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中
鐵人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鐵人的精神永不過時,尤其是今天,面臨金融風暴的席卷,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的緊要之時,缺乏的正是一種精神的鼓舞,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中篇1
記得小時候就經常聽到石油鐵人王進喜,先進標兵雷鋒,黨的好干部焦裕祿,掏糞工人時傳祥的名字,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標志。年幼時候,這些名字就只是一個個平面的文字,沒有立體的形象,就像是光有骨架沒有血肉的模型而不是鮮活的生命。直到再次重溫鐵人王進喜的事跡。這些二維的文字才變成三維的人物。
影片中,王進喜在誓師大會上有這樣幾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人沒飯吃會貧血,國家沒有石油也會貧血,貧血就會被人欺負;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貧窮落后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就是這樣一種只管付出不記回報的奉獻精神。為了新中國和下一代,他們甘愿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這就是那一代工人階級的崇高精神。
影片同時也塑造了另外一批人,他們是新時代的石油工人,劉思成是其中的代表。作為油田會戰的第二代人,他的父親劉文瑞和王進喜是同時代的人,父親因為有文化底子而被鐵人重點培養,但父親最終辜負了鐵人的期望,雖然父親當年的退卻曾讓劉思成蒙羞,但是他依然尊敬他的父親,因為他知道,父親同樣經歷過重重的困難,在他心中也是“鐵人”。在面對茫茫沙漠,在遇到隊友被困荒漠的危機關頭。他依然孤身一人走向漫無邊際的沙漠,懷揣著當年父輩開拓北大荒的堅定意志,沿著父輩的堅實腳印義無反顧一步步走向隊友。他用實際行動將鐵人精神繼承與傳揚了下來。
金色的大漠和白皚皚的荒原, 高聳入云的現代化鉆臺同在人拉肩扛中緩緩豎起的舊時井架, 老鐵人高亢的號子與新鐵人悠揚的歌聲……所有的新舊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那鐵人精神,經久不息。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中篇2
歷史仿佛再一次通過銀幕在我們面前重現。
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每天都在那昏暗簡陋四處透風的工棚下,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里,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就是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豎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帶領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梁當吊車。
片中有一幕戲,使我至今難以忘懷---在鉆井發生井噴之后,王進喜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里充當“人肉攪拌機”。看到這里,我被此幕所感動,他的忘我拼搏、無私奉獻,不惜以犧牲個人生命來保衛國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自己。
《鐵人》中的王進喜是一個并不完美的英雄,它體現出那位60年代王進喜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層“師傅”,他愛罵人,急了還打人,腳砸傷了會疼,肚子餓了也會腿酸胳膊軟,塑造了一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工人階級形象。
影片中還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劉思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后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欲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干著每日重復枯燥的工作,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尋找工友的征程。這樣一段故事的穿插,王進喜和劉思成在精神狀態上是一脈相承的,或者說借助劉思成的父親隔代抽象的傳承下來,暗示著我們鐵人精神依然存在,在新時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延續。
在那食不飽穿不暖、環境很殘酷的歲月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看完影片,回過頭來看我們,在經濟危機時刻,在企業舉步艱難之際,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讓我們大家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中篇3
昨晚,和家人重溫了電影《鐵人王進喜》,又一次被鐵人精神深深打動,他在石油會戰誓師大會上說:“人吃不飽貧血,國家吃不飽也貧血呀伙計們!貧血就沒有力氣,沒有力氣,你就等著被人欺負吧!”作為一名在基層奮力書寫“答卷”的年輕干部,要立于勤、勤于鉆、敢于闖、勇于挑,把根扎深,努力汲取基層土地的營養,用實干和擔當交一份高質量的答卷。
立于勤,學黃牛務實勤奮。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青年干部立身基層,要發揚自身勤學善思的優勢,摒棄眼高手低的劣勢,立足實際把崗位變成錘煉自我的舞臺,知責盡責,務實勤奮,拼搏進取。基層的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基層的繁瑣,我們要學習黃牛埋頭深耕的務實和勤勞,要多講付出、少談條件,多點實干、少點空談;多一份勤奮,少一份懶惰;多一份務實,少一份推脫。面對基層的困難,青年干部要像黃牛一樣主動去承擔最重、最難、最累的事,在平凡的工作中勤勤懇懇、知重負重、任勞任怨、埋頭苦干。
勤于鉆,學啄木鳥專心致志。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青年干部初到基層,要克服疲憊心態,以“歸零”的心態、“空杯”的姿態、“海綿”的狀態扎根基層不斷汲取基層的智慧。要發揚做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精神,摒棄“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得過且過心態。面對基層的困難和問題,要發揚啄木鳥的鉆研精神,遇到問題不回避、不逃避、不畏懼,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找準關鍵人物、關鍵問題、關鍵環節。
敢于闖,學獅子敢闖敢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基層不是說出來的、寫出來、畫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青年干部身處基層,要發揚敢闖敢拼敢為的干勁,摒棄畏難、害怕、退縮的情緒。在基層,要保持“人在事中,心在事上”的精神,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氣、“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氣、“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志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豪氣。基層是最鍛煉人的地方,基層就像一個大熔爐,青年干部要想成長為一塊好鋼,就必須勇敢接受基層的錘煉,面對基層的工作,我們要像獅子一樣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敢闖敢為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勇于挑,學千里馬勇挑重擔。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千里之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步都前進一點的積累,千里馬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歷經鍛煉層層挑選出來的。青年干部帶著理想和抱負赴基層,要像千里馬一樣,認準一個目標就一門心思、持之以恒、一路向前。青年干部身處基層要歷練腳力,不斷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真正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歷練腦力,培養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考慮問題更清楚、更透徹、更全面、更與時俱進,把握綜合問題中的變數、機遇和挑戰,為基層問題把脈會診,制定最佳解決方案。
干部成長無捷徑可走,經風雨、見世面才能壯筋骨、長才干,青年干部走進基層要不斷學習充電,在勤學善思中汲取成長所需的營養,拒做“貧血式”的無力氣干部。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中篇4
“井塌了我跟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背著井架爬回來!”這就是王進喜,時代鐵人的豪言壯語。正如影片導演所描述的:當年的"鐵人"不但為國家貢獻了石油,而且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負責任、做主人翁、擔當大義、挺立于時代潮頭,是我心目中的"鐵人精神”。那個年代,王進喜,焦裕祿都是時代的符號,是典型的拼命三郎的代表。那時的社會環境需要人們具有忘我的奉獻精神,舍己為人。而現在,社會環境不斷變化,新的物質條件下,人們不再衣不裹體,食不飽腹,但是人們精神世界缺貧乏了。影片中趙一林的有一段臺詞很好的表述了兩種時代精神追求的不同:你注重精神,我注重實惠,你看中靈魂,我看中肉體。這個價值觀念沖突其實不僅僅是局限于兩代石油工人之間,這其實是兩個時代的人之間的價值取向沖突。鐵人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無私奉獻;我們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在有償服務。這就是一種本質上區別,新時代來臨了,新一代的人又將如何繼承老一輩的精神呢?
是追求自我還是崇拜超我。是放棄物質還是降低精神。雖然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人們滿足了物質層面的追求才能更好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但是,人的欲望無止境,到底什么時候才是物質的最終滿足,才能開始精神的提升?每個時代都要有精神的追求,要有自己的鐵人,不同的時代環境不同,但是都具有相同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我們看到不管是皚皚雪原還是無邊沙漠,湛藍的天空中總有雄鷹在自由飛翔。不管是鐵人時代還是劉思成時期。我們都要將一種精神傳承,發揚,銘記在心。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中篇5
觀看影片《鐵人》,使自己的思緒不禁飄到遙遠的玉門赤金小鎮,那里是鐵人的故鄉。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曾多次往返于玉門敦煌,也曾在老君廟油區和赤金小鎮憑吊過鐵人,但這次的影片又一次讓我深深的感動。
“鐵人”精神是對鐵人王進喜的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主要內涵是:“為國分憂、為民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后的帽子摔倒太平洋離去”、“寧肯燒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為革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要為祖油田負責一輩子”,“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對技術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甘愿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不及名利,不及報酬,埋頭苦干的高尚情懷;“當了干部,還是個鉆工”,“決不能特殊,決不能高人一頭”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永做普通勞動者的高尚品格;熱愛同志、關心同志、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疾苦的深厚無產階級感情。這一精神正是王進喜樸素的階級意識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在為新中國石油工業奮斗中的升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共產主義思想照耀下的結晶,是“鐵人”自身的品格與許多石油戰線先進人物精神境界的融合。它作為大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今后的事業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石。
影片的故事敘述也很有可圈可點之處,采用時空轉換的手法,把過去和現在巧妙的穿插在一起,使人有時空交錯的感覺,通過講述兩代勞模為石油事業的艱辛努力和付出,歌頌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階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同時影片洋溢著濃郁的有油味、油情,許多鏡頭和場景熟悉而親切,引發了觀眾深深的共鳴,尤其是一個石油工人無比的自豪,是近幾年來反映石油工人生活很好的一部作品。
影片并沒有以往主旋律作品高、大、全的痕跡,極大程度的還原了現實生活,沒有回避人性的弱點,而是從內心深處解剖和刻畫人物,藝術的再現了兩代石油人“以苦作樂,小走天涯,抱樸含真”的情懷,體現了編導的功力,也體現了于現實生活的拉近。對鐵人的描繪也更有普通人的痕跡例如搶領導的煙和追趕徒弟等等……這些小的細節,所展現出的人物性格是鮮活的,演員的表演也很富有時代的氣息和藝術的張力,對事業、對生活、對愛情的理解既體現了鐵人的豪情,又有人性的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