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那么你知道哪些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篇1
袁隆平.這個名字值千億
他的臉上滿布著幾十年風吹日曬的溝壑。他的心中深藏著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他的業績詮釋了中國的知識經濟。
202月19日,中國將其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給一位種了一輩子水稻的“農民”科學家oo“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年過七十的袁隆平如今已經享譽世界,以他的名字冠首的股票“隆平高科”已在深圳上市,但他仍以農民自居,說是“我的工作要求我像農民一樣地生活。”為爭取更多的研究時間,他像候鳥一樣每年冬天從寒冷的長沙轉移到溫暖的海南島,一年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田間工作,從播種到收獲,每天至少下田兩次。
在他的辦公室里,常年放著三樣東西:草帽、毛巾和西裝。因為他每天都要去查看試驗田,戴上草帽、帶上毛巾就走;而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知名的水稻專家,他又要經常接待各方人士,所以,穿上西裝,他又可以待客如儀。
袁隆平,是一個神話oo他使中國的水稻畝產從1950年的140公斤提高到了的450公斤。而他最近的研究項目“超級雜交稻”,又將使水稻畝產提高到800公斤以上oo這意味著,如果中國適合種植水稻的水田都種上“超級雜交稻”,每年至少可增產幾千億斤,多養活幾億人口。難怪在湖南農民中會流傳這樣的話:“吃飯靠‘兩平’,一靠推行責任制的___,二靠培育雜交稻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后曾任教于地處湘西的湖南安江農校。
他是從六十年代開始正式著手雜交稻研究的。在他之前,農業科學界一直普遍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沒有雜交優勢。所以當時流行的水稻良種培育法是系統選育法,即從一個群體中選擇優良的變異單株進行培育。但是,袁隆平從一次失敗的變異單株培育實驗中產生靈感,受到啟發,認為水稻也有雜交優勢。1964年,他在田間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并于1966年在中科院《科學通訊》上發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了雜交水稻的理論基礎。
1969年,袁隆平大膽提出將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全新設想。第二年秋天,他帶著助手在海南尋找野生稻時,在三亞機場公路鐵路橋邊的一個水坑中找到一片正在開花的野生稻,經助手逐株觀察,發現其中有3個呈雄性不育狀的稻穗,袁隆平將之命名為“野敗”(野生稻花粉敗育株)。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發現,打開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又一個突破口。
1974年,經過對“野敗”的上萬組合的回交轉育,袁隆平終于育出第一個強優勢組合的雜交水稻品種“南優二號”。當年試種,中稻畝產就達628公斤,遠遠超過常規稻。從1976年起,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并迅速帶來顯著的增產效果,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
1981年,袁隆平獲得全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到了1986年,袁隆平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提出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其中“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課題被1987年的國家“863計劃” 立為專題,由袁隆平掛帥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 1995年8月,“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現場會在湖南懷化召開,袁隆平在會上鄭重宣布: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他在育種戰略中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至11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同年,袁隆平獲得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獎。在此前后,他還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教文組織、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頒發的八項國際大獎,并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面對巨大的成功,袁隆平卻沒有滿足,他又向新的目標、新的高峰發起沖擊。,他在國際“超級稻”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實驗田取得良好效果,畝產近800公斤,且米質類粳稻,為進一步解決大面積、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難題奠定了基礎,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重視。 農業部制定的超級雜交稻第一期目標是:兩個百畝片連續兩年畝產達到700公斤。,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在當年超過700公斤的不僅有18個百畝片,而且還有3個千畝片!
如今,中國大地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播下的是這位科學家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良種,全國水稻總產量的60%是他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從1975年至19的23年間,累計增產糧食3.5億噸。
“東方魔稻”也走向了五大洲。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研究雜交水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水稻技術作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一項優先戰略計劃,并聘袁隆平為首席顧問。雜交水稻在美國、巴西、越南和印度等國都得到大面積推廣。合作伙伴之一美國水稻公司在美國已銷售出幾百萬美元的雜交水稻種子。
幾年前,國外有人撰文說,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16億,那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袁隆平當時就揮動著滿是老繭的雙手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要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年6月24日,中國首次對農業科學家品牌評估結果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價值為1008.9億元。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無形資產評估價值額最大的一宗項目。
爾后,隨著“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和“隆平高科”股票的上市,袁隆平更是身價百倍,驟然間成了一個知識“富翁”。 光是股票上市的首日,他便有億元之多的“進帳”。對很多人來說,1000億元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但專家們認為,論及袁隆平解決了世界幾億人吃飯問題的巨大貢獻,“袁隆平”是“無價”的。
《財富》雜志選出亞洲首富為香港富豪李嘉誠,其身價為127億美元,合人民幣不到1000億元。照此算法,亞洲首富不應是李嘉誠而應是袁隆平。當有人把這一情況告訴袁隆平時,他卻舉著一節稻穗說,我要那么多錢干什么,我只要這個。
是的。他只要水稻,他的雜交水稻。
在解決世界的饑餓問題上,雜交水稻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所說:“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饑餓的威脅在退卻。袁(隆平)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營養充足的世界。”
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篇2
剛坐在飯桌上,吃香噴噴的米飯的時候,你也許會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更讓我深有感觸的卻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袁隆平爺爺。但是,袁隆平爺爺卻在2021年5月22日13:07,他卻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爺爺的逝世就像突如其來的巨石,打破了人們心中一道美好的時光。袁隆平爺爺的逝世讓全國人都十分悲傷,大家都處于悲傷的階段中,而在悲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袁隆平爺爺的精神,袁隆平爺爺逝世了,我們更應該努力的"成為"他,像他一樣努力不放棄!
在今天下午,老師讓我們觀看了關于袁隆平爺爺的視頻,從視頻中我看到袁隆平爺爺在世時滿臉的皺紋,看到了91歲的高齡人應有的倉促,但是卻發現袁隆平爺爺的心卻是永遠年輕的。我了解了他的一生,袁隆平小的時候成績優異,父母想讓他走重點大學。但是他自己卻覺得,學農是一門更好的專業,因此跨進了"農門"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當上了一名中級教師,他那個時候發現了一個野生水稻長得又挺立又健康,這時便開始了他的研究。
他帶領自己的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每公斤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公關目標。“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他在一次講座上還說過,“我的人生有兩個夢,第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是水稻遍布全球夢。”
袁隆平爺爺,我們以后會好好吃飯,不剩一粒米,我們會永遠記住您。雖然您已經逝世,但是真正的死亡是遺忘,我們不會忘了您,你永遠在我們心里,你的精神會長存。
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篇3
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樣的事情,想達到什么樣的道德境界,想實現一種什么樣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這就是一個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具體體現。人擁有了理想和抱負,才會有具體的奮斗目標,才能調動自己的潛能、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袁隆平,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農科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是馳譽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教科文科學獎,11月2日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章”。
少年時的袁隆平,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農藝師。從農學院畢業后,他開始了育種研究。
然而,使袁隆平鐵下心來搞雜交水稻研究的卻是1960-1962年中國連續3年遭受罕見的自然災害,糧食幾乎是顆粒無收,無數的農民被活活餓死。袁隆平感到了一種深沉的責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辦法讓農民多打糧,擺脫饑餓!
確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選擇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門派之下,但是經過實驗和思考后,他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空洞、太教條。于是,在一位老前輩的啟發下,他開始對孟德爾的雜交優勢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袁隆平下定決心,“改變方向,搞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達到水稻雜交優勢的目的。他認真地翻閱前人實驗的各種記載,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種特殊水稻品種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給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選擇一個稻種與不育系雜交,使其后代恢復生育能力,叫恢復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種。
在目標確定后,袁隆平開始了長達10余年的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獨自在田野里尋了半個月;為了尋找遠緣品種,他與助手遠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澆水、觀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時只能獲得幾顆種子。在短短6年多的時間里,他就嘗試了多個栽培稻品種的雜交實驗,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1966-1976年期間,他雖然沒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編制的厄運卻他無法擺脫的。一次,他從家里返回學校,發現實驗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他絲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強了他把實驗搞好的愿望。
為了育種,中只在家中過了3個春節;然而最遺憾的是,父親死前也沒能和他見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農業研究機構和同志們的協助下,我國秈型雜交水稻終于研究成功!這一品種在短短的幾年內,為國家增產糧食2120億斤。它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技術轉讓給美國,比當地的良種增產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國相繼引進實驗,增產都在20%以上。袁隆平成為人類綠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濟世的樸素的思想,在這種樸素的思想支撐下,才有了他投身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秈型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實現了為我國、為世界增產糧食的美好愿望。
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篇4
當今,農學院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學農的學生不會下田種地的情況并不罕見。很多冠以碩士、博士、教授、博導名頭的學者,缺乏對常識、對社會、對國情的起碼了解,滿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譯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執,信口開河,做了很多對社會發展并無多少益處的“空頭學問”。而袁隆平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學家,田野就是他的實驗室。“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句袁隆平的名言足以讓很多埋在故紙堆里的“學問家”感到羞愧。實驗室和電腦前的工作,袁隆平認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頂著太陽,趟著泥水,下田”。袁隆平告誡弟子:“書本里種不出超級稻,電腦里也敲不出超級稻,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來自于深入細致的實干!”袁隆平用他的行動說明,知識分子只有走出書齋,走進社會;走出書本,走進實踐;走出自我,走進人民,才能在科學與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為。
袁隆平不是因循守舊、盲從的科學家。在強調自主創新的今天,中國科學界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盲目跟風、盜版抄襲、低水平重復成為中國科學界整體上缺乏創造性成果的硬傷所在。袁隆平曾說,硬要說雜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其中的“第一秘訣”就是不囿于現存結論的創新思維。在袁隆平所處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鴻儒大家有很多,但他們不敢也無法突破前人,最終沒有產生什么創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為一名普通中專教師,卻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金科玉律”提出質疑,根據實踐提出了相反的設想,開始了獨辟蹊徑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書本,科學研究要敢于質疑,勇于創新”,袁隆平認為這是一名科學家的重要素質。鼓勵科學家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特別要讓年輕人勇于實踐、敢于超越,應該成為我們今后科技創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當今學界,浮躁、浮夸之風盛行,門派成見根深蒂固,為了評職稱、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竊,一些單位仍然論資排輩盛行。這些都阻礙了科學的發展、理論的創新以及中國整體科技實力的提升。而袁隆平是中國科學界一個難得的帥才,他不是一枝獨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點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形成了一支高質量的雜交水稻的人才梯隊。上世紀,他曾把自己發現的野生稻資料無私地提供給各地的科研機構,從而大大推進了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研究。他還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資金奉獻出來,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平的學生鄧華鳳根據老師的思路,歷經兩年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的設想變成現實。報獎時,鄧華鳳想在名單上把袁隆平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平卻堅稱,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參與評獎,充分表現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廣闊胸懷。
發掘和弘揚袁隆平的精神價值,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識分子都應該以袁隆平為榜樣,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創新的征途上奮力向前!
關于國家偉人袁隆平的先進事跡篇5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挨餓,但是為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為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么田。后來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斗,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后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采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夸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采訪中,記者問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饑荒您會怎么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么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為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