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
《榜樣7》開播,一幅幅具有意義的畫面,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故事,振奮著許多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1】
王亞平,女,漢族,1980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榮獲“二級航天功勛獎章”、“英雄航天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最美太空教師”等稱號。
出生平凡,立下凌云夢想
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一個普通的農家,她從小好學、要強,是數一數二的“尖子生”。她的身體素質特別好,是“天生的體育能手”,在學校的各種長跑比賽中,幾乎每次都能拿第一。
1997年,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到她就讀的學校招生,王亞平被選中。大學四年,她努力學習文化課知識,同時熟練掌握了4種機型的飛行駕駛技能。畢業后,她被分配到武漢空軍部隊,擔任運輸機飛行員。在這期間,憑著過硬的作風和出色的業務技能,王亞平很快就成為骨干飛行員,參與執行并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消云減雨等多項重要任務。
堅持不懈,刻苦訓練不言棄
2009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得知消息后,王亞平立刻就報了名,并成功進入預備航天員行列。之后,她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超重耐力訓練中,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她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難,面部扭曲變形,甚至連眼淚都甩了出來。
在出艙活動水下訓練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裝備入水,進行長達4~6小時的不間斷訓練,一次體能消耗相當于跑一個“全馬”。日復一日的“魔鬼訓練”并沒有讓王亞平放棄,她堅信:“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觸摸得到”,“每練完一次,技術上又進步了,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圓夢太空,成就“最美太空教師”
2013年,經過層層選拔,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一起乘神舟十號進入太空。那次飛行中,她還完成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在“天宮一號”里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們奉上了一場精彩的“太空授課”,這次授課大大激發了孩子們鉆研科學、探索太空的夢想。
2021年,時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剛、葉光富再次進入太空,在空間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這次太空之旅中,王亞平兩次在太空授課,一一展示各種各樣的實驗,被譽為“教學中的頂流,網課界的天花板”。
此次太空之旅,王亞平還創造了多項紀錄,成為我國第一位出艙的女航天員、首位進駐中國空間站的女航天員,目前在軌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能成為飛行員就已經是萬里挑一,成為航天員更是幾億人中才選出一個,這樣優秀的王亞平值得我們大家的尊敬!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2】
遠近聞名的落后村華麗蝶變
時代楷模張玉滾作為河南省69名擬出席黨的 _黨代表之一,不僅是河南的榮譽,更是鎮平的驕傲。為廣泛宣傳黨代表的感人事跡,9月20——21日,鎮平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隨河南衛視攝制組一行趕赴張玉滾的工作所在地——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用鏡頭記錄下了張玉滾緊張忙碌的一天。
早上六點,黑虎廟小學操場已排起了整齊的長隊,張玉滾同孩子們一起跑操,一起鍛煉,只見張玉滾佩戴口哨,英姿颯爽,寬大的操場,口哨聲此起彼伏,腳步聲鏗鏘有力,孩子們自信豪邁,充滿活力。
七點鐘是孩子們的早讀時間。大山里空氣清新,孩子們一改在教室里早讀的習慣,把讀書活動搬到校園內,張玉滾不時的行走在孩子們之間,一邊輔導學生,一邊跟學生們一起朗誦課文。校園內書聲瑯瑯,生機無限。
上午第三節,張玉滾需要上五年級的道德法治課,這節課講述的是主題是“學會溝通與交流”。張玉滾在講堂上耐心講,關鍵之處,他不時走下講臺,與孩子們一同交流,現場探討,整個課堂既生動活波又不失嚴肅。下午第二節課是科學課。張老師別出心裁,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把科學課堂搬到山溝里進行實地教學。秋天到了,正是板栗成熟的季節。張玉滾把現場教孩子們認識板栗的生長習性和果實的食用功能作為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只見孩子們歡呼雀躍,爭相恐后的去撿拾打落在地上的板栗果實,擠著張玉滾問這問那,看此情景,張玉滾滿臉歡欣。
晚上,大山里特別寂靜,教室里的燈火通明。為了不打擾孩子們的自習時間,張玉滾從教學樓一樓到二樓,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逐個教室進行檢查,遇到不懂提問的孩子,張玉滾不厭其煩的一一輔導,現場畫面溫馨而感動。
晚上九點,住校的孩子們都進入了夢鄉,可張玉滾的辦公室內燈光閃爍,他一邊在忙于給學生們批改當天的作業,一邊準備第二天的課程。張玉滾說,晚上備課已經是他多年養成的工作習慣,從來不拖延到第二天。
備完課后,張玉滾總是不忘打著手電筒,把住校孩子們的宿舍認真檢查一遍。哪個孩子的被子沒有掖好,哪個孩子有不好的睡覺習慣,哪個孩子有晚上吃零食的壞習性,他都要一一糾正。
這就是張玉滾忙碌的一天,他堅守在大山深處二十余年如一日,展現出一個基層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那枚備課記錄薄上金光閃閃的黨徽,他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因為他深信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深知一個 _代表肩上沉甸甸的那一份責任。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3】
王傳喜,男,漢族,196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知重負重、迎難而上,努力當好群眾的領路人。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落后村。1999年3月,王傳喜放棄了在蘭陵縣第二建筑公司擔任經理的機會,毅然回到村里,挑起治村興村的重任。面對村集體欠債數額大、人地不均、村風民風散亂的難題,他提出:“我是共產黨員,難題在哪兒,出路就在哪兒”。他認真清理村集體資產,還拿出自己的家庭收入償還村里的欠賬,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實施動土均地、土地流轉、集體經營,健全村黨組織工作制度,帶頭值班巡查,推行持牌上崗,把一個負債近400萬元的貧窮落后村,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模范村。在他的帶領下,代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國美麗鄉村等。
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他帶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村情興建各類產業,先后建成國家農業公園、代村商城、誠信醫院等,推動實現以農為本、農文旅融合、多業并舉的農村發展新模式。20__年,村集體各業總產值達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他堅持發展成果歸村民,實行群眾生活必需品由村集體無償供給,新農合新農保費用由村集體全部承擔,村里老年人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并按月領取老年優待金。20__年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比20年前增長了30多倍。2012年至今,代村通過產業扶貧等形式,幫助周邊200多個村的1萬多戶貧困戶穩定脫貧,帶動2.6萬農民實現增收。
以上率下、廉潔自律,贏得群眾好口碑。他一直說“村干部要手不伸、嘴不饞、心不貪”。村里平均分配土地時,他帶頭要距離村莊最遠最差的地。2004年,一個企業老板為了“買地辦廠”,要送給他200萬元,被他嚴辭拒絕。他的工資始終執行最低檔,上級發放的補助、獎金都被他全部交給村集體。多年來,他堅持每天6點晨會,一年到頭沒有休息日,外出考察學習都是當天夜里出發,回來不耽誤第二天的工作,在他心里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都可以“放一放”。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4】
艾愛國,男,漢族,195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焊接顧問。
精通技藝,是焊接領域的“大國工匠”。他在焊工崗位上工作50多年,攻克焊接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00多項,多次參與我國重大項目焊接技術攻關和特種鋼材焊接性能試驗。指導實施參與某試驗型導彈焊接工藝,將中碳調質鋼彈殼與發射座焊接相連,X射線檢驗100%達到一級標準。海軍某在研先進艦艇的推進動力裝置,要在僅0.2平方米的紫銅導板上密集施焊,制造方歷時半年也沒能拿下來。艾愛國受邀前往,采用熔化極氬弧焊接工藝重新制定焊接方案,并現場指導,成功解決了產品一直焊縫滲漏、質量不合格的技術難題。
傳承技術,是響當當的“大師傅”。他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多年來,他帶過的徒弟有600多名,湘鋼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以上級別的焊工,80%都跟艾愛國學過藝。他的徒弟中,有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的成為湖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十佳青年”等。艾愛國還無償向200多名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其中有100多人進入南方電力機車集團、三一重工集團等大型企業,憑借過硬的技術基礎和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企業骨干。
堅定本色,是扎根一線的“老黃牛”。艾愛國在湘鋼工作一輩子,最高職務就是焊接班的班長,領導曾經多次想提拔他,艾愛國都婉言謝絕了。退休之后,女兒想把他接過去安享晚年,但艾愛國選擇了留在湘鋼。如今,70多歲的艾愛國,早上7點半前上班,下午6點半后下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他那輛破舊自行車,繼續奮戰在焊接工藝研究和操作技術開發第一線。
榮獲“_”、“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十大杰出工人”等稱號。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5】
在《榜樣7》專題節目中“再讀”路生梅的先進事跡,讓我深受感動、備受鼓舞。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路生梅牢記初心使命,5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層,將青春拋灑于黃土高原,用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守護人民健康,以實際行動踐行 “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莊嚴承諾。作為黨員干部,就要像路生梅一樣,以恒心堅守初心,用執著詮釋堅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在平凡崗位創造實實在在的業績,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讀懂“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的堅定信念,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1968年,24歲的路生梅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來到陜西佳縣,成為當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她立下了樸素的誓言:“這里的群眾需要我,我要在這里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50多年來,路生梅多次放棄返京機會,幾乎沒有離開過佳縣,從青春芳華到鬢染霜花,條件再艱苦、環境再惡劣,路生梅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始終堅守在醫療崗位,用一生踐行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莊嚴承諾。作為黨員干部,我要以您為榜樣,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始終與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在平凡的崗位上同人民群眾走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實際行動詮釋植根人民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落實于行。
讀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艱苦奮斗,篤定為民實干的“決心”。路生梅始終以醫者仁心守護百姓健康。一個“百日咳”的嬰兒病情危重,反復窒息,路生梅口對口地吸痰,反復進行人工呼吸40多次,孩子得到有效救治。一個腸穿孔病人,經她連續救治8個小時后轉危為安,勞累過度的路生梅卻昏睡了一天一夜。一個風雪交加的清晨,她到離縣城十幾公里的村莊出診,走了近兩個小時,摔了40多跤,當一身泥濘的她出現在病人家里時,患者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樣嚎啕大哭。作為黨員干部,我要以您為榜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從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的“小事”入手,把他們所盼望的“小事情”一樁樁做好,把他們所遇到的“小問題”一個個解決好,努力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落實到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
讀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敬業奉獻,砥礪為民堅守的“恒心”。“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這就是路生梅的堅守。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絕了北京親人讓她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議,也拒絕了各大醫院的坐診聘請,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佳縣,為當地群眾診療治病。退休22年來,路生梅義診患者超過15萬人次。此外,她還組建老年志愿者團隊,帶領身邊人一起做公益。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繼續用精湛的醫術守護著百姓的健康。“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作為黨員干部,我要以您為榜樣,學習您對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堅守,始終用心用情用力把工作當成一份事業來做,勤勤懇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耕耘,為之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努力釋放出光和熱。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6】
共產黨員網刊載《路生梅:在黨和群眾需要的地方扎根》,細細賞讀路生梅的事跡后,不禁深受觸動。從繁華的首都到偏遠的小城,從青絲寥寥到白發蒼蒼,路生梅扎根黃土高原54年,用醫者仁心書寫了人間大愛,詮釋了作為一名黨員的責任與擔當。新時代年輕干部當致敬路生梅堅毅、無私、高潔的品格,讓青春在勤學善為、甘于奉獻、廉潔自律中,如“梅”綻放。
致敬她“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堅毅品格,勤學善為、如“梅”綻放。50多年前的佳縣縣醫院還沒有分科,兒科學專業出身的路生梅,為了更好醫治患者,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地學習各種醫學知識。內外科、兒科、婦產科、皮膚科、中醫針灸……就這樣,路生梅從“準專科醫生”變成了“十八般武藝皆通”的全科醫生。路生梅面對艱難的現實,沒有選擇“原地踏步”,而是不斷修煉自我、完善自我,就如同傲雪欺霜的梅花,越是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越是嬌艷盛放。新時代年輕干部當致敬路生梅如梅花般的堅毅品格,勤學善為,沉下心、撲下身,提升本領、增長才干,學理論、學政策、學業務,既向書本學,也向工作學,既向同事學,也向群眾學,不停提升理論功底和業務能力,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致敬她“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無私品格,甘于奉獻、如“梅”綻放。多年來,雖然路生梅有機會選擇去條件更好的大城市,但是她卻從沒想過離開。她義無反顧扎根黃土高原54年,不僅為眾多患者行醫治病,還致力于提升當地醫療水平,被廣大群眾和醫生稱作佳縣兒科的“定海神針”。路生梅曾說,“一個人的春天不是春天,萬紫千紅才是真正的春天。”她就像是一支甘于忍受嚴寒的梅花,盛放在萬花之前,用暗香浮動引來天地間的萬里新春。新時代年輕干部當致敬路生梅如梅花般的無私品格,甘于奉獻,始終將群眾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放在心中,煩民之所煩、想民之所想,邁出步子、挑起重擔,到鄉村振興一線、基層治理一線等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我、燃燒自我,不畏“零落成泥碾作塵”,敢于“俯首甘為孺子牛”。
致敬她“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的高潔品格,廉潔自律、如“梅”綻放。退休后的路生梅仍然選擇留在佳縣為患者免費義診,她說:“國家已經給了我退休工資,我不缺錢,不能再拿另一份錢。”堅持隨叫隨到、不收紅包、不開高價藥……時至今日,佳縣兒科仍保留著她留下的“寶貴財富”。路生梅一生行醫一身清廉,始終堅持不花錢能治病、少花錢治大病的原則,堅守著醫者良心。新時代年輕干部當致敬路生梅如梅花般的高潔品格,廉潔自律,以梅花般的潔凈與堅韌,養一身正氣,塑一身錚錚傲骨,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自覺遏制心中貪欲,給個人愛好“上把鎖”,給對外交往“設道崗”,保持敏銳、常敲警鐘,時刻繃緊作風之弦,從根本上守住兩袖清風,換一身如梅花般的廉潔風骨。
《榜樣7》人物事跡作文素材【篇7】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堅守初心,投身鄉村教育事業。2001年9月,師范學校畢業的張玉滾毅然回到家鄉,成為黑虎廟小學教師。從此,他往返于高丘鎮和學校之間的山路上,風里來雨里去,一干就是二十一年。他經常騎摩托車為學校托帶書本、教具,少則幾十斤,多則百余斤,一個來回近10個小時,先后騎壞了3輛摩托車。這么多年來,學校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張玉滾一直在堅持。在張玉滾的執著堅守下,一批批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了命運。鄉親們都說:“張老師就像大山深處的一輪明月,照亮了山村孩子前行的路”。
全科教學,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由于當地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新老師招不來、留不住,師資嚴重缺乏,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練成“萬金油”,各個學科他都教。數學課上,他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語文教學中,他認真設計教學環節,運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啟發學生思考;體育課上,他把鄉土游戲融入課堂,教孩子們推鐵環、丟手絹等;音樂課上,他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學唱歌;上美術課時,他領著孩子們到校外寫生,畫山水、樹木和動物。張玉滾的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關愛學生,精心呵護大山的孩子們。學校服務半徑大,山區環境惡劣,留守兒童無人接送,為了孩子們的安全,張玉滾經常義務接送學生。2012年6月4日晚,學前班有個孩子晚上10點多還沒到家,張玉滾知道后,立刻和妻子一起打著手電筒去找,終于發現了在石頭旁熟睡的孩子,張玉滾把他背回家,孩子的爺爺感激地說,“多虧你們了,要是出了意外,我可怎么向他爸媽交代啊!”為了解決學生們的吃飯問題,張玉滾牽頭建起集體食堂,并動員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來給學生做飯。2006年3月,妻子在一次為學生軋面做饅頭時,中指、無名指被軋面機壓碎,造成了終身殘疾,但妻子一直毫無怨言,直到現在還為學生的一日三餐忙碌著。在妻子的支持下,張玉滾還資助了300余名兒童,讓他們能如愿完成學業。
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時代楷模”、“全國優秀教師”、“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