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孩子的9年:地震后導演記錄一對羌族兄弟的成長
九年前的今天,下午2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境內的蘿卜寨距離震中僅5公里,遭到嚴重損壞,全貌基本被毀,也因此成為媒體聚焦的中心。
寨中的羌族兄弟王光強、王光成就這樣進入了央視《見證》欄目導演李太山的鏡頭。九年中,鏡頭記錄下他們在救災帳篷里的茫然,跟隨他們輾轉來到廣東異地求學,又陪伴他們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在汶川地震九周年紀念日之際,根據這份資料制作而成的三集紀錄片《汶川的孩子》今日將在央視十二頻道播出。
“這不是一部殘酷的青春片,也不是沖突激烈跌宕的故事片。”李太山說,“這是一部中國版的《少年時代》,記錄的是中國的變化,講述的是中國山村孩子的成長煩惱。”
“有少年人面對劇變的茫然”
李太山做這件事,堅持了九年。最初,汶川地震后,他所在的央視《見證》欄目派出十余個攝制組到災區拍攝系列紀錄片《生者》,他是其中的一員。總導演陳曉卿和梁碧波決定從全國媒體都在聚焦的救援場景之中跳脫出來,去記錄災后人們的日常生活細節。這十幾個攝制組被戲稱為“國家DV隊”,他們到達災區,尋找到適合拍攝的故事,每個攝制組都經歷了很多辛苦,余震,飛石,缺水少食,交通艱難。
當時在七樹坪采訪的姚友霞記得,震后當地沒有一塊能搭帳篷的平地,村民指著豬圈前的一塊地說“就住那吧”。余震不斷,兩邊的山一直在往下垮,地上的人跟著震波一起一伏。晚上,姚友霞聽見隔壁的小伙子一直在討論“我們跑還是不跑”。吃飯的時候,她多次被人拎著脖子拖出地震棚,晚一分鐘可能就被埋在下面。等一會震停了,大家又跑進去繼續吃飯。
這還都是余震。當地有位老人,老伴在地震中被埋,當時救援隊挖空了山也沒找到人,直到一年后修路才找到尸體。王光強一家所在的村子也是如此,后來統計40多人被埋,許多人至今也沒找到。這些故事后來都被收入18集紀錄片《生者》,內容各有側重。按李太山的說法就是:“有離鄉背土的難舍,有失獨家庭的重生,有中年人遭遇不幸后的難堪,也有少年人面對劇變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