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
庚子新春,迎戰新冠,張伯禮院士逆向而行。“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精選篇1)
進入3月,好消息傳來,3月10日,湖北武漢的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3月17日,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撤離。但全國人大代表、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卻仍堅守武漢,繼續在抗疫一線戰斗。
“現在工作的重點是繼續進行新冠疫情恢復期患者的中醫藥康復治療指導,并對意大利、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如何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及時進行指導,讓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張伯禮告訴《中國人大》記者。
2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前排左三)在湖北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指導工作,至今,張伯禮仍堅守武漢,繼續在抗疫一線戰斗。
1月27日,農歷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導疫情防控的張伯禮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急召飛赴武漢。從這天開始,他就一直堅守江城,戰斗在最前沿。
2月14日上午,張伯禮率領來自5個省的20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正式進駐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參與新冠疫情的救治工作。這是武漢市首個以中醫為主的方艙醫院。
“根據以往的經驗,輕癥的患者,吃中藥就可以治好。”張伯禮說,病人在方艙醫院進行集中收治,集中標準化治療,把大醫院的床位留給重癥患者,這種做法是落實中央決策的一個重要抓手。
張伯禮介紹,從2月14日開艙,到3月10日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在26天運營中,共收治新冠疫情輕癥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礎病的患者按照休艙要求轉至定點醫院,所有患者中沒有1例從輕癥轉向重癥。
張伯禮說,當前中國的疫情防控還有三大隱憂,分別是:防海外輸入、危重癥救治、出院康復。
“恢復期的病人里有相當一部分肺里的陰影沒有完全吸收,應該抓緊治療,還有一部分是免疫功能出了問題,這種情況下往往一場重感冒對他們也是種打擊,所以一定要調節好。這些階段中醫還是有方法,在積極調理以后,幫助他們完全修復。”他說。
“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世界關注。現在,中國生產的連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藥都已在國外新冠疫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張伯禮介紹,3月18日晚,一場中美中醫師網絡交流會在武漢舉行。張伯禮會同國內中醫界專家和美國中醫師們,就中醫治療新冠疫情進行遠程視頻交流指導。
在武漢抗疫期間,張伯禮曾因勞累過度做了膽囊摘除手術,術后第三天就又投入抗“疫”工作。張伯禮說:“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武漢了!”
“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張伯禮抗擊“非典”時的誓言至今依然不改,在為自己還是為人民的這道選擇題面前,張伯禮毫不猶豫作出抉擇,展現了一名醫生代表的醫者仁心與大局擔當。
苦戰82天!張伯禮院士離漢前寫詩告別
4月16日,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凱旋,離開了他苦戰82天的武漢。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防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疫情防控指導組電話,要求當晚到武漢。72歲的張伯禮不懼危險,來到武漢。
1月27日開始,張伯禮院士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制定中醫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疫情的處方。
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精選篇2)
授予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消息傳來,海河兒女倍感振奮。
昨晚,記者電話連線張伯禮校長,他的語氣一如既往的平和、謙遜。“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我占了全國醫護人員的功,占了中醫藥之功。感謝黨和國家的鼓勵和信任!我將再接再厲,倍加珍惜黨和國家給予的榮譽,做好充分防控準備,打贏抗疫決勝之戰。”張伯禮告訴記者。
張伯禮再三表示自己獲得的這份榮譽太高太重了。“抗疫期間全國醫護人員都在努力奮戰,從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業的人員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漢人民做出了重大犧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張伯禮對記者說,“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是黨和人民給予整個醫務界的一個崇高的榮譽,也是給予中醫界的無上榮譽,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員,努力盡職而已。對我來說,被授予的國家榮譽稱號不是給個人的,自己只是個代表。“很多醫護人員做得都比我好,尤其還有一些同志犧牲了,這讓獲得榮譽的我感到不安。在抗疫前線,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張伯禮告訴記者,他剛剛填了首詞,用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清平樂·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萬,戰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漢,數英雄獨顏汗。
中央經略濟生,舉國眾志成城。中西協和防治,環球涼熱彰明。
張伯禮告訴記者,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給了天津中醫藥大學和團隊很多關懷和幫助!我和團隊將此化為動力,做好____疫情預防工作,為秋冬可能到來的疫情做好充足準備。近日帶領團隊圍繞____預防和治療藥物研發及生產開展了大量工作,同時在市衛健委的支持下,培訓了中醫醫院的防疫隊伍,積極開展防疫技術學習。此外,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剛剛獲批,也在積極組織項目,盡快研制出更好的藥來回報黨和人民。
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精選篇3)
8 月 8 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師報》社聯合主辦的“健康中國 中西合璧——后疫情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論壇”線上召開。張伯禮院士在會上發表主題報告分享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的貢獻。
“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機場報道,雖然對當時的武漢疫情還是一種茫然未知的狀態,但張伯禮院士心中相信會戰勝疫情。
他表示,中醫抗疫有 3000 多年的歷史,有記載的大疫共有 500 余次。祖先總結了很多經驗在書上,研制了很多藥在書上。“我們上前線前,
知識在腦子里。”西醫關注病毒,中醫關注證候、辨證論治。
在此次____防控中,中醫專家很快確定了疫病的發病機理,寒、濕、毒三者結合為病,據此篩選總結了能夠充分體現中醫藥療效優勢的“三藥三方(三藥:血必凈注射液、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并廣泛應用,惠及患者,造福社會。
初到武漢,張伯禮院士發現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里人滿為患,形成了最佳傳染環境。后來他便提出提出必須將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四類”人員隔離開來,并對這四類人采取“中藥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這是他們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醫管理為主的方艙醫院。集中管理,分類救治,充分利用資源。在方艙里,他們提出提出服務、撫慰第一,治療第二,采用醫綜合治療方法。當時方艙醫院比較冷,他們鼓勵患者練八段錦、太極拳,讓患者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溫暖。當時這家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 500 多例患者中,無一例轉陽或轉重癥,大大地降低了輕癥轉為重癥的比例。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抗擊____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也充分肯定了中醫藥在____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張伯禮院士總結道,世紀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類重大死亡,重創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劇了百年之大變革的不穩定性,令世界動蕩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價值觀,更考了綜合國力。“今后,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后的勝利。中醫藥還需再接再厲,再筑輝煌。
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精選篇4)
創建武漢首個中醫方艙醫院推動中醫治療新冠疫情
2月12日,張伯禮院士率領209名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該“中醫國家隊”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陜西五省市三甲醫院專家組成。隨隊進駐的還有中央指導組中醫藥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
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江夏中醫方艙醫院運行26天總計收治病人564人,治愈出院392人,其他休艙轉診他院。
據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介紹,張院士作為總顧問,帶領劉清泉院長及五省市400多中醫專家,奮戰在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他親自穿上防護服,走進隔離區查房,為每一位患者拿脈、查看舌苔,了解病情。一個上午出來,防護服早已汗的透濕。
晚上,張伯禮院士又召集五省市幾名知名中醫專家會診,在張伯禮院士的指導下,制定了江夏中醫方艙醫院一號方、二號方。后期,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基本做到了“一人一方”。
據張伯禮院士自己介紹:江夏方艙醫院有564個患者(輕癥71%,普通型29%),五個中醫醫療隊(中醫國家隊)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藥,除了吃中藥還要打太極、練八段錦、做按摩、做敷帖,做針灸,中醫療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表明用中藥完全可以達到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疫情的目的,其療效主要體現在縮短痊愈的時間、降低轉成重癥的比例。患者用的藥,主要是宣肺敗毒、淸肺排毒湯,再就是少數配方顆粒(中成藥)。像密切接觸的、發熱的、留觀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藥,如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針劑則用血必凈。
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副院長熊侃說:“張院長親自帶領一支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在他的全程、深入推動下,此次新冠疫情救治中,中醫對疫情介入的深度、廣度、力度史無前例的”。
張伯禮院士的抗疫事跡(精選篇5)
張伯禮院士淚灑會場!有一種落淚,叫責任與擔當,中國有句古話:“男兒有淚不輕彈”。張伯禮教授,一位年逾72歲的大齡逆行者,懷揣著對祖國的熱愛,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不顧個人身體,將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他此次的落淚,與其說是難過,不如說是對如今國內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動。正如張伯禮教授曾經在一次直播中的講話所言:
我在武漢待了82天,我把看到、聽到的,都跟大家說,有些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反思。只有在中國,才能做到這一點,才能贏得抗疫工作的勝利,才能救治每一個患者,不管你是多大歲數,不管你是窮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個國家能做到呢?中國,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祖國而自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尊重自己的祖國、愛國,才造就了如今這樣的高效、安全,愛國教育也應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如張伯禮教授這般,不顧個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數,尤其是明明已經在各自領域擁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說,他們“犯不著”去一線冒險。可是,他們毫不猶豫,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去武漢,只為真正發揮自己的光和熱。正如張伯禮教授、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他們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光!把“膽”留在武漢的張伯禮
張伯禮教授作為中醫藥領域的專家,當初疫情發生,就乘坐飛機緊急奔赴武漢一線,加入到中醫醫療隊。張伯禮教授接到任務之后,就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曾經2003年時的誓言,他到了2020年依然踐行!
抗疫期間,張伯禮教授因為過度勞累,甚至不得不進行膽囊切除手術,而在手術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這是一位將自己的“膽”留在武漢的“逆行者”!而張伯禮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醫方艙醫院的患者,無一人轉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