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
“共和國勛章”授予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功勛卓著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篇1】
有人尊稱他為“氫彈之父”,于敏婉拒。他說,這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個小職員家庭,從小讀書愛問為什么。進入北京大學理學院后,他的成績名列榜首。導師張宗遂說: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么好的。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中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他與鄧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學家多次商議起草報告,分析我國相關實驗的發展狀況以及與國外的差距,提出爭取時機,加快步伐的戰略建議。
在核試驗這條道路上,美國進行了1000余次,而我國只進行了45次,不及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
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們用熱血書寫的一座座振奮民族精神的歷史豐碑!
1999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這是參加“兩彈一星”研制的科學家代表、“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于敏在大會上發言。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獲了應得的榮譽。
20年前,在國慶50周年群眾游行的觀禮臺上,剛剛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于敏,看著空前壯大的科技方隊通過廣場感慨萬分:
“這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科學家義不容辭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坐在輪椅上,華發稀疏,謙遜與純粹溢于言表。
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調。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長逝,享年93歲。
愿將一生獻宏謀!——他兌現了對祖國的諾言,以精誠書寫了中國現代史上一段蕩氣回腸的傳奇。
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篇2】
這段時間,我校教師掀起了學習黃旭華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時間,我看了《鳳凰網》對黃旭華的專訪節目。對黃旭華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層,感受也更深刻了。
黃旭華,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紅海灣區田墘鎮,祖籍廣東省揭陽縣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振興。而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沒有優質的教育,科技創新等于紙上談兵。
今天,我們向黃旭華同志學習,就是學習他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學習他敢為人先、銳意創新、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習他生命不息、學而不倦的學習精神;學習他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努力奮斗的偉大情懷;學習他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的博大胸懷,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為全面振興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篇3】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陜西洋縣人,1948年3月在陜西瓦子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轉業到來鳳縣,先后在縣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縣建設銀行工作,1985年1月離休。張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斗中英勇善戰、舍生忘死,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強大力量。看似寥寥數語的評價實則卻是深入人心、字字珠璣。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要向他學習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論所處哪種時代、身在哪個崗位,始終保持崇高信仰。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牢記宗旨、堅定信仰,真正把對黨的絕對忠誠的理想信念融入靈魂,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做好組織交代的每一件事。我們要向他學習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目前,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我們要牢固地樹立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態度和堅定信念,增添攻堅克難、攻城拔寨的勇氣,少一些抱怨情緒、多一些實干行動,少一些畏難氣餒、多一些堅決堅韌,。我們要向他學習胸懷大局、矢志奉獻的優良作風。他像革命的一塊磚,數十年如一日,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干一行愛一行,不務虛功、開拓奮進,體現了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矢志奉獻的優良作風。
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篇4】
于敏,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新中國成立兩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開始了科研生涯。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從那時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連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百日會戰”令人難以忘懷。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于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后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在他的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氫彈試驗取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用了2年8個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于敏率領團隊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于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說。
最新國家功勛先進事跡【篇5】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
于敏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
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復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1980年,于敏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被譽為“氫彈之父”。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22名著名科學家。于敏去世后,目前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健在。
補我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于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于敏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上世紀60年代起,于敏投身我國核武器事業,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
在氫彈突破中,他組織領導攻關小組發現了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并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
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氫彈突破和武器化”工作,榮獲198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于敏主持研究并解決了裂變材料的壓緊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提出了加大兩個關鍵環節設計裕量的具體措施。氣態引爆彈的研制成功,為我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可靠基礎。
作為第二完成人的“氣態引爆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中子彈突破中,作為主要領導人和參加者,于敏指出了某些關鍵技術問題和難點,分析了中子彈的反應規律并歸納為三個階段,提出了判斷聚變點火裕量的主要判據和提高裕量的措施。
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器基礎理論發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應內爆過程的運動規律,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
作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研究,榮獲198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建議加快核試驗進程 為我國爭取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
在核武器發展戰略中,于敏與鄧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建議書提前規劃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使黨中央做出果斷決策,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為提升我國核武器水平、推動核武器裝備部隊并形成戰斗力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
針對禁核試,于敏提出了以精密實驗室實驗等幾個方面支撐禁核試后武器研究的設想,該建議被采納并演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上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于敏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于敏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