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歷史糾葛
編者按:光榮革命之后,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繼承曾經出現再度分化的可能。為了從此確立兩個地區的關系,君主立憲制下的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的議會達成協議,兩個國家的議會正式合并,兩個國家去除獨立稱號,改稱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英格蘭與蘇格蘭的歷史糾葛始于威廉一世(征服者)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隊征服英格蘭,擊敗了英格蘭原有的勢力。原勢力的繼承人之一逃亡到蘇格蘭,并將妹妹嫁給了國王馬爾康姆三世,這一行為激怒了征服者威廉。圖為貝葉掛毯上的征服者威廉一世。
1304年9月,在英格蘭首都倫敦街頭,一位男子被押出監獄,去往倫敦橋刑場處死。他被控叛國、謀殺拉納克執政官哈澤里克等重罪。英格蘭政府還告知民眾,這是一名罪大惡極的匪徒、叛國者,而且殺害了許多無辜的英國人。于是圍觀人群紛紛辱罵嘲笑他,并向他投擲腐爛的蔬菜,面包。
然后,犯人在歷經繩勒、刀割、火燒等酷刑后,最終被斬首,身體被肢解為四塊,分別送往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四方。頭顱則被懸掛在倫敦橋上示眾。
然而,這位男子實際上并不是英格蘭人,他來自正和英格蘭交戰的蘇格蘭,他叫威廉•華萊士,蘇格蘭抗英武裝領袖。
華萊士的結局,大約是蘇格蘭與英格蘭千年恩怨情仇中最為血腥的一幕。
英格蘭和蘇格蘭千年纏怨的序章
在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之前,英格蘭與北方的蘇格蘭王國一直只是兩個互不隸屬互相獨立的鄰國。后者是來自北歐的諾斯人——也即拉丁化的維京人,在征服了周邊的皮克特人(蘇格蘭原住民后)后,于843年建立的一個古老王國。
是征服者威廉勢如破竹的進軍步伐,使得兩者意外地糾纏在了一起:這年,威廉的軍隊自諾曼底東來登陸,迅速橫掃英格蘭,原英格蘭本土政權西撒克斯王朝的繼承人之一,逃亡到了蘇格蘭尋求庇護,并將妹妹嫁給了蘇格蘭國王馬爾康姆,此舉激怒了正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威廉。
于是,在1072年,蘇格蘭遭遇了和英格蘭同樣的命運,面臨威廉所向披靡殺入蘇格蘭的軍隊,馬爾康姆只能宣布投降,宣布臣服于征服者威廉,更將王子鄧肯送到了英格蘭為人質。
這樣的臣服關系,在中古世界上任何兩個鄰國之間都再正常不過了,但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王位的繼承人之爭,成為英格蘭與蘇格蘭千年纏怨的真正起點。
蘇格蘭國王馬爾康姆,在臣服于英格蘭之后又活了26年,直到1098年才去世,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弟弟。而此時英格蘭支持的,卻是已在其庇護之下生活26年的的鄧肯。在壓服蘇格蘭人后,鄧肯如愿回到而來蘇格蘭繼承王位。但僅僅幾個月后,鄧肯便倒在了血泊中,不滿英格蘭干涉內政的蘇格蘭貴族,成功將其謀殺了。
不過,這無改于國力強盛的英格蘭繼續干涉蘇格蘭王位繼承。此后200年間,蘇格蘭王位紛爭不斷,而這背后始終有著英格蘭的影子,英格蘭人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或明或暗地插手蘇格蘭王位之爭。
此間,隨著諾曼底王朝的建立,英格蘭則逐漸諾曼化,但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密切聯系,卻有增無減,并未隨著兩國民族成分的差異而弱化,與中世紀的歐洲諸國一樣,蘇格蘭與英格蘭兩國王室開始了長期聯姻,聯姻帶來的是文化和習俗的滲透,以及血緣的連接。
這百余年間,雙方似乎有了一個短暫的蜜月期。甚至,在蘇格蘭王位繼承人出現難以抉擇的狀況時,蘇格蘭貴族會主動邀請英格蘭國王仲裁。1290也是如此:蘇格蘭女王瑪格麗特去世,無后,蘇格蘭人習慣性的邀請了英王愛德華一世前來仲裁。
1305年,華萊士因被部下出賣而被逮捕,并被交到愛德華一世手上,以叛國罪之名處以極刑。此后,蘇格蘭幾乎成為英格蘭王國領土的一部分。圖為威廉·華萊士在威斯敏斯特接受審判。
《勇敢的心》之真實慘烈
最后選出的蘇格蘭王位繼承人,是150年前蘇格蘭國王大衛一世的第五代外孫,后者于1292年11月30日加冕。但愛德華一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雄主,他對蘇格蘭有領土野心,于是用各種手段削弱巴里奧的權威,乃至當眾羞辱。
懦弱的巴里奧不敢反抗,蘇格蘭貴族們卻很是不忿,決心公開對抗英格蘭。1294年,英法戰爭打響,看到機會的蘇格蘭貴族,當即交好法國,兩者于1295年10月23日在巴黎簽署協議,商定讓約翰一世的長子愛德華•巴里奧迎娶腓力四世的侄女,并約定,如果兩國中有任何一個國家遭到英格蘭的攻擊,另一個國家就得進攻英格蘭。這就是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老同盟”。
但這沒有蘇格蘭人面對英格蘭時的完全劣勢,愛德華一世于1296年發起了強力報復,大軍再度入侵蘇格蘭。兵臨城下,巴里奧別無選擇,于7月8日同意退位,而后被送往倫敦塔監禁。
隨著巴里奧的退位,蘇格蘭出現了歷史第一次空前危難——它可能被英格蘭徹底征服,從此亡國。危局也催生了蘇格蘭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他起兵和英軍血戰了十年之久,其事跡甚至被改編成了奧斯卡金像獎電影《勇敢的心》。
1296年下半年,華萊士率手下夜入拉納克城堡,血洗了郡長府邸。在《勇敢的心》中,這一事件被編排成捍衛“初夜權”的官逼民反,并作為大起義的導火索。歷史的真實則是,這一戰斬殺英軍240多人,使華萊士聲名大振,在他周圍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義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軍隊。而在此之前,追隨他的不過是數十名親族。
此后,華萊士率領義軍連續攻城拔寨,席卷整個北部高地。在多加特湖之戰、北方重鎮珀斯之戰,起義軍連戰連捷,都全殲了英軍。在達諾塔城堡,對英軍暴行記憶猶新的華萊士,拒絕給逃入城堡避難的4000多英格蘭人及其追隨者任何憐憫。抵抗者最終被趕下懸崖,甚至教堂也被點燃,躲在里面的人被活活烤死。
在1297年9月11日的斯特靈橋之戰中,華萊士所部烏合之眾,更殲滅了五千多英軍,成為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此戰,英軍在過橋渡河時遭遇華萊士所部突然攻擊,全軍崩潰。
但僅僅一年不到,實力的懸殊終究使得華萊士無力回天,在法爾科克之戰中,華萊士全軍覆沒,僅以身免,從此行蹤詭秘,回到了此前的隱匿游擊狀態。1304年8月,由于伙伴約翰•曼提斯的出賣,華萊士在格拉斯堡附近被俘,隨即押往倫敦。
經過一場形式上的審判后,華萊士被處死。沒有資料記載華萊士在臨死前高呼“自由”,但有一首華萊士最喜歡的詩卻流傳至今。原文為拉丁文:
告訴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許多事值得爭取。但,自由無疑是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帶著腳鐐,過奴隸的生活。
英格蘭和蘇格蘭夫人風波再起
華萊士死后一年,夢想未竟的愛德華一世也死了,英軍進逼蘇格蘭的勢頭隨之減弱,而蘇格蘭貴族、原王位繼承人之一的羅伯特•布魯斯,這時卻加大了反抗獨立運動的力度,更獲貴族普遍擁戴,成為蘇格蘭新國王。
1314年,布魯斯在班諾克本大敗英格蘭軍隊,取得實際上的獨立。
1320年,蘇格蘭的地位獲得羅馬教皇的認可。1328年,愛德華一世之孫愛德華三世簽訂協約,承認蘇格蘭是獨立國家,并許諾妹妹與羅伯特•布魯斯的四歲的幼子大衛聯姻。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戰爭,至此勝利結束。
與此同時,巴里奧家族卻遭到了蘇格蘭人的敵視。巴里奧死后近20年,他的兒子愛德華•巴里奧得到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支持,重回蘇格蘭,自稱巴里奧一族才是蘇格蘭真正的王室,并曾短期稱蘇格蘭國王。但他的政權幾乎沒有獲得蘇格蘭人支持,完全成為英格蘭的傀儡。
羅伯特•布魯斯那一頭,在與英格蘭的協約簽訂后一年就去世了,繼承者是5歲的兒子大衛二世。英格蘭見有機可趁,又支持傀儡愛德華•巴里奧,于1332年再度進攻蘇格蘭,蘇格蘭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
與之前一樣,英軍仍然進軍神速,很快將其中的八個郡以“傀儡國王”的名義正式轉讓給了英格蘭。1334年,10歲的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與12歲的王后(愛德華三世幼女)到法國避難。蘇格蘭又一次處在被徹底征服的邊緣。
但蘇格蘭再次幸運地避免了被徹底征服,1337年,英國的東線,與法國的長期紛爭終于升級成了戰爭,英軍主力隨即從蘇格蘭回調,蘇格蘭由此得以喘息。堅持到1341年,17歲的大衛二世返回蘇格蘭,正式領導獨立戰爭,國內士氣大振,兼之與法國同盟,局勢迅速好轉,蘇格蘭軍甚至在1346年攻入英格蘭北部。
不過,在英格蘭北部的內維爾十字之戰中,蘇格蘭軍意外慘敗,大衛二世被俘押往英格蘭關押。但這時,兩線作戰的英格蘭,也無力再大舉入侵蘇格蘭,局勢至此膠著,到1357年,雙方終于再度簽訂和約,大衛二世被釋放,蘇格蘭唯一的付出是向英格蘭支持高額贖金,分期償還。
因女孩而來,由女孩而去
大衛二世的繼承者,是其父羅伯特•布魯斯的外孫羅伯特•斯圖亞特,也就是羅伯特二世,從那以后,蘇格蘭進入了斯圖亞特王朝時期,這是蘇格蘭歷史上王室傳承相對穩定的時代,幾乎都是父子直系傳承。
政治的穩定,造就了國家的繁榮,在15世紀和16世紀初,蘇格蘭迎來了建國八百年的巔峰時期,更從丹麥王國獲得了奧克尼和設德蘭群島的主權,最終確立了迄今為止的疆界。文化教育方面,此時的蘇格蘭已建立了四所古大學,在數量上一度超越了英格蘭。
至于和蘇格蘭的關系,雙方雖然一直心存敵意,但彼此也都互相克制,同時通過王室和貴族間的聯姻,加強了聯系和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聯姻,是詹姆斯四世迎娶了英格蘭都鐸王朝的第一代國王亨利七世之女,此后斯圖亞特王朝的后裔,也同時有都鐸王朝的血統。
蘇格蘭王室同時也恪守著與法國的“老同盟”。1513年,國王詹姆斯四世為遵守兩百多年前與法國建立的“老同盟”,同意在英法戰爭中幫助法國、入侵英格蘭北方,結果卻在英格蘭境內遭遇慘敗,全軍覆滅,詹姆斯四世喪生,繼位者是年僅1歲的詹姆斯五世。國家實際控制權又落入攝政大臣之手。
詹姆斯五世有幾個私生子,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卻是在他臨終前幾天出生的女兒瑪麗。詹姆斯五世在病中聽到王后生的是個女兒時,不僅脫口而出:“因女孩而來,由女孩而去。”指斯圖亞特的王位來自羅伯特•布魯斯的女兒,卻也終要由他的獨女而送給他人。
1542年,出世六天的瑪麗一世繼位。同時,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有了一個夙愿:讓幼子將來迎娶瑪麗一世,從而名正言順的獲得蘇格蘭王位。但在1558年,15歲的瑪麗一世卻嫁給了法國當時的王太子。一年后,她的丈夫弗朗索瓦二世登基,瑪麗一世同時成為法國王后。結婚只一年,弗朗索瓦二世便去世了。
1561年,瑪麗一世回到蘇格蘭開始履行女王的權責。
我的末日正是我的開始
瑪麗一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這使得剛剛即位為英格蘭女王的伊麗莎白一世,將之視為重大威脅。因為伊麗莎白一世的政權信奉新教,而國內尚有大量天主教支持者。
并且,瑪麗一世由于其祖母的關系,也是伊麗莎白一世的表侄女,有繼承都鐸王朝王位的資格。伊麗莎白一世多次想為瑪麗一世指定一個合適的丈夫,以緩解這種危機,但是都被瑪麗一世拒絕。1565年,瑪麗一世與同屬斯圖亞特王族的堂弟結婚,并很快生下一子,即將來的詹姆斯六世。
不久后的一次內亂中,瑪麗一世被推翻,幾次試圖復辟無果后,不得以逃亡到英格蘭,隨即被拘禁了18年多。1587年,瑪麗一世最終被處決。但是由于“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無后,瑪麗一世的長子、已經繼位蘇格蘭國王的詹姆斯六世也是英格蘭王位的第一繼承人選。瑪麗一世在被囚禁期間曾穿的衣服上寫著:“我的末日正是我的開始”,指她的兒子終將繼承英格蘭王位。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逝世,指定繼承人正是蘇格蘭在位國王詹姆斯六世。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從此形成共主聯邦(Union of Crown),雖然仍然是兩個獨立國家,但是元首和最高權力的掌控卻是同一個人。只不過,當時還沒有聯合王國的形式或者名稱。
1625年,詹姆斯六世之子查理一世繼位。不過英格蘭要求政體改革的愿望已經很強烈,不久之后英國內戰爆發,蘇格蘭各勢力也積極參與其中,最終的結果結果是,查理一世被處決。
光榮革命之后,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王位繼承曾經出現再度分化的可能。為了從此確立兩個地區的關系,君主立憲制下的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的議會達成協議,兩個國家的議會正式合并,兩個國家去除獨立稱號,改稱大不列顛聯合王國。
兩國公民享有共同國籍,商貿自由流通。
1707年,兩國通過《聯合法案》構成了新成立的大不列顛王國,蘇格蘭也就此在法律上成為了英格蘭的依附。主張獨立公投的蘇格蘭首席大臣亞歷克斯•薩爾蒙德宣稱之“304年的從屬關系”,即追溯于此。
這次合并在蘇格蘭爭議極大,所以能最終實現的主要推動力是英格蘭當時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實力。持續了八百多年的蘇格蘭王國從此消失,但已經是大不列顛群島至今為止存在時間最長的政權。
面包與夢想的較量
歷史再翻過270年,此間蘇格蘭民間的獨立呼聲從未斷絕。1977年,一直以蘇格蘭脫離聯合王國為最高綱領的蘇格蘭民族黨,打出了“北海油田屬于蘇格蘭”的競選口號。
當時,高失業率和高通脹困擾著英國經濟,蘇格蘭200年來第一次召開地方議會,并舉行了獨立公投,但出乎意料,多數蘇格蘭人在真正面臨選擇的時候還,是投下了否決票,面包顯然是夢想不能代替的。
這次獨立公投,北海油田問題是導火索。這個對英國最重要的油田,有90%以上位于蘇格蘭境內,但豐富的石油收益并沒有按這個比例分配給蘇格蘭財政,而對于英格蘭人來說,蘇格蘭由于稅率較低,經濟欠發達,上繳的稅收遠不如中央撥款,這又讓英格蘭人覺得蘇格蘭是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1995年,電影《勇敢的心》上映,轟動一時,蘇格蘭人的民族獨立意識由此再度催長。與之相對應的是,1997年布萊爾政府上臺后,為了爭取蘇格蘭地區選票,著手積極推動蘇格蘭自治。改革后的蘇格蘭,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獲得了自主權,這反而使得蘇格蘭獨立更有底氣了。
2011年5月,主張維持統一的工黨,在蘇格蘭地方選舉中敗給蘇格蘭民族黨,這使得蘇格蘭民族黨再次有機會就蘇格蘭獨立問題發起公投,而這次公投仍然與石油有關。據法新社報道,蘇格蘭境內的北海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目前每年繳稅大約88億英鎊(約合144億美元),這筆稅收直接歸屬英國政府。
蘇格蘭民族黨認為蘇格蘭一旦獲得獨立財政權,可憑借北海石油和天然氣獲得可觀收益,實現蘇格蘭經濟繁榮。但對蘇格蘭人來說,現實并不如夢想那么美妙。大英帝國的光榮和鼎盛雖已遠去,但經濟總量仍然遠勝欠發達的蘇格蘭。關于獨立自主的虛幻光環與現實生計問題的較量,1977年的公投已經檢驗過蘇格蘭民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