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送給老人的重陽節禮物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于年代久遠。民間流傳著眾多關于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適合送給老人的重陽節禮物精選,歡迎閱讀!
適合送給老人的重陽節禮物
玉石
買件喜愛的玉石飾品,既可以做裝飾,也可以保值,兩全其美。給長輩買件玉石飾品敬敬孝心,是不錯的選擇。
玉石飾品的身價節節攀升,選擇這樣的禮物還有保值空間。如果想要送給老人,選和田玉和翡翠比較好,像竹、錦鯉、平安扣等雕刻形狀,含有節節高、平安祥和的寓意,很適合老年人。
羊毛衫
九月九同時天氣也轉涼了,可以選一件舒服的毛衣或者是外套之類的衣服送給老人,為他們送去自己的溫暖的情誼。
值得一提的是,羊毛衫價格依據羊毛質量的優劣從幾百元到幾千元都有,消費者可依據自身的需求進行選擇。但選購時要特別注意,款式只是一方面,毛衫的質地最重要,摸摸手感、看看色澤,要買有“純羊毛”標識的優質產品。
足浴盆
眾所周知,腳部是人體經絡匯聚的地方之一,人體各器官均在腳部有特定的反射區,故足療確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為長輩買一臺足浴盆,讓老人在家就能做足療,既能消磨時間,又可以有助腳底健康,還可享受舒適按摩。當前市場上的足浴盆,款式、功能多樣,據業內人士介紹,集磁療、振動按摩、紅紫外線等功能于一體,具有高強度絕緣性和耐熱性,外型美觀大方的產品是家庭休閑足浴的首選。
中國紅瓷禮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意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生活日用品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講究,都追究都高品質的生活,像中國紅瓷這樣的高檔瓷器也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并且已經流行于商務送禮領域,并促進的商務送禮領域的快速發展。
中國紅瓷中的紅意味著平安、吉祥、喜慶、福祿、康壽、尊貴、和諧、團圓、成功、忠誠、勇敢、興旺、浪漫、性感、熱烈、濃郁、委婉;意味著百事順遂、驅病除災、逢兇化吉、棄惡揚善……
重陽節給長輩送什么禮物
1、懷舊型:
老人往往比較喜歡懷舊,隨意送一些懷舊點的東西給老人驚喜。當然得根據不同的老人的喜好來選擇對胃口的,比如有的老人喜歡聽老歌,那你就投其所好送部錄音機和老唱片吧。
2、古典類:
當然也有一些老人喜歡古典型的書畫、古玩等,所以你就要送點古典而又有創意的,如中國畫、古玩、十字繡、布鞋等。送一些可以讓老人們開心的'東西。
3、健康品:
父母等辛苦了一輩子,所以往往會遺留一些身體疾病,那么送一些有利于身體健康的,如保健品、太極拳視頻教程、按摩器等健身用品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東西也算是聊表對老人的孝心。
4、溫暖:
給老人送禮的同時還可以送些保暖舒適的衣服什么的,因為重陽節之后的天氣也慢慢的變冷了。送衣服這個是大眾化的禮物,所以你實在是不知道送什么禮物的都還好可以選擇送衣服,因為衣服是不能少的。
5、心意:
假若你什么禮物都來不及買了,那就回家親自做點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吧,邊吃飯邊聊天。因為老人年老了就喜歡聊天。
6、多回家
平時有空多回去看看老人、父母,一起吃個飯、聊個天,可能這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最好、最有創意的禮物。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里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并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并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后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重陽公主生在重陽,長在重陽,又在重陽結婚、生子,百歲而亡。當地群眾為重陽公主修了重陽道觀,年年重陽節前來朝拜。
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重陽登高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秋天到了,冷空氣南下,雨水減少,天氣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氣爽,氣溫既不寒冷,也是炎熱,正好適合出游。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強身健體、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比如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南京地區也有一句俗話叫“春牛首,秋棲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棲霞山登高。
吃重陽糕
重陽糕,也叫“花糕”、“菊糕”、“發糕”等,為重陽節的傳統食品。糕上還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兩只羊,取“重陽”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放兒女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還有的地方,祝壽回禮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壽和步步高之意。
女兒節
有些地方重陽節還被稱為女兒節,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還要給女兒、外孫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陽節除了吃重陽糕,有些地區還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節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氣補虛、秋天食用,也有防寒進補的效果。
賞菊
菊花是中國的名花,是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潔、質樸的品格,才有東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過故人莊》中也寫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飲菊花酒
古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花酒,共賞菊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祈福祛災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稱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婦女還有頭上戴菊花的習俗。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古代有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藝體育活動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著重陽節圍獵、射箭、賽馬的活動。由于秋季多風,放風箏也是重陽節重要的活動,放風箏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驅疫。
如今,我國也將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1、菊花酒
重陽佳節,中國民間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2、羊肉面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羊肉性溫,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五勞七傷。在《本草綱目》中,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
3、螃蟹
重陽節的吃食,還有螃蟹。秋風起,蟹黃肥,此時正是湖蟹上市、江南食蟹的好季節。螃蟹富含蛋白質,被稱之為優質蛋白質食物。蟹肉較為細膩,肌肉纖維中含有10余種游離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較多,對需要補充營養的人大有益處。
4、花糕
重陽節吃花糕的起因緣于重陽登高習俗。有山的地方可以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彌補和替代,因“糕”與“高”諧音,就出現了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
5、無花果
現代研究發現,無花果中含有補骨脂素、佛柑內酯等活性成分及芳香物質苯甲醛,可抑制癌細胞生成,可預防肝癌、胃癌的發生,延緩、抑制移植性肉瘤、自發性乳癌、淋巴肉瘤的發展或惡化,最終可致腫瘤壞死、退化。無花果含有的大量糖類、脂類、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無機鹽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6、板栗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而成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
7、石榴
重陽節吃石榴也正是時候,石榴形狀如瘤,皮內有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食用,其口味大致有酸、甜兩種。石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以及維生素B族的含量居高,蛋白質、脂肪以及鈣等含量也不低,其中維生素的含量要比蘋果高出很多倍。
8、糍耙
吃糍耙,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耙分為軟甜、硬咸兩種。其做法是將洗凈的糯米下到開水鍋里,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里搗爛,揉搓成團即可。
9、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國民間還有一種傳說。據《奇園奇所奇》中介紹: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訪,這一天正值重陽節。他已經一天未食,感到饑餓口渴,當行至剩柴村時,只見家家墻倒樹凋,均為兵火所燒,朱元璋暗自悲嘆,舉目環視,唯有東北隅有一樹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約食了10枚便飽腹,又惆悵久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