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率先探索推到資歷“圍墻”啟用破格晉升機制
22日,一場打破學歷和資歷限制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破格評議專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內舉行。 陳靜 攝
上海高校率先探索推倒資歷“圍墻”助力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在中國校園人才的晉升論資排輩是普遍現象。當下,上海高校開啟大規模破格晉升人才嘗試,推倒校園內的資歷“圍墻”,唯才是舉,讓更多優秀年輕人“跳”出來。
22日,一場打破學歷和資歷限制的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破格評議專場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內舉行。15位破格正高申報人和40位破格副高申報人紛紛亮相,希望憑借學術水準打動來自該校各學院、附屬醫院的27名學術評議委員會評審專家。
交大醫學院人事處處長牟姍當日說,此番破格并非擠占人才的正常發展,而是致力為優秀青年人才開辟“綠色通道”。牟姍表示,醫學院為青年人才搭好“梯子”,讓杰出年輕人脫穎而出,有更多機會沖擊國家級課題,進行引領性創新研究。
實際上,單純以論資排輩實現人才晉升,會不可避免地使年輕人才積極性受到打壓,個人發展受限,甚至導致人才流失。允許“超車”是許多青年科研人才的心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說,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青年群體的長遠發展戰略,事關中國的未來。
其實,在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為了補缺人才的多年斷層,上海交大醫學院曾開啟破格晉升的“閘門”。據該校統計,僅1998-2004年,就有123人破格晉升,超半數者后來成為國家杰出貢獻者、國內外的院士、長江學者以及“973”首席科學家等。一名破格晉升的受益者對記者說,人生的創新黃金期,能有幾個5年!這位學者表示,讀博期間,他跳過中級職稱,破格晉升副高職稱,這為其節省了5年時間,并因此爭取到很多有分量的人才項目。
據悉,2000年后,交大醫學院僅針對海外引進人才等特定案例啟用破格晉升制度。此番“破格晉升”不僅延續既有制度,更擴大了適用范圍,即同時面向海外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成為“升級版”。
交大醫學院黨委書記范先群教授透露,該校醞釀“破格晉升”已近半年,上海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簡稱人才“30條”),讓校方下決心徹底打破校園里“論資排輩”格局,全面激發年輕人的創新活力。
來自仁濟醫院干細胞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朱鶴是一名“85后”,她是此次申請破格晉升正高職稱者中的最年輕的研究人員。剛剛結束面試的朱鶴對記者說,這樣的破格晉升對其而言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如果能夠成功,將對其未來的研究工作大有幫助。這位青年研究人員認為,傳統的職稱晉升因為時間的限制,可能放慢青年研究者的科研步伐,降低其創新熱情;而破格晉升制度則會提升其積極性,鼓勵年輕人將更多精力和時間用于科研,并激發出創新力。朱鶴說,無論此次能否“闖關”成功,她都將向著目標繼續努力!
據校方透露,未來,學校將每年舉行破格晉升專場,使之成為助力激發優秀人才活力的新常態。(記者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