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人物事跡簡介
功勛人物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詮釋了“忠誠、執著、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人民的崇高境界,他們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功勛人物事跡簡介,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1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梁”,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須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干、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2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于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并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于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里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后,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贊。之后,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于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藥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于“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里?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里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鉆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愿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鉆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3
英雄,無私忘我,不辭艱險者也。古往今來,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英雄,而我心中的英雄是為新中國國防事業默默奉獻一生的黃旭華爺爺。
黃旭華,是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主持完成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研制,也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南海之上,波濤茫茫。那時的中國正處在工業極度落后的階段,參與建設核潛艇的人員只參加過仿制工作,對自主研究的工作實在是無從下手。黃旭華帶領團隊憑借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自主設計出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潛艇。他還大膽地對潛艇構造進行創新,一舉突破了當時潛艇研制的技術難點。在潛艇的研究過程中,為了保守國家武器裝備的核心機密,黃旭華一直是隱姓埋名。自研究開始直至潛艇入海,近三十年的時間,為了讓祖國早一點擁有自己的核潛艇,他沒有回過一次家,是舍小家為大家的英雄。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并交付海軍服役。我國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也擁有了初步的核反擊能力,這是新中國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1988年,核潛艇在南海做深潛試驗,黃旭華下潛水下300米,指揮試驗人員記錄各項有關數據,成為潛艇設計師下水實驗的第一人。這體現了黃旭華沖鋒在前、敢為人先的精神,更體現了中國人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的品質。您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而深邃,有無窮的力量。您雖默默無聞,但功不可沒。英雄,是無盡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我們正是因為有了像黃旭華爺爺這樣的英雄的無私奉獻,才有了現在的中國,才有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我們要將英雄的事跡銘記在心,以他們為目標,努力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為國爭光,建設更加美好的錦繡中華。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4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
歷史的天空風云變幻,歲月的江河奔流浩蕩。唯一不變的是,總有丹心赤子甘為國家鞠躬盡瘁,總有殷殷志士愿為民族負重前行。
那個愛皺眉頭、喜歡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學家走了。今年1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最后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在2015年1月9日。
這樣的“拋頭露面”,于敏只經歷過兩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并代表23位獲獎科學家發言。
對于這樣的大場合,于敏并不習慣。因為此前幾十年里,作為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他,一直都隱姓埋名。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這個名字時,他已經成為一座永遠矗立的豐碑。
生命無法永恒,精神卻能不朽。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5
“我自幼對民族所受欺壓有切膚之痛,為了祖國的安全,我愿意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于敏
他,叫做于敏,河北寧河人。
你認識他嗎?或許你聽說過,也可能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位。但你肯定知道在1967年,我國引爆了第一顆氫彈。而這顆氫彈的理論,就是由他帶領著一批科技人員,從零開始研究出來的。
于敏并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氫彈研究員,他是轉崗特批的。一開始,他并不是被他的同事們完全認可。有一次,會議正開到一半,于敏突然起身,把手上的東西往旁人手里一塞,就直奔食堂。自然冷嘲熱諷隨之而來:“他打的不是飯,是算盤”,但是他也管不上那些聲音,還有事沒事拿一些干蘿卜條。國家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糧食緊缺,同事批評他說,不應該占國家資源的便宜。
但于敏沒聽見同事的話,他暈倒了。
原來,于敏有十二指腸潰瘍,只要肚子空下來,就必須吃東西緩解。
一段時間后,于敏出院,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拉開抽屜,卻發現抽屜里都是同事省下來給他的食物。
氫彈研究的過程和一帆風順可以說是完全不沾邊——進度很慢。于是組織就派了人過來責問。
“所以今天,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進度慢,到底是學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那是不是你們積極性出了問題呢!”
于敏猛然拍桌,他的話猶如驚雷在死寂之中炸響:“科學的事情,只有科學的問題!”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于敏也曾自己給自己鼓勁“什么叫快,什么叫慢,步子你邁的不扎實,你跑得再快,你,你只會摔跟頭。”
在確信理論模型正確的那一天,于敏他好像很平靜,就算寶貴的機器一開始出了問題,他也只是說,重啟,咱們都等了一百多天了,也不差這一會兒。
但是,當模型正確的信息從機器的數據中顯示出來的時候,他卻不那么平靜了。“再算一遍。”
一遍,又一遍。機器的數據無言的證實了他們的成功。整個研究室都歡呼起來,在這歡呼聲中,于敏卻失力倒了下來。在這時,他的心里只有一句話——成功了。
如果說李延年是“晴天響雷敲金鼓”,那于敏就是“于無聲處響驚雷”。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氫彈功勛于敏,山河永遠銘記你!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6
今天,我觀看了“____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動。
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孫家棟。
孫家棟,今年87歲了,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的一生與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密切相連。孫家棟是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奇跡般地占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____年,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技獎。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孫家棟的頒獎詞是: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我看完后,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舍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我要學習他們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功勛人物事跡簡介篇7
學習了孫家棟同志的事跡后,對我影響極大,感受頗多。
作為剛剛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說有以下三點特別值得我學習和在以后的工作道路為之努力奮斗。
一是要學習他艱苦卓絕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剛剛誕生的年代,基礎建設,教育資源都嫉妒匱乏,甚至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孫家棟同志心系祖國一心希望學業有成建設祖國。輾轉進入哈工大,求學路上三讀預科,留學蘇聯。特別是在留學蘇聯期間從進入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讀預科開始,一直到本科畢業,7年里,他的各科成績門門是5分,年年是5分的滿分,在畢業時還獲得了畢業生的最高榮譽“斯大林獎章”。此時的孫家棟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畢業后立刻回國,祖國急需人才,用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和建設祖國。想想剛剛走出大學校園的我們和此刻在大學校園的年輕人們,我們和孫家棟院士的差距太巨大了。努力學習,建設祖國的偉大的志愿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
二是我們要學習院士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孫家棟同志不計名利甘于默默奉獻,舍小家為大家,幾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奉獻青春才華、聰明才智和心血汗水。從汽車到飛機,從導彈到衛星,祖國哪里需要他,他都義不容辭,“國家需要,我就去做”,面對重重危險困難從不退縮,兢兢業業工作在科研一線。孫家棟一輩子也沒有多少時間沒時間陪家人,自己的女兒出生時也沒有時間去醫院看家人,經常是一個科技項目開始便轉換到了新的工作地點,又因為工作保密的原因,經常無法見到家人,但是院士卻無私奉獻,全心全意在工作崗位上貢獻力量。孫家棟取得了輝煌成績,采訪他宣傳他的機會很多,蛋他的原則是能推則推,能拒則拒,尤其是對自己的宣傳始終保持低調,從不居功自傲。這些樸素的共和國奉獻者的精神正是我們現在最值得學習和需要的。
三是學習他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新中國伊始,百廢俱興導彈工業一片空白,國家急需要發展導彈工業,學了7年飛機發動機專業的孫家棟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方向,開始了新中國的導彈研究。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經濟技術都比較落后,一無設備二無資料的條件下,建立和發展導彈事業可謂是一張白紙,兩手空空。孫家棟同志在錢學森老師的帶領下從仿制蘇聯的近程導彈再到自行制造,從中遠程導彈再到核彈頭導彈的試驗成功,孫家棟院士克服了各種困難,最終獲得了成功。九年苦戰國產導彈又轉移戰場造衛星,生活在改革開放后的新中國,我們無法體驗孫家棟院士當時所一路走來的艱辛,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孫家棟院士的層層努力以及刻苦鉆研的進取精神。這些東西更是值得我們這些年輕人的學習。
五十多年來,孫家棟院士傾心于中國航天事業,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的輝煌,為我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總之,孫家棟同志身體力行,他把對黨度國家無限熱愛,化作實際行動,創造了無愧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通過對孫家棟院士的學習,我深刻他體會到作為一個在央企工作的年輕人應充分發揚愛黨愛國、忠誠事業、發揚民主、嚴謹務實、銳意創新、勇攀高峰、淡漠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祖國的建設而奮斗。同時作為一名的黨員的我,更應該以孫家棟同志為榜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工作起到模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