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桃花源”:80后北大學子回福建土樓辦書院
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逐漸成為青年人群體中僵持不下的兩種聲音時,“80后”林爐生已經完成了北上求學—留京工作—離京返鄉—公益創業—再度北上深造—扎根鄉土的歷程。離開北京,回到福建,投身鄉村建設,他稱之為“離開北上廣,重建桃花源”。
土樓
一直到9歲以前,林爐生都住在福建鄉村的土樓里。
這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都獨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能容納上百、甚至上千名家族成員聚族而居,是東方血緣倫理的見證和象征。土樓形似堡壘,也的確具備防御土匪、野獸的功能,民間盛傳冷戰時美國人曾通過衛星照片發現這些“不明建筑”,誤以為是核彈發射井而緊張萬分。
林爐生住過的“陶淑樓”,是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內龍村最大的一座環形土樓。在他的印象中,土樓冬暖夏涼,三十多戶人家住在一起,人情味十足;樓前有個大池塘,一到夏天,孩子們就成群結隊跳進水里洗澡。
陶淑樓
村里老人說,“陶淑”是“逃宿”的諧音,因為南宋末代皇帝曾避難于此。傳說雖不可考,但陶淑樓無疑已經上了年紀:據文獻記載,陶淑樓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24年,此后僅有住戶各自零零散散的小修;多年的風吹雨淋使得屋頂和墻體受損嚴重,梁柱因蛀蟲而坍塌,連成一片的土質結構開始接二連三地倒下。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條件的人家陸續搬離陶淑樓,爐生家也早已住上新蓋的樓房。自宋元以來在閩南、閩西山區傳承了數百年的土樓,現在因為人們不再有集體防衛的需求、從大家族轉向小家庭的居住模式的改變等原因,命運受到現代化進程的挑戰。昔日熱鬧的“陶淑樓大社區”,如今只剩一半住戶,許多是老人,他們年事已高、經濟能力有限,面對漏雨的屋頂和破敗的墻垣也只有無奈。而內龍村的另一座方形土樓已經塌了一半,村民在原處蓋起新房,土樓就成了半新半舊的奇怪組合。
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一時名聲大噪;然而綜合考慮位置、規模、代表性等因素后入選“世遺”并受到保護的土樓僅46座,在福建地區的3000余座中只是很小的部分。“一部分土樓得到了商業開發,但還有許多土樓和陶淑樓類似,缺乏修繕保護資金,面臨破敗和坍塌的風險。”林爐生說。
林爐生(中)和村民
返鄉
起初村民們并不相信,會有人義務來修他們的破舊土樓。林爐生剛從北京辭職回鄉時,鄉親們也不太相信他,“又不是做生意的大老板,哪來的錢給別人修屋子?”
此時的林爐生已經從事公益近十年。在北京讀大學時,他跟著社團到各地鄉村支教、調研,留校工作一年后就辭去了北京師范大學后勤部門的穩定工作,創辦公益機構“農民之子”,致力于流動兒童教育。2010年,他又創建燕山學堂,實踐自然教育和生態家園。2014年——那會兒“逃離北上廣”還沒有成為熱詞——他便離京返鄉,將兩家機構交給同事,自己又在福建創辦了美和公益。
“對父母是連哄帶騙,自己在創業初期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林爐生說。但是在北京的十年探索,讓他對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切的向往。“在一線城市生活有‘新三座大山’:住房、教育、醫療。這三座大山本身就是很多人打拼的目標,同時也是巨大的壓力。但是回到鄉村,花很少的錢就能住得舒適;教育方面,我認為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不一定要到最貴的學校,大自然、生活、社區,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教育場域。至于醫療,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上追求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解決了‘新三座大山’以后,人就不那么盲目和焦慮,對待生活從容淡定了許多。”
2015年底,林爐生在家鄉發起“好厝邊”(閩南語意為“好鄰居”)計劃,從“陶淑樓”入手,推進鄉村的居住環境改造。他通過線上眾籌募集了10萬元,請來北京和廈門的建筑團隊設計方案、考察測量。林爐生在北京的朋友、清華大學的建筑師賈蓮娜夫婦常義務前來幫忙,但往返的成本太高,于是轉而培養福建本土的青年建筑師。他們找到廈門大學建筑系的學生,一面協助做村莊的規劃設計,一面作為實踐學習,有的還準備以陶淑樓為題寫作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