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023的幾月幾日
2023年的冬至是農歷的幾月幾號呢?我們如今使用著兩套紀年歷,農歷是我們用來查找傳統節日的工具,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冬至是2023的幾月幾日,歡迎閱讀!
冬至是2023的幾月幾日
2023年冬至農歷是:2023年12月22日,星期五,農歷十一月初十。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的保暖措施
1、防寒
在氣溫下降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防血流不暢。除利用口罩、手套、耳套、帽子等對裸露的皮膚進行保護外,還可以涂抹一些油性的護膚品來降低皮膚的散熱量。
2、防濕
衣服、鞋襪等要保持干燥,一旦受潮應及時更換。如果腳部容易出汗,可以每次洗完腳后,在擦干的腳掌和腳趾縫間擦一些硼酸粉或滑石粉,使腳部保持干燥。
3、適當活動
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特別是在寒冷的戶外,活動量少很容易造成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導致體溫下降。另外,還要注意不要蹲過長時間,以免造成血液回流不暢。
冬天御寒的食物
1、芋頭
芋頭性平,味甘、辛,入腸、胃經,具有益胃生津、寬腸通便、化痰散結、補中益氣等多種功效,非常適宜用來補虛。
2、紅薯
中老年人脾胃虛弱,要多喝點紅薯粥,因為它易于消化,保護胃腸,還能促進胃腸運動,使排便更加輕松,還能擺脫便秘的困擾。
3、羊肉
羊肉味甘而不膩,入脾、胃、腎、心經,性溫而不燥,冬季食用既能抵御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尤其是對體虛怕冷的人群來說,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補元陽,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2023年冬至的農歷日期是十一月初十。冬至以后天氣越來越冷,我們需增添衣物、防濕、適當活動來保暖。此外芋頭、紅薯、羊肉是御寒的食物,可以在冬季多多食用。
冬至習俗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冬至的風俗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吃湯圓、餃子、糯米飯、臘肉、喝酒、喝姜湯等飲食風俗,賽龍舟、挑燈籠、點燭火、放炮竹等活動風俗和舉行祈福儀式、篝火儀式、唱歌跳舞等儀式風俗。
冬至的飲食文化
1、吃湯圓
南方的冬至特色是吃湯圓。關于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地區尤為盛行。
2、吃餃子
吃餃子是冬至節日中最有名的飲食風俗之一。傳統的餃子里通常會放入豬肉、蝦仁、香菇、蔥姜等食材,寓意著團圓和吉祥。在北方,人們還有“冬至吃餃子,咬一口吉祥如意”這樣的民間傳說。另外,吃餃子也有助于御寒保暖,增強體力。
3、吃餛飩
南方俗語云:“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節這天,南北方很多地區都煮餛飩吃。此食俗源于吳越之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越國戰敗后,進貢美女西施侍奉吳王夫差,西施煮餛飩獻給夫差吃,夫差吃后大為贊賞,于是,冬至節吃餛飩的習俗便傳入民間,千萬年沿習不衰。
4、吃蕎麥面
冬至這天,江浙一帶流行吃蕎麥面。冬至這天,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外嫁的姑娘也要趕回娘家),一起吃蕎麥面條、蕎麥面湯。當地人認為,冬至吃蕎麥,來年可以博得“頭彩”。
2023年的冬至日出時間是東八區7時33分,日落時間是東八區16時53分。在冬至這天我們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比如說吃湯圓、吃餃子、挑燈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