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
“時代楷模”是國家在新時期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社會中的每個角色有自己 的一份責任。社會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了社會獨立生存和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
2023年5月22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萬步炎同志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30余年堅守崗位、150余項國家專利、16項國際發明專利,帶領“海牛家族”又一次沸騰,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婁山關”“臘子口”。“前浪”步步跨越、共需要“后浪”持續發力,要培育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永葆初心,攻堅克難,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萬”里豪情,培育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在海上的工作環境極其特殊,可以說是“與世隔絕”,殷殷愛國情,拳拳赤子心,萬步炎團隊__、牢記使命,胸懷祖國,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潛心為國鑄重器,以求真的態度,萬里豪情,精湛的學術造詣,寬闊的科學視野,使我國海底鉆機裝備制造與應用技術得到突破、實現從跟跑到并跑到領跑的跨越。這些歷史性成就,是矢志報國、接續奮斗的結果。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是萬步炎和他團隊矢志奮斗的錨點和初心,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年輕一代科學家要回應時代的需求和召喚,一片赤心惟報國,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繼承和發揚胸懷祖國的優秀品質,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磅礴力量。
“步”履維艱,培育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萬步炎用30多年時間,憑借著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他制出了“國之重器”——“海牛家族”。一年,萬步炎團隊在海上要工作三分之二的時間,如果累了,他們就在甲板上就地而席,枕著礦泉水瓶休息。一夜一夜,一點一點,才啃下海底鉆機的“硬骨頭”,使得海底鉆機裝備與配套地質鉆探技術屹立世界領先水平,解決了一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關。創新是萬步炎團隊的關鍵內核,實現了海底鉆機“從0到1”的突破,朝著領軍者的角色邁進。廣大科技人員只有點燃“創新之火”,“加”速發力,履職創新,“減”躁降壓,心系實干,“乘”風破浪,提質增速,“除”憂解難,共克時艱,坐住坐穩“冷板凳”,才能在基礎研究上取得更大突破,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只有敢于啃硬骨頭、敢于入深水,敢于開辟新路徑,才能在攻堅克難的任務中經風雨、壯筋骨、長才干,錘煉“真品格”“硬本領”“鐵脊梁”,在層層歷練中積累經驗。
“炎”火燼燃,培育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萬步炎不僅像“海牛”一樣,鉆透困難,攻堅克難,努力把科研事業做到極致,而且堅持立德樹人、言傳身教、獎掖后學,制定“培養指南”,讓人才“破土飄香”,帶領團隊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再創佳績,填補一項項技術空白,引導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堅持夢想,向著更深的海底挺進。廣闊的海上是最好的授業課堂,也是最廣闊的成才舞臺。這些青年人背靠偉大祖國的遼闊海疆,胸懷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腳踏前輩專家的堅實基礎,手握干事創業的豐富技能,在海上的這段時期將成為他們快速成長的“黃金期”,將有一個個“萬步炎”同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在科技發展中爭做最美的拼搏“浪花”。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2)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近日,共產黨員網刊發了《萬步炎:向海圖強,鉆下“中國孔”》,“時代楷模”萬步炎同志的先進事跡鮮明體現了共產黨員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使命擔當。廣大黨員干部要以萬步炎同志為楷模標桿,解鎖“海牛精神”背后的“數字密碼”,堅持在學思踐悟中“嘗真理”、在實干擔當中“寫真章”、在民生實事中“見真效”,以更明確的方向、更有力的舉措、更溫暖的服務,在翻涌的波濤里書寫“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美詩篇。
解鎖“國產海底鉆機從0到1”的數字密碼,將“為民服務孺子牛”的信念融入萬頃波濤,舍“小家”而為“大家”。
赤心向黨的信念如同堅硬的“鉆身”,“扎得越深”越能“汲取養分”。30多年來,萬步炎始終懷揣熾熱初心,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制出了深海勘探的“國之重器”——“海牛家族”,不斷推動海洋資源與地質勘探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欲事立,須是心立。”基層干部是鄉村振興一線千方百計引進、留住的“后浪”,是基層發展的“活源泉”,是這個社會的“強支柱”,應心懷“國之大者”,扣好理想信念的“第一粒扣子”,鑄牢“魂”、用好“勁”、扎穩“根”。要將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行動上,坐好主題教育“順風船”,把住理想信念“方向盤”,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深耕基層做理論宣講的“傳播者”“踐行者”“推動者”,用赤誠的愛國初心把民族復興的“時代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愛國奮斗在干事創業中翻滾起青年“巨浪”,叩開“星辰大海”的第一步,找準“忠誠”坐標,推動時代發展的“巨輪”,為黨和人民事業匯聚奮斗正能量、畫好最大同心圓。
解鎖“一塊指甲大小的面積就要承受300千克的壓力”的數字密碼,將“艱苦奮斗老黃牛”的擔當鉆透萬尺深海,以“小我”成就“大我”。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勇攬“瓷器活”才能練好“金剛鉆”。水深大于3000米的海底,一塊指甲大小的面積就要承受300千克的壓力,缺少專業知識,萬步炎便像“海牛”往下鉆、往下潛,在機械設計、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計算機軟件等方面苦心孤詣,終于用“95%的精力”啃下了“5%的硬骨頭”。“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對于剛匯入基層“大海”的青年“后浪”,更須發揚“敢”的精神,增強“為”的魄力,以“慢不得”的危機感、“等不得”的緊迫感、“坐不住”的使命感化身“早鳥”一族,勤于人先、“趕”在人先。要“吃苦而不言苦”,學會“苦中作樂”,更要“以苦為樂”,走進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廠房車間、項目現場,在“沃土”里汲營養、在“烈日”下壯筋骨、在“風雨”中長才干,少些“蜻蜓點水”、多些“解剖麻雀”,少些“走馬觀花”、多些“下馬看花”,將“火熱的實踐”化為“奮斗的雙槳”,做俯身為民、念茲在茲的“勤務員”,在“吃苦”中知重負重、淬火成鋼。
解鎖“30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資源勘探技術研究”的數字密碼,將“創新發展拓荒牛”的奮斗寫進向海圖強,重“小節”得見“大體”。
以萬步炎為首的中國科研人有一股“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從嫦娥“登月”到蛟龍“入海”,從神舟十五號“飛天”到海牛鉆下“中國孔”,知之越廣、鉆之彌堅,偉大壯舉的背后正是一大批像萬步炎這樣的科學家默默無聞奉獻、堅韌不拔耕耘,才讓中華民族站穩時代最高峰,不斷突破和創造奇跡。實現偉大中國夢決不是單兵突進過“獨木橋”,而是千軍萬馬打“攻堅戰”,未來可期,奮斗以成,面對“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挑戰,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坐享其成的心態不能有,把“負重前行”當吃虧的心態更不能有。基層干部要勇于接過鄉村振興的時代“接力棒”,既要有“一日千里”的激情,也要有“一干多年”的恒勁。要多一分“只爭朝夕”的緊迫,少一點“虛度年華”的等待,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的斗志,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中打造一副能征善戰的“鐵肩膀”,勇蹚歷史與時代的“暗礁與漩渦”,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3)
作為我國深海鉆探的一把“利劍”,“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鉆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臺海底鉆探深度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鉆機,但它差點就葬身海底。
2021年3月,“海牛Ⅱ號”在驗收前進行海試,順利完成海底作業,鉆機回收。突然一聲巨響,從丹麥進口的配套收放絞車減速箱箱體破裂,蓋子成了碎片。此時鉆機懸吊在1000米水下,收不回,放不下。而根據預報,48小時后,強臺風就要經過這片海域,船必須離開躲避。
只有48小時!如果不能回收鉆機,就只能砍斷臍帶纜,把鉆機丟棄在海底。緊急向丹麥廠家求助,答復是沒遇過這種情況,愛莫能助;聯系國內代理商上船修復,稱無能為力。全船人都認為鉆機沒救了。
“我們自己修!”面對堪稱“災難”的意外,萬步炎被激發出無限斗志:到最后一秒也不能放棄!嘗試修復損壞的部件失敗后,萬步炎改變思路,決定構建一個臨時系統替代損壞部件的工作。依靠知識儲備,萬步炎做出設計,團隊用盡船上能找到的材料,奮戰近30個小時搭建安裝臨時系統。離臺風來襲還剩兩小時,萬步炎親自操作和指揮,將懸在深海中的鉆機救上了船。奇跡!所有人都不敢相信,大家沸騰了,歡呼著擁抱在一起。
“困難越大,我越有勁。把難題克服了的那種興奮,就像小時候做成一件玩具一樣,就是最大的幸福。”面對科研道路上的挑戰,萬步炎從不畏懼,“越攻關越上癮”。
海底鉆機供電難。一般電池無法承受高壓,用耐壓筒組裝又會使鉆機體重超標,萬步炎就將電池改造成耐高壓、可浸油的電池。2003年,國內科考船上裝備了電纜,但由于對其性能不了解,沒人敢使用。2008年,萬步炎第一個“吃螃蟹”,在研制兩米鉆機時決定啟用電纜,通過甲板供電,問題終于解決了。
海底地形復雜。巖層有的硬,有的軟,萬步炎團隊首創多功能鉆頭,既可取硬巖巖芯,也可取海底沉積物,還可進行原位探測。
保證可燃冰從高壓海底取上來不會失壓分解氣化,是勘探可燃冰等海底礦產的關鍵。某一段實現保壓取芯并不難,難的是全程保壓。萬步炎和團隊成員潛心攻堅,讓全程保壓取芯成為“海牛Ⅱ號”的獨門絕技。此前,全球海底鉆機實際保壓取芯作業最深只到達135米,“海牛Ⅱ號”大大刷新了這一紀錄。
鉆管存儲與鉆桿快速接卸、智能化與專家操作系統、海底鉆機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一項項目標成功實現,“海牛Ⅱ號”采樣效率、取芯質量、自動化程度、可靠性遠超國外,所有關鍵技術均為自主研發,取得125項國家專利、7項國際發明專利。
這一切,靠的是團隊上下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執著。遇到難題,萬步炎白天思索,凌晨兩、三點回家后繼續想,“可能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維比較清晰,有時到半夜突然開竅了。”
殫精竭慮,萬步炎頭發白了,但他始終對事業充滿熱愛:“科研沒有哪一項是輕輕松松就能成功的,失敗是非常正常的。失敗了就繼續努力,另外想辦法。我們就該像‘海牛’的鉆頭,鉆透一切困難。”
“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能用,更要做出真正實用的產品。”為了讓設備更智能、更穩定,實現量產,創造更多價值,萬步炎精益求精,不斷優化設備性能。深鉆231米破世界紀錄后,萬步炎馬上在船上召集團隊總結,列出“海牛Ⅱ號”20多條待改進的問題,馬不停蹄升級改進。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4)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學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與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萬步炎,在全國____一閉幕,立即返校投入“海牛III號”科研攻關,為下一次出海進行積極準備。
作為亮相今年“____通道”唯一的在湘人大代表,萬步炎已成為湖南科技大學師生追捧的“明星”。前不久,他在湖南科技大學立德樓,與該校200余名師生分享了全國____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科技創新和教育,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萬步炎說,要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提升我國科技創新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萬步炎和“海牛”團隊持續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深海海底鉆機從無到有,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2021年,萬步炎領銜成功研制首臺“海牛Ⅱ號”,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鉆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標志著我國在這一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萬步炎與師生分享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歷程。他希望,廣大師生要從實驗室里走出來,緊盯被“卡脖子”的領域,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科研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我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能參與國家的最高決策,這是責任與使命。”萬步炎表示,他將繼續砥礪前行,向著更深和更廣闊的海洋挺進,為祖國培養海洋強國人才,不辜負人民的重托。
聽了宣講,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學生王少露說:“萬老師在深海資源與地質鉆探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欽佩。他的事跡和宣講,讓我更加堅定信念,要扎實錘煉本領,深耕專業領域,扛起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與使命。”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5)
萬步炎教授是湖南科技大學的學科帶頭人,國內海洋技術領域的知名專家
200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1年入選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10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蛟龍號”7000米載人潛水器技術咨詢專家組專家;2013年5月被國家海洋局聘任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應用咨詢專家組成員。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6)
1992年,萬步炎獲邀去日本當客座研究員,研究海洋采礦揚礦技術,表現出色。“你可能在中國人里面算是好的,但是你們中國人整體上那是不行的。”日方代表這句話像針一樣扎進了萬步炎的心底。
一年后,合作結束時,對方以每月2500美元的高薪極力挽留萬步炎。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并暗暗發誓:中國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7)
2012年被科技部聘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主題專家組專家。
萬步炎教授為中國海洋技術領域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主持或為主完成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其中任項目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海洋領域“十一五”重點項目1項、“十五”目標導向類課題1項;作為副組長或技術骨干參加完成國家863計劃探索導向類課題1項、國家重大專項專題課題1項;主持完成國家長遠發展項目“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科研課題2項。主持的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排名第一),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8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任項目首席專家(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863計劃“十二五”主題項目1項,該項目國撥經費1803萬元;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1項;主持承擔企業委托橫向科研課題3項。入選了2013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同時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中國“海牛”項目組首席科學家、中國第一臺深海鉆機發明人。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8)
2015年,由湖南科技大學主承擔,萬步炎教授領銜研制的“海牛號” ——“海底60米多用途鉆機。
在南海3109米海底海試成功,一舉刷新了中國深海鉆機鉆探深度,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4個擁有在水深大于3000米的海底對海床進行60米鉆探技術的國家。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9)
1998年,萬步炎第一次登上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讓他感到難受的是,船上小到取樣管,大到絞車,都是“洋品牌”。(央視截屏)
1998年,34歲的萬步炎第一次登上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協助開展設備海試。整整一周,暈船的他吐得昏天黑地。然而,令他更難受的是,看到船上小到取樣管,大到絞車,都是一眾“洋品牌”。
于是,當中國決定自主研發深海鉆探設備時,萬步炎團隊迎難而上,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2000年,萬步炎團隊開始研發深海海底鉆機。
在沒有任何可借鑒參考的技術資料,沒有任何成熟技術的前提下,萬步炎從零出發,帶領團隊開始一項項技術攻關,并自學機械設計、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等知識,自己畫圖自己生產。
要做就做最好的,這是萬步炎心中的“中國方案”。從零出發,又一次次的歸零重啟,經過無數次實驗,他帶領團隊終于造出了我國首臺深海淺層巖芯取樣鉆機。
2003年,我國首臺深海淺層巖芯取樣鉆機在海底下鉆0.7米,獲得首個巖芯樣品。
0.7米、2米、5米、20米、60米、231米!萬步炎帶領團隊,不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從落后國外數十年,一路跑至全球領先。廣袤的深藍里,刻下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志氣。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0)
在科研中,萬步炎把矢志創新、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發揮到了淋漓盡致。在教學中,萬步炎把課堂搬到科考船上,甲板上、餐廳、會議室、宿舍,都成了傳道授業的課堂。
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副主任、教授,海牛團隊成員金永平就是萬步炎的學生。在他看來,萬教授是一個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人。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1)
從2014年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以來,包括萬步炎在內,湖南已有5位典型人物或群體榮獲這一項榮譽稱號。
2014年,長沙市望城區消防大隊獲得湖南首個“時代楷模”稱號。這個來自雷鋒家鄉的集體,用滿腔的熱情服務群眾,叫響了“雷鋒家鄉消防兵”這一品牌。
2015年,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段江華,因一次跳水救人行動進入大眾視野。25年教書育人,先教做人,再教畫畫,熱心公益,他被稱為三湘大地上的“最美畫家”,成為湖南首個入選“時代楷模”的先進個人。
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余元君,在東洞庭錢糧湖垸分洪閘工程的工地上,突發心絞痛,倒在家鄉的土地上,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6歲。這位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優秀水利工作者,獲得了當年的“時代楷模”稱號。
2020年,株洲市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入選“時代楷模”。他在工作期間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他在擔任縣委書記8年多期間,帶領當地干部,以燕子銜泥的韌勁,在革命老區炎陵譜寫了一曲全面脫貧的壯麗詩篇。
縱觀這些“時代楷模”,他們身上都有著一生為人民做好一件事的釘子精神。
無論何時,他們始終堅守不變的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攻堅克難,他們既像天空的星辰,又像夜里的燈塔,熠熠生輝。他們用信仰之光,照亮了人們前行的路。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2)
2003年,萬步炎研制的第一臺深海淺地層巖芯取樣鉆機橫空出世,不僅徹底打破了海底地質勘探鉆機由發達國家壟斷的歷史,更為創造和刷新世界鉆探深度打下了基礎,實現了中國在海底勘探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
此后多年,萬步炎和團隊始終扎根海洋資源勘探技術研究,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其研發的“海牛”系列深海鉆機,為國家填補空白,刷新世界紀錄,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眾多開創性貢獻。
多年來,記者一直關注萬步炎和他的“海牛號”,每次采訪,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深深折服。這一次,走進《時代楷模發布廳》錄制現場,再次聆聽萬步炎三十余載逐夢深海的感人事跡,記者心頭依然澎湃著欽佩與感動……
“我做這個東西,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說交個差就完了,最后是要解決國家的問題。”——萬步炎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3)
1998年,34歲的萬步炎第一次登上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協助開展設備海試。整整一周,他吐得昏天黑地。但比暈船更難受的是,他看到船上小到塑料取樣管,大到絞車,竟然都是“洋品牌”。中國大洋協會花重金從俄羅斯租了一臺海底鉆機,試驗鉆探了幾個月,結果顆粒無收。
1999年,中國大洋協會面向全國招標研發海底鉆機,當時在長沙礦山研究院工作的萬步炎和他的團隊如愿中標,他們發誓,一定要在5年之內造出中國的第一臺深海鉆機。
當時,我國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非常落后,連鉆機最基本的動力系統設計都要從零開始。許多專家認為,能一步步跟著國外做出來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萬步炎卻提出,他要把陸地上用的液壓動力系統搬進深海。
“要做就做最好的。”這是萬步炎心中的中國方案。其實,在記者以前的采訪中,萬步炎也多次表示,只要努力干,我們并不差,不需要迷信外國的技術。
他自學機械設計、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計算機軟件等知識,邊學邊干,試驗、失敗、再試驗……2001年,萬步炎領銜研發的第一臺樣機出爐。
樣機上了科考船,但卻下不了海。因為船是從俄羅斯買的,實際承載重量與說明書差了足足2.5噸。萬步炎又花了2年時間,幾乎是從頭做了一個,讓樣機成功“瘦身”。
2003年夏天,我國首臺深海淺層巖芯取樣鉆機在海底下鉆0.7米,打下第一個“中國孔”,取回了礦石樣本,海試成功!
那一晚,很少喝酒的萬步炎喝多了,醉得“豪情萬丈”。
“別人做到了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有做到的,我們也可能先別人一步做出來。”——萬步炎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4)
“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有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也有可能先他們一步做出來!”這是2023年全國____“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萬步炎的自信宣告。5月22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萬步炎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其科技報國、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的品質引發社會強烈反響。
萬步炎,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資源勘探技術研究,帶領團隊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中央宣傳部授予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稱號,這是他的光榮,更是湘潭科技工作者奮勇前進的動力。湘潭科技工作者一定以萬步炎為榜樣,立足崗位、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開拓創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名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科技工作者。”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易波說。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萬步炎教授注重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剛帶領科研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湘潭華進重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德平,是萬步炎指導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才。“萬教授身上的家國情懷和科學家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不畏困難、堅定前行,為科技強國努力奮斗。”
“面對困難和挑戰,萬步炎同志不輕易屈服。在他身上,我們學到了如何用堅定的信仰、決心和毅力去攻克科研難關,如何將自己與國家緊密相連。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我將認真學習萬步炎同志的精神,為推動湘電科技創新不懈奮斗,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更多力量。”湘電研究院電氣設計與開發工程師張瑋說。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5)
“海洋很吸引人,很有魅力,但是做海洋科研非常不容易,因為我們在海上經常會碰到許多驚心動魄的瞬間。”說起海洋,萬步炎打開了話匣子。他說,一年平均有2個月左右的時間,自己和團隊會呆在海上。最長的一次,有5個多月之久。
一個海洋科研工作成果,充滿了艱辛和坎坷,但這些年,萬步炎樂在其中,他笑著說:“海洋夢就是我的中國夢。”
不到1米、20米、60米……一直到現在領先世界的231米,萬步炎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海底鉆機鉆深紀錄。目前,他們已在太平洋等大洋,在我國的南海、東海等海域下鉆了2000多個“中國孔”,完成了多座國際海底礦山的普查勘探……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成千上萬次的研究與實踐。回想起來,令萬步炎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2021年3月,刷新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世界紀錄前的那次實驗。
“那一次,我們的設備差點丟在大海里回不來了。”萬步炎回憶。2021年3月,他們在南海做實驗,進口配套設備在海試過程中發生了故障。
當時,48小時后臺風就要經過他們所在的海域,如果在臺風來之前,沒有把設備從海底收回來,就必須切斷海底設備與科考船之間的臍帶纜,情況十分緊急。
“那臺進口配套設備,國家花了幾千萬,我們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來了相關成果。如果配套設備無法收回,那么國家的損失將非常大。”萬步炎感慨地說。
那次實驗,他們在海上奮斗了兩個晚上沒有合眼。當時,他們和國外設備供應商聯系,對方回復說沒有辦法,只能靠他們自己解決。于是,他們集中所有人智慧,在船上想盡了辦法。從制定方案,到找各種材料,再到制作解困系統,讓設備運轉,大家連軸轉,和時間賽跑。終于,在臺風來臨前的兩個小時,把設備從海底收了回來。
“國外設備供應商完全沒有想到我們能成功,認為這真是一個奇跡。”萬步炎向觀潮君坦言。他們本著對國家負責的態度,盡一切可能和辦法,把配套設備從海底收了回來。也就是在這次故障排除后的一個月,才有了他們在2021年4月7日,刷新深海海底鉆機鉆探深度的世界紀錄。
在萬步炎看來,做海洋科研,風險非常大,但也正因為經歷、克服了這樣的風險與困難,才能在蔚藍的大海中潛得更深、鉆得更深,才能在一次次實驗中不斷超越自我,取得來之不易的成果和快樂,為國家海洋事業貢獻出自己和團隊的一份力量。
時代楷模萬步炎事跡材料(精選篇16)
“沒有國,也就沒有家,你要過得好,首先要把國家建設好。”萬步炎坦言,這是自己30多年的科研從業經歷中,最深切的感受。
1992年,萬步炎赴日本工作學習,當時一位日本同事對萬步炎說:“你很優秀,可惜你們國家海洋技術研究整體實力不行。”這樣的話語,深深地刺痛了萬步炎,“我當時就很不服氣,為什么不行?憑什么不行?”從國外回來后,萬步炎就下定決心,投入到深海資源開發技術的研究中。
從零起步,不斷摸索,奮勇攻關。
1999年以前,中國很少有研制大型深海機電設備的經歷,只能從國外租借設備。盡管如此,萬步炎堅信“外國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還能干得更好”。于是,當中國決定自主研發深海鉆探設備時,萬步炎團隊迎難而上,接下了這項任務。
2000年,萬步炎團隊開始研發深海海底鉆機。三年之后,團隊造出了我國首臺深海淺層巖芯取樣鉆機,并在海底下鉆0.7米,獲得首個巖芯樣品。
2010年,萬步炎帶領團隊研發的深海深孔巖芯取樣鉆機,把海底鉆探深度推進到20米。
2012年,“海牛Ⅱ號”的前身——“海牛號”研制項目正式啟動。
2015年,“海牛號”在3000米海水下下鉆了60米。由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能在水深大于3000米的海底進行60米鉆探技術的國家。
如今,我國多條海洋科考船配備了萬步炎團隊發明的專利設備。在萬步炎和團隊努力下,一舉結束了我國依靠租用國外鉆探船開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歷史,開創了我國利用海底鉆機開展海底工程地質勘察的先河。
萬步炎說,國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自己和團隊的努力方向。
“祖國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家,我想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向著更深和更廣闊的海底挺進,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一代“海牛”人,萬步炎對未來中國海洋科研的發展信心滿滿,同時,他也深知深海資源開發技術研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萬步炎坦言,接下來,還有許多發展規劃,現在有“海牛號”“海牛Ⅱ號”,相信在團隊努力下,還會有“海牛Ⅲ號”“海牛Ⅳ號”……國家每一個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他們團隊的努力方向,只要國家有需求,他們就會一直研究下去。
這是一代“海牛”人的夢想,也是中國人的夢想。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萬步炎帶領團隊,數十年如一日,馳而不息地奮進在浩瀚的海洋上,因為他心中始終明白家國二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