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品味完一本《愛心與教育》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心得了。怎樣寫讀書心得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5篇,以供大家參考!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選篇1
斷斷續續讀完李鎮西《愛心與教育》。雖然不如書中所說的某些讀者“流著眼淚讀完這本書的”,也絕不會在電話中“泣不成聲”地向他“訴說自己的感想”,甚至對這本由我們副校長“極力推薦”的名著還有小小失望,不過充塞在這本書每一個角落的“愛心”,確實讓我感動。
貫穿全書的,是一個“愛”字:“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并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但僅此于此是遠遠不夠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后,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是我們個人的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他愛得真實,愛得徹底,愛得偉大。只有愛,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為國家、社會創造更多溫暖與和諧。以前我認為,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為賺錢工具。現在我覺得,有兩類人是不適于呆在教育戰線的,一是把教育當成飯碗的人,一是不具備愛心的人。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于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他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李鎮西在書中,反復強調他的學生請他吃什么東西,或在畢業多年后給他寫信、寄賀卡、打電話,等等等等。所有這些對一個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安慰,也是教師價值的體現,更是教師非常在乎的東西。由此我想到一個問題:“愛,真的不求回報嗎?”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師、戀人們在發表愛的宣言時,都會強調:“我愛你,我不期望從你那得到什么!”事實上,當子女忤逆,當學生忘本,當情人反目時,凡正常人都會有悔不當初的感覺,對對方都有許多怨恨,對人生也會生出許多悲觀、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后”,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眾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李鎮西在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有他獨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寫班主任計劃或總結時,都會提到“抓兩頭,促中間”,都是大而空,沒有多少可資借鑒之處。我以前也會這樣寫,可在具體的做法上與李鎮西相比卻有天壤之別。他的寫“家校聯系本”、填“報喜單”、游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斗”、安排當班干部、對手競賽、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學習。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關注學生自尊,特別害怕傷害到學生“弱小”的心靈。我也曾經想過要采用集體評議的方法去促進某些學生,可又擔心負面影響更大。剛開學的時候,我看到某些班級大張旗鼓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評比,并在教室前面大肆張貼,很反感這種做法。一段時間后,一想到期末要對學生進行德育綜合評比,我又擔心沒有操作依據,便學著其他班的做法在我班上嘗試了一段時間。實際上這種“加分”、“扣分”辦法并沒有多大實效,我也不太重視這些評分,實際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不可量化的,學生犯錯誤也是可以諒解的,要不要學校干什么,要老師干什么?由此看來,我還沒有“開創”出自己的一套,缺少自己的理念“操守”。
上次在南海培訓時,黃甫全教授就對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做了淋漓盡致的批判。他認為:教育敘事研究中的故事,其真實性和客觀性無法檢驗和保證。由于“隱私”的存在,會導致“掩飾說謊”現象;為了杜撰“美麗故事”,有的“研究者”會“偽造數據”,并對“事件加工”,造成“數據失真”。教育敘事“缺乏普遍的解釋力和推廣性”,“個體行為,難以群體化”。讀李鎮西的教育案例,正有同樣的感覺。由于地區、年齡差異、個性心理的不同,使李鎮西里講到的很多東西尤其是在“優生”的提高上似乎很難操作。這是個“浮躁”的社會,人們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成功者的“經驗”。比如周弘,在培養失聰的女兒周婷婷成材上,確實非常成功。可他進而要把他的教女經驗上升為“賞識教育”,未免有點牽強。不知是“賞識教育”推廣者們過分的宣傳還是家長們的過分狂熱,“賞識教育”每到一地就在一地掀起一股熱潮。教育是個復雜的東西,并不僅僅是靠“豎大拇指”就可以成功的。如果“豎大拇指”就可以了的話,周弘也不用打婷婷耳光了。我們社會已經夠浮躁的了,我們的孩子已經夠脆弱的了,我們并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加重社會的浮躁,我們更不需要“賞識教育”來弱化甚至消除孩子的受挫能力——當然,教育絕少不了賞識。在一片贊美聲中長大的孩子,參加工作后,該怎么面對社會的陰暗?該怎樣應對人生的打擊和各種苦難?
不過很明顯,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需要更多的磨練,更多的學習,更多的理性思維,更多的積極探索……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選篇2
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獲著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么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
自省過后,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于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并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于對學生的贊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贊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于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李鎮西老師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是我們教育者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他既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學生的“哥兒們”!學生曾有肺腑之言:“鎮西兄---血脈雖不相連,心靈卻永遠相通!”可見師生間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贏得了學生的心,也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實實在在地把自己一顆火紅的心投入到這個美好的事業中,實在可喜可賀!記得我在學生時代,非常討厭老師偏心,不能一視同仁。我在平時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對每一位學生都平等地愛這一點卻沒做到。學生時代哪一位老師談吐幽默,學識淵博,真誠地關心愛護學生,就會對他產生好感,進而喜愛其所教的學科,自然學習上也學得輕松愉快,成績很好。這在我們當今,教育也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生才能敞開心扉接受你的教育,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里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閱讀或許并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里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群體的出發點。
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選篇3
上教育類網站時,第一次看到《愛心與教育》,沒看內容時,我想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強的教育類書籍。處于喜好,于是我利用空余時間上網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著我。
一個教師“制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在這份長達幾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后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羞愧無比!于漪老師說:“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李老師就屬于這樣的人。李老師每帶一個班,便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最為他思考、研究、傾聽、感受和欣賞的對象。這樣的老師能不讓人敬佩嗎?
李老師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教育與文學,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半,生命與使命同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帶著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夢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愛心與教育》,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愛心與教育》。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選篇4
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被李老師的愛心與耐心感動著,更被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一、巧抓時機,建設班級輿論的智慧
健康的班級輿論可以增強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增強教育的力度和說服力,對個人的不良行為有很好的制約作用,有利于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集體榮譽感,養成良好的品質,改正不良的作風。
李老師在對“后進生”進行教育時,善于抓住一切時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形成。用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對學生表揚和批評轉化為集體輿論的褒貶”。萬同作弊后李老師沒有采取簡單的批評、處分,而是不動聲色的對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深入心靈的集體主義教育:先發動同學們組成“幫助萬同小組”幫助腳骨折的萬同去看話劇,以及萬同平常遇到的困難:像上樓進教室、課間上廁所、放學回家等,全包給“幫助萬同小組”了。還號召其他同學尋找機會隨時向萬同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讓萬同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安排好這些事,李老師巧妙地把萬同的作弊放到影響班級榮譽的高度,讓全班同學每人給萬同寫一封信談談對萬同作弊的看法。大家從集體主義的高度,用真誠的話語批評了萬通的作弊行為,并勸說萬同改進缺點。通過這些做法已經促進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輿論的形成。但是李老師利用此事進行班級輿論建設的活動還沒有結束,在萬同傷好后,李老師又組織全班同學討論關于萬同作弊的處理辦法。同學發言非常積極,他們在發言中充分肯定了萬同這段時間的進步,也誠懇地指出了他還存在的一些不足。絕大多數同學都希望再原諒一次萬同,不再給他處分,可以看出同學們團結友愛、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班級輿論已初步形成。
我們做班主任的都應該學習李老師,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中挖掘教育的契機,促進良好班級輿論的建設。
二、巧用班級輿論教育“后進生”的智慧
李老師在教育“后進生”時,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巧妙地利用班級輿論,使他們揚善棄惡,在班級輿論的軌道上健康的成長。
萬同由于脫離了昔日的“兄弟伙”而被“兄弟”們暴打,在這個可能使萬同動搖決心的時刻,李老師發動全班同學給萬同寫信,安慰萬同、鼓勵萬同堅決與“兄弟伙”決裂,回到集體中來。在這種正氣、溫暖的,來自整個班集體的真誠關懷中萬同堅定地回到了班集體中。
最讓我佩服的是李老師為了轉化萬同,提前兩個月布置期中考試作文題《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巧妙地把萬同置身于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中,又讓每一位同學有意識的關注萬同的表現。別出心裁的作文題目成功的讓萬同的成長搭上了集體輿論的快車,使他不得不成長。
每個“后進生”都有向善的一面,只是缺少動力。巧妙利用班級輿論可以給他們改進缺點、積極向上的動力。
三、慧眼看問題的智慧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很多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沒有逃離李老師的思索。經常被我們當成無可救藥的、不可改變的“雜癥”,經過李老師的分析都找到了“解藥”。萬同上進后的一次反復——上英語課時往同學生身上貼了一張糖紙。這種現象在大多數老師看來,是很正常的,像萬同這樣“頑劣”的學生能取得那么大的進步已經很不容易了,這些做小動作的毛病是改不了的。可是李老師卻看著這張糖紙悟出了大道理:如果不讓萬同在學習上產生愉悅感,僅靠意志來維持紀律是不可能的!
萬同在當學校“糾察員”期間,對一位批評他的初一班主任進行了“報復行動”星期六,學校沒有上課,他一人溜進學校,到初一年級辦公室。一腳把門踢開,進去以后,在初一2班班主任老師的辦公桌抽屜里亂翻,把幾本書撕碎了,把墨水瓶砸碎了……最后,偷了一支圓珠筆、兩瓶沒吃完的咖啡和三袋土豆片,揚長而去!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師都會對萬同失望的。真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呀,遇到這樣反復犯錯的學生,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放棄,覺得這樣的學生無可救藥。李老師卻對萬同的所有表現進行分析,找到了癥結所在:萬同的反復是因為脫離了班級輿論的監督!
教育是個平凡的事業,在這平凡的工作中,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李老師總是能智慧的掀起驚天動地教育的浪花,凈化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意志。我們每個肩負教育重任的班主任,都應該學習李老師的這種用不平凡的思維分析平凡事情的精神,學習李老師用個案促進班級良好輿論形成,又用班級輿論糾正每個學生行為的智慧,做個智慧的班主任!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精選篇5
寒假里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記得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復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會找借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里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么單薄!試問自己;對于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
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