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
榜樣是最好的說服力,示范是最好的引領者;《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你了解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篇1)
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經濟浪潮風起云涌,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代村遠離經濟發達地區,沒有支柱產業,環境差、治安亂、人心散。1999年村集體欠下的外債已經高達380多萬元。由于交不起水電費,全村連續被停水六個多月、三伏天停電一個多月。困境中的代村該何去何從?它亟需一位掌舵人。在建筑公司工作的王傳喜臨危受命,回村任職。還沒有做好充分心理準備的王傳喜立馬當上了“救火隊長”。
這個“救火隊長”并不是那么好當的,王傳喜想,既然當了村官,就要對得起大伙兒的信任。他很清楚,當務之急就是先把外債還清,擺脫被動局面。他憑著經商的經驗,盤活沉睡的集體資產,通過借新賬還老賬、分期分批還款、協商談判等各種方式,用一年多的時間,終于還清了代村的外債。
為了實現不賣一分地,打造全國首個“國家農業公園”,帶領全村致富,王傳喜決定帶領“兩委”班子,到全國各地的先進鄉村學習取經。他們背著辣椒醬和100多斤煎餅出發了,路上餓了就吃一口。在南街村,王傳喜看到蓬勃發展的農業經濟,大為觸動。他在參觀的留言簿上寫下一句話:南街村的今天,就是代村的明天。
路是靠走出來的。不去實踐我們就不知道那條道路屬于我們。致富的背后是一個有眼界、有擔當、有勇氣和有作為的領導的帶領和吃苦耐勞的百姓所打拼出來的。對比這些先進典型,王傳喜意識到,像代村這種普通鄉村要發展,根本上還是得從土地里找機會,集中力量向現代農業轉型,村民才能走向富裕。從2002年起,王傳喜開始啟動全村土地流轉,村里土地全部集約化經營,并建起了高標準的花卉園、果品園、蔬菜園等。代村逐步走上了農業與科技、旅游結合的現代農業之路。代村投資建設開發代村商城,年交易額達到60多億元;2012年,代村建成了首個國家農業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2017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僅門票收入3500多萬元。
因為他心中有一個從土地中生發出的夢想,所以激勵他砥礪前行,風雨兼程。時間是出卷人,也是答題者,每一個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的優秀者都將這份滿意的答卷交付于黨和人民來檢驗,這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魄力,在這條復興之路上,我們雖有艱難險阻,怎可能會挫敗我們這支強大的華夏隊伍?我們在砥礪奮進,我們也在闊步向前,擁有像王傳喜這樣的時代楷模我們終將迎來燦爛的明天!
《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篇2)
對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同志在加強村級班子建設、帶動村莊發展、帶領群眾致富、培育文明村風、優化鄉村治理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山東廣大干部群眾深受激勵和鼓舞。前不久,中央宣傳部授予王傳喜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稱其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新使命呼喚新擔當新作為。王傳喜同志就是新時代擔當作為的先進典型。他以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強烈的使命擔當,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治村19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將一個村集體負債380多萬元的貧窮落后村,發展成為全村各業總產值26億元、集體經營性收入1.1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5萬元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和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治村19年,王傳喜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臟亂差”村,變成了群眾滿意的“美富強”村,展示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基層干部的膽識、能力和擔當。開局之難,王傳喜敢于啃“硬骨頭”動真格兒,體現了共產黨員的擔當;誘惑之下,王傳喜能夠定力十足,展示了共產黨員的風骨;利害面前,王傳喜帶領黨員干部先公后私,刻畫了共產黨員的形象。
基層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員、執行者和實踐者,是黨基層政權建設的“末梢神經”,是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和認識黨和政府的形象窗口。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為民情懷是黨員干部始終堅守的價值追求。讓村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共享發展成果,是每一個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必須堅持的發展理念,也是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王傳喜同志時刻把群眾當作親人,把老百姓的冷暖真正放在心坎里。
王傳喜同志的先進事跡,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情系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充分體現了基層干部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創新實干、盡職盡責的思想境界。王傳喜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農村廣闊天地用忠誠和奮斗書寫著新時代精彩答卷,用實際行動和富一方群眾的業績回答了黨員干部應該在奮斗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展現出鮮明時代價值和示范作用,給我們以深刻啟示。
《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篇3)
人物事跡
1999年3月,經過民主推選和組織考察,31歲的王傳喜走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十一年來,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盡心竭力,以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影響著全村黨員干部群眾,把一個人心散、村風亂、人均負債1000多元的落后村莊,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莊。他先后被評選為臨沂市勞動模范、臨沂市"十佳文明市(村)民"、臨沂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臨沂市優秀青年星火科技帶頭人、臨沂市"十大新聞人物"、臨沂市____先進工作者、臨沂市婚育新風進村宣教進村先進個人;中共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山東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山東省勞動模范。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1999年王傳喜上任,立志帶領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他迎難而上,帶領黨員群眾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傳喜堅持邊發展邊用發展成果扶貧,2012年以來,先后建設"印象代村"等6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總投資超過1億元。
憑一股子"傻勁"治好了"老大難"。當選黨支部書記之初,直接面對的是村集體負債380多萬,法院傳票126件,村內環境臟、民風亂、治安差。他團結帶領村"兩委"干部,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從治亂入手,抓治安、抓清欠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取得了黨員群眾的廣泛認可。
《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篇4)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在中央電視臺舉行,現場發布了王傳喜的先進事跡,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授予王傳喜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 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王傳喜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中央組織部、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同志,"時代楷模”王傳喜的親友、同事以及代村村民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發布儀式。
王傳喜同志用實際行動和富一方群眾的業績回答了黨員干部應該在奮斗中始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展現出鮮明時代價值和示范作用。
1、唯有初心方能堅韌,唯有使命方能堅強。站在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從中汲取思想的力量,汲取信念的力量,汲取方法的力量,進一步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服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用奮斗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畫卷,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2、推動鄉村振興需要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主動作為、銳意進取、攻堅克難;需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統籌謀劃、科學施策、分類推進;更需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有這樣才能協調推進“五個振興”,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
3、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追求,做到為人民、靠人民,才能準確把握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核心要義,真正做到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才能傳承好弘揚好沂蒙精神,打牢新時代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黨群干群關系。
4、只有始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永遠在路上的韌勁管黨治黨、律己律他,才能不斷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讓改革創新、干事創業成為山東干部的鮮明特征,讓人人敢擔當、人人善作為成為新時代山東的主旋律,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榜樣7》最美奮斗者王傳喜事跡(篇5)
知重負重 贏得信任與口碑
1999年3月,王傳喜放棄了縣第二建筑公司項目經理的工作,毅然回到村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然而剛一上任,迎面而來的不是“祝賀”,而是“三大難題”:村集體欠債,“還款難”;人地不均、零散經營,“動土難”;民心散、村風亂,“治理難”。
“難題在哪,出路就在哪,只要我們記住自己是共產黨員,打起精神,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夠勝利。”面對“三大難題”,王傳喜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這樣講,立志帶領鄉親們拔掉窮根、摘掉窮帽。
面對一張張法院傳票和一次次庭審,王傳喜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盤活集體資產,借新賬還老賬,甚至拿出自己的家庭收入還集體的賬,逐步擺脫了負債困局。為了解答“人地不均、零散經營”這一群眾最關心的突出矛盾,王傳喜挨家挨戶做群眾思想工作,實施動土均地、有序流轉、集體經營“三步走”,化解了土地碎片化、收益低的問題。為進一步正村風、聚民心,解決好治安問題,王傳喜和班子成員帶頭輪流帶班值班,動員群眾廣泛參與,持牌上崗,營造良好村風民風。
不到兩年時間,靠著一股子拼勁兒和超出常人的付出,王傳喜成功解決了困擾村莊發展的“三大難題”,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干部,就是為群眾干事的人。”王傳喜常說,當村干部就是給群眾“打工”,要舍得下力氣、多吃苦吃虧。王傳喜經常通宵達旦工作,連續奮戰在一線,全年沒有休息日。工作以來,他記下了260多本工作筆記,認真記錄代村發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群眾反映的一項項訴求。在王傳喜的建議下,村里將每月5日定為黨員學習活動日,對黨員進行理想信念和黨性教育,還建立了以黨支部“提事”、村委會“議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事”的工作機制。
黨風帶村風,村風帶民風,要想樹立起良好的黨風村風民風,村干部必須帶頭。“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傳喜說,從上任之初,他就給自己定下規矩,堅決做到“手不伸、嘴不饞、心不貪”,一切圍繞集體,服務群眾。村里平均分配土地時,他帶頭認領距離村莊最遠最差的地;舊村改造搬新居,他和鄉親們一起抓“鬮”;有老板為了“買地辦廠”送來現金,被他嚴辭拒絕;他的工資始終執行最低檔,上級發放的補助、獎金、慰問金都被他全部交給村集體……
擔當實干 托起鄉村振興夢
初夏時節,入夜時分,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印象代村”,或品嘗小吃,或娛樂嬉戲,笑容掛在每個人的臉上。“印象代村”是代村產業振興的一個重要載體,采取“旅游+”模式,融入了夜經濟元素,為在這里創業的400多家商鋪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每當華燈初上,這里游人如織,成為周邊最火爆的“網紅打卡地”、夜游經濟新高地。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在王傳喜的帶領下,2018年,代村提出“再創業、再出發”,通過鞏固提升一批老項目、策劃建設一批新項目,促進產業發展水平上臺階,全力當好鄉村振興“領頭雁”。
依托蘭陵縣蔬菜大縣資源優勢,投資8億元建設農企園,先后吸引20余家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裝備制造等企業進駐,拉動就業4000余人;2020年9月,“新農人培訓中心”投入使用,面向全國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截至目前共培訓1萬余人……隨著各類鄉村振興項目的迅速發展,代村實現了以農為本、多業并舉,三產融合、農文旅融合。2021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村集體純收入再上新臺階。
在王傳喜看來,當好振興鄉村“領頭雁”,不僅是帶領代村一個村,更要通過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村子富起來。2012年以來,王傳喜先后采取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2018年起,他帶領大家實施覆蓋12個農村、1個國營農場,輻射周邊20平方公里的“田園新城”規劃建設,形成鄉村振興“共同體”,帶動26000余名農民實現增收致富。
“要再用3到5年時間,打造一個‘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于一體的農業之城、農民之城,讓老百姓生活在花園里,工作在田園里,和代村村民一樣幸福。”王傳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