這些人大大帶動了當?shù)氐慕洕iL城以北的人,也可通過關口進行交易。長城兩邊逐漸出現(xiàn)了不少的小城鎮(zhèn),見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嚴格說來,哈德良長城和其他邊境設施一樣,也沒能阻止羅馬帝國的進一步擴張:帝國的富庶吸引著大批移民和平涌入。羅馬帝國沒能逃過成也擴張,敗也擴張的運數(shù)。
哈德良長城從未發(fā)生過太大的戰(zhàn)事,也沒有太多的英雄傳奇。無論是羅馬詩人,還是不列顛詩人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詩篇。隨著羅馬帝國衰落,哈德良長城383年終于棄守。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不列顛長期陷于割據(jù)狀態(tài),這條羅馬人強加的邊界長城不再有任何意義。自然侵蝕和主要是人為破壞,如大量石塊被盜、長長一段被平整造路等,哈德良長城已成殘跡。面對哈德良長城,人們會懷想羅馬帝國的榮耀,也會感嘆歲月的無情。
哈德良長城文化內涵
早在幾代人之前的公元43年,羅馬軍人入侵了不列顛。84年羅馬軍隊向北推進,在蘇格蘭東北部蒙斯·格勞匹斯戰(zhàn)役中最終征服了當?shù)氐囊恍}亂的蘇格蘭人的部落。然而羅馬的勝利是短暫的。在122年哈德良到來之時,羅馬軍隊已撤退到泰恩山谷地區(qū)。在那里,他們早已修筑的斯坦格特道路和一些要塞,形成了從科布里奇到長萊爾長128公里西部地區(qū)的邊界。哈德良似乎已得出這樣一個氣餒的結論:北不列顛的異邦人是不可能被制服的。因此他要建造一道屹立在他龐大帝國西北端的永久性的屏障。它既是羅馬政權的象征。
哈德良長城建在離斯坦格特和泰恩山峪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得架橋過河,還得通過荒野的不毛之地。這項工程召來了技術嫻熟的工程師,建筑師和石匠。羅馬軍隊中巨大的兵力使這項工程有可能在七八年之中完成。但是在這段時間里,計劃幾經改變。例如,長城的寬度一變再變;西段最初是用草泥建造的,后來用石塊改建。原先的長城有間隔的城堡(一羅馬里的間隔,約為1481米一個城堡)和塔樓(在每兩個城堡之間,兩座塔樓均等地間隔著)。這些城堡可供一些軍人居住,但大部分軍隊駐扎在長城的南面。不久所有這些都發(fā)生了變化。在長城的南面。不久所有這些都發(fā)生了變化。在長城沿線又建起了14座新的要塞,包括那些仍能在豪斯坦茨,切斯特斯和伯特斯威爾看得到的要塞。哈德良前線成了約1萬軍隊的駐地。除了有城堡、塔樓和要塞和長城,還有道路,給養(yǎng)基地和土木工事。人們在兩個堅實土丘之間仍然看得見平底的萬勒姆壕溝。它與城墻平行,向南伸展。沿著這條軍事通道、長城和萬勒姆壕溝之間有一條小道。斯坦格特路旁的哈德良長城南面有兩處特別有趣的遺址:科布里奇和文多賴達兩地都有交口稱譽的博物館,也都有令人矚目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被挖掘出來的遺跡撲朔迷離,展現(xiàn)了幾百年來占有和使用的許多變化。
1964年在科布里奇發(fā)現(xiàn)的一個木質棋子,上面有公元2世紀的羅馬紋章。在文多賴達有一座羅馬里程碑仍然屹立在斯坦恩蓋特原來的地方。這里的現(xiàn)代修復工程有助于參觀者欣賞哈德良長城,它是一道令人驚嘆的屏障。在這遺址中最著名的發(fā)現(xiàn)是一批木簡,論述羅馬給養(yǎng)和人事問題。幾個世紀以來,哈德良長城上的石塊被盜(這個地區(qū)的許多建筑物上留有證據(jù)),在一些地方,因開采使用炸藥而遭到破壞。約在18世紀,哈德良長城的長長一段被平整造路(系今天的6318乙級道路)。盡管這樣,哈德良長城至今仍然宏偉地透迤在陡峭險崖之巔,成為大不列顛最引人入勝的景觀之一。除哈德良長城各處的博物館外,其他博物館也不應忽略??拷┒鞯募~卡斯爾大學四方院內的古跡博物館有哈德良長城的模型。在卡萊爾一個塔利家庭博物館收藏了不少碑文和其他許多有用的展品。在卡佛倫的一座羅馬軍事博物館詳盡地展示了士兵的生活。近豪斯特茨,長城橫臥孤零零的小丘上。那里,人們目睹一座城堡的斷墻殘壁。它曾擁有可容納1000官兵和一所醫(yī)院的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