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
魯迅先生不怕困難,三番五次地與黑暗勢力作斗爭;你是否在尋找“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精選篇1)
初“識”魯迅是在一個下午,平素不善言辭的爸爸忽然抑揚頓挫地朗誦一大段話:“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我被這段樸實無華而但意境深刻的語言震撼。媽媽搬出比磚頭還厚的兩本《魯迅全集》,自此,我走近了他的世界,很想知道寫出這種文字的他曾經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于是在一個悶熱的雨天,我探訪了他的故里。
魯迅故里在一條古街。街首一面簡潔的白墻上,抽著煙斗的魯迅神情淡然地“看”著面前來來往往的行人。
順著街往里走,右側一個建筑的門上方寫著“魯迅故居”,這里就是承載他幼時悲喜生活的地方么?
經過了魯迅臥室的窗戶,往里看。最顯眼的是一張罩著蚊帳的大床。靠近窗戶的是一張桌子,上面放著本子、筆和墨,這就是魯迅先生學習和寫作的桌子吧!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魯迅先生坐在桌前奮筆疾書的樣子。
跨過一個圓門,就進入了百草園。里面的幾棵大樹把繁茂的枝葉搭在了圍墻的墻頭,攀爬植物也趴滿圍墻,圍墻像被裝飾過一樣。一塊大石頭立在百草園中,上面刻著“百草園”。曾經的百草園現在已經變成了菜園,里面種了毛豆、南瓜等蔬菜。“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魯迅兒時和他的朋友經常來這兒玩
。給他那顯得枯燥的童年學習生活中增添了很多樂趣,他把百草園記錄在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
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學習的私塾。墻的最上面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匾的下面是一張中國畫,上面畫了一只梅花鹿趴在一棵樹下。畫的前面擺放著一張紫檀木色大桌子和椅子。
故居旁邊就是魯迅紀念館了。紀念館里展示了他各個時期輾轉各地的生平事跡,還有當時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毛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魯迅生活的年代,中國積弱貧窮,是被列強欺辱的時代。魯迅與舊文化舊思想努力斗爭,用文字揭露這個社會的種種弊端,為中國社會的思想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魯迅曾去日本學醫,希望畢業后回國救治病人。有一次課上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殺頭,旁邊竟站著一群中國人在麻木地圍觀。魯迅覺悟到,要改變中國,第一要改變中國人的精神。于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
魯迅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還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生活經歷了波折、苦難,可他依然勇敢面對。就如他的《野草》所說:“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精選篇2)
前途很遠,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魯迅
幾番躊躇,最終卻也不知該如何下筆。究其緣由,只因一則自己思想膚淺、智慧貧乏,要談論先生,真有力不從心之感;二則實難體悟反映于先生身上的那種神圣悲憤,那種“置身于茫茫曠野、四顧無人的大寂寞,壓在萬鈞閘門下的全身震裂的大痛苦,在烈火中讓皮膚燒焦,心肺煮沸,決死對敵奮戰的大沉醉”。
坦率地說,至今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仍是非常淺薄的,我甚至還沒有完全、真正地嚼透先生的偉大。在我眼里,先生實質上更以生活中的普通人的身份,而不是以大思想家或者更偉大、更神圣的身份出現在我們面前。在先生的作品文字中,體現出來的都是我們不能輕易揭示的一些東西,能夠在平凡的文字和敘述中,把人物的思想心理進行徹底的揭露,實可謂是能看透別人的心理。不過,我想這樣也好,去掉后人加在先生身上的光環或許能夠減輕談論時的心理壓力。
對待先生的心態,可以說是“敬而遠之”。我實在找不到更恰當的詞匯來描述。先生殘酷地剝去我們身上的偽裝,揭示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弱點,時常令人感到坐立不安;加上自己的惰性在作怪,我真的懼怕先生的冷峻與嚴苛。先生能夠把現實社會中的人進行透徹的分析,而且進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把所謂的“真、善、美”進行徹底的批判,脫去他們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假殼”,讓其在批判中獲得被救贖、被改造的可能。同時,我們也為先生作品中那消磨不盡的痛苦而困惑,換句話說,我們簡直不會甚至無法欣賞這種悲劇之美,無法分享先生在人生角斗中得到的生命沉酣的大歡喜。
誠然,我們欽慕先生那樣“無所顧忌的生活,無所顧忌地去愛、去恨、冷嘲熱諷,坦蕩地面對著別人的熱舌頭、冷唾沫,讓他們去說,去誣蔑去以為”,然而現實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否定和困惑。盡管我們看到了諸種弊病,可是我們不敢反抗,當然也反抗不了。在先生的悲哀中我們也感到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以先生為師,能真學先生嗎?想想先生的精神十字架,可能太沉重,我們背負不起。
我想這也許是正確的。作為年輕人,我們只希望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力使生活變得輕松愉快,何必人為的去加重生活的砝碼呢?我們沒有必要脫下T恤牛仔,換上長衫,把自己關在“鐵屋子”里去體味那一份苦澀。當然,我們也不怕生活的沉重,也決不會輕意去逃避。我們很欣賞先生那種面對現實,正視現實的精神,但為何不能更超脫一些,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寬容?平等與慈和不知先生是如何認為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理解先生,學習先生,但我們卻沒有必要用先生背負的歷史包袱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以此來追求一種悲劇式的精神境界。少一點因襲以往的顧慮與牽掛,多一些對未來的高瞻遠矚,這樣我想先生恐怕也不會斥責我們的莽撞。
按照一個固定的標準和模式去生活是可悲的,我卻寧愿讓自己的心流浪而不去模仿別人生活。我敬仰先生之人格,卻不喜歡先生的性格。我想,我從先生那里所得到的既不是智慧,也不是熱情,而是一種毅力,一種促使我們一步步向前走而決不停留下的力量。“遇見深林,可以辟為平地;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這對于正在刻苦學習、奮斗,不久也將步入社會的我們來說便是極大的收獲:以先生獨立不依的精神和奮然前行的毅力,盡可能少地為自己設立羈絆,開拓自己的道路,或許這就是先生現在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
先生躑躅于荒原之中,孑然回顧,蒼茫無及。這是一幅極富于象征意義的生命圖像。沒有對話者,這是思想者的孤獨;無法直面的人生,這是思想者永恒的困惑。在孤獨這座祭壇上,幾乎所有偉人和思想者都要走上它,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生命的造型就是一群沉溺孤獨的羈旅者。
在先生這樣的大境界面前,我們永遠只是蹣跚學步的稚童。
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精選篇3)
新教材中魯迅文章被撤退,理由是內容過于深刻,不適合初中生讀。這不禁使我駭然,難道只是難理解就選擇去放棄,避而遠之?我認為他的文章不應該被撤退。
還記得初中時初見魯迅,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是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書本上人們快樂的童年。那土墻下的油葫蘆,和伙伴們一起捉迷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也正是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正處于少年時分的我,也和作者一樣那樣天真,那樣無邪。是魯迅的文章讓我看到了童真的自己,從此,我便對這個作家起了興趣。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之父……
時光流逝,我認識了藤野先生,他一遍遍認真細心地批改作業,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值得尊敬的老師,但同時,我又看到了中國民眾麻木地目睹革命烈士們被日本人屠殺卻毫無反應的場景。文章中國人的這般麻木,讓我感受到,魯迅文章的意義似乎尚不止如此。后來他的棄醫從文,也讓我明白,原來,魯迅是個拯救國民的英雄。
后來,《孔乙己》的到來讓我徹底的震撼了。數節課的講解,讓我理解到,孔乙己真是個可悲的人。猶記得他總能在喝酒的時候給孩子們分些茴香豆,這種貧窮的人,居然還在孩子們的身上找心理慰藉,真是可憐又可悲!而魯迅寫他的目的,不正是想以孔乙己個人反映整個社會的現狀嗎?他把他自己冷靜的思考和對社會的不滿寫了出來。我終于明白,他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姿態正喚醒者每一個中國人,拯救著被困在“鐵屋子”里的“奴才”們。是他告訴我,青年人,要有愛國的熱情,要敢為國家灑熱血!因為魯迅,我開始懂得擔起自己的責任。
但現在魯迅的文章被撤退,試問,學生們還會如我一樣因為魯迅的文章蛻變成全新的自己嗎?教育者們都說難理解,那學生豈不是更避而遠之?誠然,有一天魯迅的文章會消失在我們的腦海里,但我堅信,那些文章傳遞的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一直都會在。若是課本中沒有了魯迅,哪里還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的一生如此長嘯,我們不該刪去他的文章,因為它能讓我們學到愛國愛民,為國為民,他的文章能讓我們成長!
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精選篇4)
魯迅,一位在黑暗反動勢力的壓迫下絕不妥協的頑者,一位棄醫從文,拿起筆桿,挑起拯救整個民族靈魂重擔的革命家,一位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巨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面對社會的黑暗,命運的坎坷,這位猛士,這位硬骨頭的中國人,不向惡勢力低頭認輸,義憤填膺,奮筆疾書,表達自己的激憤與不平,用自己強有力的嗓音發出“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吶喊。于是,浴血奮戰,懷著滿腔救國熱情,與黑暗勢力戰斗,與反動勢力反抗到底。
“這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黑暗的年代,你愿做第一個開拓者,為民族同胞開拓一條光明的大道。本在海外學醫,即將成為救死扶傷的大夫的你,在目睹國人一次次的麻木之后,毅然選擇棄醫從文,用你那熱血沸騰的心去喚醒每一個昏睡麻木的同胞,用你手中的筆桿去聚合這個離散衰落的民族。于是,你敢于直言,敢于用手中筆批判當代統治者的腐敗與無能,敢于抨擊出賣祖國,甘為漢奸的文人墨士,用你那“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真情去感染每一個迷失方向的同胞。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去擠,總是會有的。”懂得時間寶貴的你,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即使臥病在床的你依然會日復一日,焚膏繼晷地創作文學作品,你用盡全力要在有生之年,給后人留下更多啟迪人心的作品,創造無盡的精神財富。于是,你極力推崇白話文改革,你寫《阿Q正傳》、《彷徨》、《吶喊》……反映當代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揭示了那個人吃人,黑暗無比的社會令人驚顫,號召有志之士同心協力點燃文學革命之火,照亮國人民主革命之路,改變這黑暗吃人的社會。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崇高而無私的你是社會的傭仆,你默默地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著。嚴厲強勢的你對待學生、青年是和藹的,熱心的,是一位慈祥寬厚的長者。于是,你用一絲不茍的態度替青年學生看稿子,交流心得,仔細閱讀每一封寄來要批改的書信,即使最后重病在身,時日不多的你依然堅持在那古老破舊的書桌上批稿子。
雖然現在你已逝去,但你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你所具有的崇高品質,你所獨到的文學見解,必將被人們一代代薪火相傳,感動每一個后人,流芳百世。
時光荏苒,社會在不斷變化,進步著,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精神風尚知道,但愿魯迅這般勇敢無畏、惜時樸素、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愿社會涌現更多的“魯迅”流傳百世,造福于民。
魯迅的愛國事跡及啟示(精選篇5)
初中三年間,你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子長成了一個很“五四”的青年,最后蛻變一代文學大師。你長“大”了,而我也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變成了一個志向堅定的少年。魯迅先生,成長路上有你真好!
還記得初見你時,你正在百草園里游戲,與伙伴們觀看社戲。那時你天真活潑、幼稚快樂,也很討厭圈在三味書屋學習,上課總是“苦中求樂”……我曾也同你一樣,記得不只一次上課,我都學著你找樂子。一次上課看漫畫,藝高人膽大的我正神游著,天馬行空中描摹著奇異的幻想。老師發現了,我嘻嘻哈哈的找出許多理由,還拿你的“光榮事跡”說事,把老師氣的咬牙切齒而又無可奈何。看,我們有多么相似的童年。
到了八年級。你告別了兒時的伙伴和阿長,告別了故鄉,踏上了去日本的學醫救國之路。從東京到仙臺的經歷讓你心凄,最終一場令你無比悲憤的電影徹底改變了你的人生。那時我也同你一樣,站在命運的風口浪尖上,但我卻仍舊沉迷于玩樂。一個蟬鳴聒噪的下午,班主任憤怒的跑來把我拉進了辦公室,桌上一張刺眼的卷子綴滿了紅筆的圈圈畫畫——那是我周末敷衍的“杰作”。不知過了多久,我紅著眼傷心地走在回去的路上。忽看到手中卷子上的勾畫,不僅是我的對對錯錯,還有班主任留下的解題思路,是那么的詳細。我想起了你老師藤野先生給你仔細修改講義,指正血管圖。又想起剛才的種種,瞬間感恩與拼搏躍上心頭,讓我奮起。
現在已經是九年級了,你已經徹徹底底的變成一個大寫的人。留學歸來,你棄醫從文。執起了你劍似的利筆,做匕首,做投槍,在世人的彷徨中吶喊。于是我看到了悲情的楊二嫂、孔乙己……救國救民的理想讓你“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我也效仿你為了理想而努力。于是晨曦中我郎朗誦讀,課堂上我目不斜視,寒夜里我挑燈夜戰。學習中有你相伴,真好!
你已不是當年的迅哥兒,我也不是當年的我了。跟你學了一個初中,我獲益頗多,也成長了許多。“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有緣,咱們高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