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的名人故事
名人的名氣大小通常與其所從事的職業有較大的關系,如政治人物、軍人、科學家、企業家、作家等;你知道哪些奧運會名人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奧運會名人故事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奧運會的名人故事精選篇1
2004年黃金一代中國女排的成員,自由人張娜早已于2008年10月成婚,主攻楊昊也于2010年3月出嫁,副攻劉亞男也在2010年嫁給了男排國手王海川。1975年出生的主攻張越紅,則早在2009年就已經成家。
與馮坤退役后的選擇相似,“快刀手”劉亞男退役后在遼寧體育局就職 ,曾出任過遼寧女排領隊。主攻張越紅退役后出任遼寧排球管理中心副主任,2013年任遼寧女排主教練,帶領遼寧隊奪得全運會的亞軍。
周蘇紅退役后進入浙江體院學習,現在擔任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大球系主任。楊昊退役后則進入北京體育大學讀書,畢業后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女排的教練。帶領北航女排參加全國女排聯賽資格賽以及錦標賽等賽事。退役后同樣選擇求學的還有張娜,她選擇的同樣是北體大,畢業后回到天津當起了教師,擔任天津南開中學的校長助理。
副攻張萍退役一度出任中國女子水球隊副領隊,之后選擇到香港中文大學深造,如今攻讀體育管理與體育市場專業的碩士一年級。而明星球員趙蕊蕊在八一隊辦理完退役轉業手續以后,開始專注于寫作,目前已經出版了《末世喚醒》與《彩羽俠》兩部小說,后者去年入選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44部推薦作品。
奧運會的名人故事精選篇2
1、武大靖
武大靖,是我國著名的男子極速滑的運動員,并且他是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和奧運會紀錄保持者。他獲得了2018年冬奧會短道速滑500米的冠軍,同時,他也是中國男子短道速滑第一枚奧運會金牌的獲得者。
2、楊揚
楊揚,她曾經是中國女子速滑運動員。同時,她也是世界冠軍和奧運會冠軍。在2002年的時候,楊揚一舉獲得了四枚金牌。她的整個運動生涯,共獲得過59個世界冠軍,同時也是我國獲得世界冠軍最多的運動員。
3、周洋
周洋,曾經是我國著名的女子速滑運動員,同時也是奧運冠軍的獲得者。現在周洋是我國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人員。她曾經在賽場刷新了女子1500米的世界紀錄,并且在其他運動項目上也多次刷新紀錄。
4、王濛
王濛,她是中國前速度滑冰的國家隊成員,在重感冒的情況下,她獲得了女子1000米和3000米接力冠軍,成為中國短道史上第一個三冠王。
5、隋文靜
隋文靜,是我國花樣滑冰的一名運動員。隋文靜兩次獲得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并且兩次獲得了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青年組冠軍。
冬奧會展現的精神及意義
北京冬奧會凝聚民族精神、凝聚億萬人民的力量,開啟新的圓夢旅程。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勤勞勇敢、剛健自強及以和為貴等很多觀念像血液一樣在民族軀體中流淌,體現了中華民族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范以及精神氣質。
“科技冬奧”彰顯中國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繼承和弘揚民族精神的基礎上,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北京冬奧會無論是在場館建設,還是為舉辦賽事提供的各種服務,都體現了中國的科技創新精神。
北京冬奧會主要展現奧林匹克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時代精神之外,還展現了很多其他的精神。例如,工匠精神、志愿服務精神以及抗疫精神等。正是這些精神,為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辦凝聚了精神力量、提供了精神動力、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也為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向未來”提供了精神紐帶。與此同時,這些精神不斷延續與照耀前行,必將會增強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必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精神支撐,也必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為世界的和平、合作與發展提供精神基礎。
奧運會的名人故事精選篇3
馬琳1980年2月18日出生在沈陽沈河區,父親馬輝在玻璃儀器廠上班,母親夏靜茹在紡織廠食堂工作。馬琳6歲那年,沈河區業余體校楊沈立教練來到學校挑乒乓球苗子。在一幫小孩子中,虎頭虎腦的馬琳最結實,一雙眼睛最亮最打眼,楊教練一眼就相中了他。
訓練一段時間后,馬琳進步很快,為了提高兒子的球技,夏靜茹夫婦每月花50元錢,從沈陽市體校找了一個陪練。那時,馬輝一家住在平房里,他每月的工資不到40元,夏靜茹的工資也才36.5元,光給兒子找陪練就花去了50元,一家的生活開支怎么辦?馬輝每天下班后就去火車站扛貨,用自己的苦和累支撐起這個家,把兒子的前途艱難托起!
那個初冬的晚上,小馬琳訓練完后來到了火車站,燈火通明的貨場里冷風嗖嗖,父親穿著背心和一幫工人汗流浹背地把一包包沉重的貨物從火車上卸下來。父親頭上包著毛巾,肩上的貨物壓得他步履蹣跚、氣喘吁吁……小馬琳一動不動地站在黑暗里看著父親,淚水流滿了他的小臉。
父子倆踏著尚未消融的積雪往回走,小馬琳始終把父親的手拽得緊緊的:爸爸,我以后要當世界冠軍,那樣你就不用扛貨物了???這一年,馬琳才9歲。
貧寒的家境讓小馬琳有了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出眾的天賦加上刻苦的訓練,使馬琳漸漸在一幫孩子中脫穎而出。一次,體校舉行隊內比賽,夏靜茹夫婦前去觀看,馬琳第三局在19∶15領先的情況下,被對手連追4分打成平局,馬琳急得哭了起來,邊打邊哭,最終敗下陣來。比賽結束后,馬輝狠狠地把兒子批評了一頓;“孩子,你要知道,作為一個運動員,你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垮!男子漢不能輕易掉眼淚!”父親的話像烙印一樣深刻在馬琳心里。
1990年,10歲的馬琳進入省體校,成為一名專業運動員。
1994年,在河北正定舉行的全國青少年乒乓球比賽中,14歲的馬琳勇奪男子單打冠軍,當時的國家乒乓球男隊主教練蔡振華一紙調令,將馬琳招入了國家隊。
奧運會的名人故事精選篇4
9年前13歲的朱婷坐在父親的農用三輪車上,第一次走出村子。她的排球之路就像這條村頭小路:一頭連著普通的農家,一頭接著星光熠熠的賽場,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到的酸甜苦辣。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次奪得奧運會冠軍。女排陣中來自河南的主攻手朱婷發揮出色,成為奪冠的重要功臣。賽后不久,國際排聯官網宣布,朱婷榮膺里約奧運會女排最有價值球員,成為繼郎平、馮坤之后,中國女排第三位獲此殊榮的運動員。
南下打工 還是學體育
2007年,朱婷13歲,身高已經長到了1.78米,在家中排行老三,正面臨著“命運選擇”:繼續上學,還是南下無錫打工?
周口鄲城縣秋渠鄉朱大樓村,和中國多數農村一樣,地少人多。朱家一共3畝6分地,父親朱安亮起早貪黑地窩在村頭修車棚里,才能勉強顧住一家人生活。
朱婷的大姐朱娟英,身高1.87米。在培養出朱婷后,朱安亮一直很遺憾沒送大閨女也去學體育,他認為自己要是有錢,以當時老大的身高,這會兒家里可能就出了兩個運動員了。
“老大那個年齡正是家里最困難的時候,欠了十幾萬元的外債,等到老三長起來,情況才稍好點。”也正是這個原因,經學校的體育老師勸說,朱安亮決定帶著朱婷去周口學體育試試。
在朱大樓村頭的河堤邊,有一條小路,往西北可以到秋渠鄉和鄲城縣;西南方向,能走到安徽,然后通往無錫。
那一年,朱婷坐在父親的農用三輪車后面,背對著另外一個選擇,一路“蹾著屁股”,直到走出村子。
奧運會的名人故事精選篇5
坐在大巴上的女排姑娘們,把飯團攥在了手里,每人一個,這是她們的午飯。
她們剛剛才完成了一個上午的訓練,可汗流浹背的姑娘們沒有休息,又要前往另一個場館,等待她們的,是另一個兩小時的訓練。
和意大利的決戰近在眼前,其他球隊都稍作休整,可女排卻練得如此之狠,狠到姑娘們甚至沒有時間吃一頓正餐。
“接下來的兩天比賽都是硬仗,對隊員們的體能是很大的考驗。所以我們必須要練充分,真正做好體能儲備。”
有記者問郎導,儲備體能為什么不是休息。郎平的回應擲地有聲—— “體能不是歇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
恍然間,我們的記憶仿佛回到了女排五連冠時代。漳州的訓練基地,那些炎熱的酷暑和寒冷的冬天,那塊帶著石子沒有鋪上地板的泥地,伴著姑娘們的汗水和血水,最終再與淚水混在了一起。
女排最耀眼的時代,現在看起來卻是苦難造就的輝煌。
沒錯,只有刻苦的訓練,比別人更加努力,是女排的秘訣——事實上,從大松博文的訓練讓她們練吐、尿血開始,到球員們因為練的太苦想打袁偉民,再到郎平新時期仍然不放松對隊員的嚴格要求……
那些看起來不近人情的舉動,卻成全了女排這支“冠軍之師”。
哪怕時至今日,女排隊員們,也把這視為贏得勝利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