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培育兒童創新素養需時間留白
如何早期識別并培育兒童的創新素養,尤其是對于智商較高的超常兒童來說,應該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方法? 眼下,國內外的教育、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相關專家,都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孜孜以求。近日,業內專家在上海市實驗學校舉行的“努力解密創新素養的‘黑匣子’”研討會上提出,雖然創新素養辨識和培育是極復雜的工作,至今都在學界有爭議,但研究發現,睡眠健康、情緒健康和身體素質等因素與一般智力、認知能力等密切相關,而這些都是創新素養的身心基礎。對那些超常兒童而言,同樣需要合適的教育,包括時間留白,這樣才能讓他們最終成為真正的創新人才。
創新素養與兒童的智力、個性高度相關
改變人們生活的科學發明,許多是科學家們年輕時的“杰作”———愛迪生21歲便有了自己的第一項發明,他發明電燈的時候也只不過31歲;1879年出生的愛因斯坦,在1905年就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發表了6篇論文,奠定了其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的地位;馬克·扎克伯格在創立臉譜時甚至大學還沒畢業。
曾有研究表明,人的創造力在25至35歲之間達到頂峰,如果能在兒童時期發現并培育兒童的創新素養,對于孩子未來發展更有意義。
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認為,識別并培育兒童創新素養之前,應該先弄清楚創新素養與哪些因素息息相關。此后,才能進一步考慮如何激發這些因素,讓兒童的創造力顯現出來。
2014年,上海市實驗學校被推選參與《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示范實驗項目,并承擔了其中“探索早期識別與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機制”的研究內容。2015年10月,該校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達成合作,開始探索創新素養影響因素。
兒童醫學中心王廣海博士介紹說,去年,項目組抽樣選擇了80名一至四年級的上海市實驗學校學生,對他們的一般智力、認知能力、睡眠健康、情緒健康和身體素質五項指標進行測量發現———這些學生智力水平普遍超過130,但他們的認知能力存在差異,其中12.5%的學生體現出情緒困難。此外,研究也體現出,學生的身體素質與智力發展成正相關。
其實,所有的兒童都有天賦潛能,且每個人的潛能并不相同。調查發現,從智能分布的曲線來看,處于高端智能的孩子比例總是有限的,對于這一特殊群體也需要特殊教育。從目前的探索經驗來看,創新素養與兒童的智力、個性高度相關。
超常兒童沒有得到好的教育也會成為普通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江帆介紹說,對于如何培養創新性人才,國際上有不少國家研究起步很早。這些研究大多先聚焦在對于智商較高的超常兒童的研究上,并且積累了一些經驗。
1921年,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劉易斯·特爾曼開始對智商超常的兒童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追蹤隨訪,結果發現當初被他們利用智商測試認定的超常兒童中只有少數成為了頂級科學家。反而其中一些智商沒有達到他們天才標準的兒童中,有兩位最后成為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這一研究結果對單純依靠智商測試選拔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挑戰。
與之相呼應的是20世紀80年代德國慕尼黑天才兒童項目,這一項目追蹤隨訪了26000名天才兒童后發現,盡管認知水平對于最終成為創新拔尖人才有最主要的預測作用,但是學習動力、好奇心、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家庭學校和同伴關系等,都在創新人才培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一項在國際上極具影響力的項目是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朱莉安·斯坦利教授的長期跟蹤隊列研究。這一研究選取SAT考試中數學成績排名前1%的學生進行跟隨研究發現,他們中許多人成為了頂級科學家、世界500強企業首席執行官、億萬富翁等等。諸如華裔數學家陶澤軒、臉譜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以及著名歌星LadyGaga都是曾經入選這個項目的成員。這項研究表明,SAT數學成績對潛在創新人才的貢獻占比11%,視覺空間思維能力的貢獻為7%。
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表示,每個孩子都有創新能力,對于創新素養的培育會因為教育對象的不同顯得格外復雜。
徐淀芳建議說,創新素養的培育首先要保證為孩子提供較好的教育環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條件保障,尤其是要有時間留白。“現在學生的時間都被各學科的學習和補習填滿了,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和沉淀,何談創新素養的培育?”其次,從教學維度來看,徐淀芳建議教師多為學生提供體驗、交流和表達的機會。他說:“只有浸潤式的學習才會讓學生深入其中進行研究從而創新。此外,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通常都能組建一個良好的團隊,并懂得溝通和交流。”
而從學生個人素養來看,徐淀芳認為尤其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