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
好人并不是簡單的不做壞事,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的人,那只是平常人,好人是“利他主義者”以及利己又利人的公益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篇1】
疫情中的“逆行者”
去年年末疫情期間,田東升帶領法院干警圓滿完成了上級安排的流調排查、聯防聯控、下沉社區等任務。新城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孫冠表示,在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的時間里,每天一大早就能看見,田東升不是在組織干警出發值守,就是囑咐工作人員做好消殺工作,這個忙碌的身影一“晃”就是幾十天。
那段日子里,屬于新城區法院值守的小區有多個“三無小區”(沒有物業、沒有保安、沒有門房),田東升第一時間火速投入到疫情防控最前線,組建了“黨員先鋒隊”,動員群眾進行核酸檢測,一棟一棟樓宇進行排查,做到了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總共登記排查上萬戶居民。
去年12月下旬的一個冬夜,寒風凜冽,西安城區氣溫已降到零下7攝氏度,田東升與流調專班趕往確診人員曾經活動的風險點位及居住封控小區,現場協調組織召開專班會議進行詳細分工,帶領專班對相關人員進行逐一梳理問詢,確保密接及次密接人員不漏一人。東方破曉之前,他和大家一起圓滿完成了群眾集中隔離和居家隔離任務。此時,專注于工作的他才感到,手腳都已凍得有些僵硬,連摘除口罩這個簡單的動作都有些吃力。
在那段時間里,田東升做到了24小時全時在線,吃住都在單位,辦公室那張窄窄的沙發,就是他晚上休息的地方。面對這一切,樸實的田東升就一句話:“我是老黨員,必須多擔當。”
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篇2】
不忘初心的“領航者”
在政治部的一次交流會上,田東升向干警們分享了他的業余讀物《之江新語》:“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多讀書,修政德》,我們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做到為政以德、為政以廉、為政以民。”
在新城區法院黨組堅強領導下,作為院政治部主任,田東升積極推動新城區法院“六個院”建設(政治建院、業務強院、團結治院、活力興院、文化融院、幸福在院),不斷促進全院黨建引領審判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提升全院干警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的工作中,田東升積極謀劃建立“學習型”法院,定期組織發布黨建提示單和“法院學習日”的學習篇目,旨在教育引導全院干警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微黨課、主題演講比賽、__知識競賽、優秀征文展播、讀書分享會……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緩解干警審執壓力的同時,也讓干警補足理論養分、積蓄奮斗動力。
此舉深得法官干警們喜愛,他們紛紛表示:“審判工作繁重、瑣雜,每周四下午的‘法院學習日’既放松了身體,也放松了心情,還能學習到新知識,真是一舉多得。”
2021年至今,田東升還充分運用紅色資源,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1周年為契機,組織全院干警赴葛牌鎮紀念館、扶眉戰役紀念館、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等紅色基地開展實地學習,舉辦英模事跡報告、女干警講述__故事、“重走革命‘長征路’推進建設‘六個院’”等主題黨日活動,帶領全院干警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在葛牌鎮蘇維埃政府紀念館中,田東升帶領干警面向黨旗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田東升還以“從英雄榜樣中汲取力量”主題為黨員干警上了一堂生動的專題黨課。接受了心靈凈化和洗禮的法官干警們至今還對這一幕津津樂道。
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篇3】
無微不至的“貼心人”
身處政治部,田東升總在思考,如何將“讓黨組放心、干警滿意”的工作宗旨融入日常工作,如何將政治部工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
田東升便從細處、微處著手,組織開展了新城區法院第一屆“健步走”活動,雖漸入凜冬,法官干警們卻洋溢著滿滿的熱情踴躍報名參加。干警們表示,這種活動讓大家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親近自然、放松身心,期待多舉辦類似活動,讓大家的業余生活更精彩。
田東升也十分關注傾聽法官、干警們的呼聲、把握干警的思想脈搏、了解干警正當意愿,傾心盡力地為干警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對全院干警的基本情況“爛熟于心”,是新城區法院的“活檔案”。
隨著法院退休法官干警數量的不斷增加,田東升積極探索建立了退休干部“一信一單一書一談話”關心關愛制度,即:為每名退休干部送去一封“感謝信”,發放一張“溫馨提示單”,簽訂一份干警離任離職承諾書,組織一次面對面談心談話。以這種溫暖貼心的形式營造了對外暖心、對內溫馨的濃厚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田東升還推動建立了新城區法院離退休黨支部活動中心,充分豐富了退休黨員干警的精神生活,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退休黨員干警組織建設工作,不斷提升了離退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西安好人”田東升,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實績實效助推新城區法院高質量發展。
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篇4】
張偉偉,女,1981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江南街道長江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2022年3月初至今,面對疫情復雜嚴峻的形勢,她帶領社區黨委的工作人員連續30天在吃住在社區,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控疫情的工作中,帶領社區干部攻克疫情暴發以來的各種難題。2020年,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評為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2021年,被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評為2020年度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
舍小家 為大家
疫情期期間張偉偉愛人確診,她只能囑咐一句“按時吃藥、別著急”;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只能讓13歲的女兒獨自到隔離點隔離,女兒坐上轉運車,小小的身軀關不上轉運車的門時,她著急地想上前去幫一把;女兒確診了,發燒頭痛,作為一個母親她也只能匆匆囑咐丈夫一句“你在艙里一定照顧好孩子”,轉身她又要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作為一名社區書記,她只能把對家人的深深愧疚化作繼續奮戰的動力,她必須舍小家為大家,因為轄區還有2530個家庭、4512名居民在等待她的守護。
勇擔當 送溫暖
長江社區下轄8個居民小區,其中7個小區為老舊小區,如何解決好轄區老年人口多、老舊小區多、困難群體多“三多”問題成為了防疫的關鍵。疫情以來,她在強化網格管理的基礎上,啟動疫情臨時應急運行機制,確保每名干部既能兼顧網格全面工作,又能分別牽頭負責核酸檢測、重點人員轉運、消殺、生活保障、物資發放、數據報表等各項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有效、運轉高效。同時對整合社區干部、包保部門、志愿者等力量,實行AB崗管理、雙網格機制等,防止因干部減員出現運行不暢問題。張偉偉不僅有謀,還有勇。防疫工作,她領著大家做;遇到危險,她總是第一個沖上去,她主動把轉運的活擔在自己身上。轉運工作經常要連夜進行,而且需要處理的問題比較復雜,她幾乎是不分晝夜地在工作,遇到不想轉運的居民還得聽著居民的責罵,但她總是笑臉迎人,耐心解釋。居民真遇到轉運困難的時候,她總會第一時間聯系街道協調溝通,讓本來患病的居民心里得到溫暖。一天高負荷的防疫工作,在轉運等待的時候,張偉偉靠著凳子就睡著了,第二天起來接著干白天的活;在接到轄區一名高齡老人需要轉運的通知后,張偉偉第一時間趕往老人家中,耐心地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穿上防護服,安撫老人及其家屬情緒,并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別擔心,有事給我打電話,我一直都在。”
小妙招 解難題
長江社區全轄區共有190個單元,其中162個單元屬于棄管,給消殺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再困難,也要想辦法完成。”張偉偉想出一個妙招,她發現樓上的居民下樓時總擔心樓道感染,于是決定把這種精神壓力轉化成消殺動力。她給頂樓居民發消殺用品,讓他們加入消殺隊伍,負責本單元消殺工作。頂樓居民在下樓參加核酸采樣的空隙,由上至下進行一遍消殺,采樣結束返回,利用上樓時間,從下到上再消殺一次。這樣一舉多得,既可以增強消殺效果,又減少了人員不必要流動,還讓上下樓居民有了安全感,更大大減輕了社區的消殺壓力。不僅如此,張偉偉還號召頂樓居民將配比好的消殺溶液倒入下水道內,從而達到樓道、管道全面消殺效果。在她的感召下,社區已經有130名居民志愿者、居家干部加入到小區防疫工作中,他們不僅能夠完成消殺任務,甚至承擔起本單元和小區的垃圾清運、物資運送、核酸檢測、小區巡邏等多項任務。
“媽媽,我冷!我頭疼!我想你!”晚上12點,剛剛連夜轉運完陽性患者,張偉偉聽到電話里的女兒的哭聲,這位連續數日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抗疫一線的鐵娘子,再也忍不住崩潰大哭。張偉偉說:她有兩個念頭:疫情消散,大家平安!
2022新時代中國好人事跡【篇5】
朱聯明,男,54歲,瀏陽市社港鎮人。1987年從瀏陽師范學校畢業后,他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毅然扎根大山深處,在偏遠山區教學點工作,一干就是34年。從2011年開始,他一人一校,獨自守護地處湘東羅霄山脈深處的瀏陽市社港鎮日清小學,把青春奉獻給鄉村教育,用知識點亮山里學生娃的夢想。2003年被評為小學高級教師,個人獲評“湖南好人”等榮譽。
為了3個學生,他一人守望一校
1987年,朱聯明回到瀏陽大山深處鄉村學校當了一名老師,1997年,他服從組織安排又調到學生稀少的日清小學。因學校條件艱苦,至現在還剩一男二女3名二年級學生。“即使只有一個學生了,我也要把他教好!”曾畢業于日清小學的朱聯明毅然承擔學校所有工作。語文、數學等10門課程每門他都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認真備課,課堂教學專注全面,對3人教學與教30人無異,他的信念就是要將教育做得最好,對得起自已的良心。多年來,他帶教的四年級數學統考全市第一,連續十多年教學質量在學區名列前茅。他還通過自學拿到了專科、本科、研究生文憑。
為了照顧學生,他一人多個角色
朱聯明既是校長、老師、校醫、心理輔導員,還是采購員、環衛工、保安、綠化員。即便是寒暑假期間,他還要隨時返校查看水電、校內外安全,還有基建項目的實施監督等等。每天他除了教學外,早上一到校就打掃全校3600多平米的環境衛生,做到窗明幾凈,中午給學生做飯、夾菜、舀湯。放學后,他上山拾柴火、擦地種菜。為了改善教學環境,2012年他協調教育基金會新建了衛生廁所、標準圍墻,教學樓頂徹底翻新;2013年協調當地政府部門出資新建了學校食堂,硬化了所有地面,加固圍墻,更新電路;2019年協調相關部門對學校進行標準化建設,在他的努力下,日清小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備了開展現代化教學的條件。
為了學生安心上課,他將學生當成自己孩子
2021年下學期,一名女同學小腿骨骨折,不能獨立行走,父母想讓她在家養病,朱聯明知道后,擔心小孩缺課太多難以跟上教學進度,幾次上門勸說他們同意讓她到校上課,為此,他連續20多天,在學校內背送她行動,有時他一人不方便,便叫來另一個女同學幫忙,通過他的辛勤付出,這名女同學沒落下一堂課。朱聯明充滿愛心,2008年得知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無法繼續上學,他協調志愿者資助她至18歲的所有學習費用(每年3600元)。2020年在他班上唯一的一名男同學哥哥得了腦瘤,家中花費了60多萬元,生活困難,他多方尋找資助,給他家送去了1000多元,孩子家人很受感動。
朱聯明數十年如一日,在山區默默堅守、辛勤耕耘,為偏遠山區教育事業點亮了一只“燭光”。他曾樸實地說,不管這個小學將來關與不關,他都會站好最后一班崗,盡全力把任務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