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
根據事跡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你知道哪些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精選篇1)
“有人說她是天使,她卻說從未相逢過天使的面龐;有人說她是守護神,她卻說從未領略過守護神的風采?!弊鳛橐幻o師,她視患者如親人,她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刻苦鉆研護理業務,為護理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她,便是安仁縣第二醫院婦產科護師肖麗麗。
抗疫一線 ,支援護士
“隔離點缺醫務人員,我是黨員,我上!”___疫情發生以來,安仁縣第二醫院上下紛紛投入到了這場防疫阻擊戰中。從醫16年的80后婦產科護師肖麗麗,在這個關鍵時刻也毅然投身戰“疫”,主動請纓,前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當起了隔離觀察對象的“服務員”,給予隔離人員溫暖關懷,彰顯“二醫溫度”。
從2022年1月23日到2月中旬,連續20余天,她與同事們一起,放棄春節假期,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全力以赴防控疫情,守護群眾健康。
1月24日隔離點,正式開始有返安人員入住,接受集中隔離觀察。她和二醫護理部主任盧欣群團隊來到這里后發現,工作人員的緊缺是開展工作的最大難題。護工不夠,她和其他醫務人員就主動為隔離人員送飯、送日用品、幫忙清垃圾。既當醫務人員又當護工的肖麗麗,沒有說過一聲累,因為她知道,無微不至的關懷才是給予隔離人員最大的安心。
初心不改 ,優質服務
隔離點本就工作量大、強度高,加之疫情來襲,醫務人員更是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穿梭在病區里,由于人員緊張,任務繁重,白天黑夜的快速輪替,對體力、精力都是嚴峻的挑戰。起初在隔離點,患者就診量迅猛增加,最多達50余人、面對大量的就診患者,她和二醫護理部主任盧欣群團隊身先士卒,沖在前面。在她們努力下,護理人員沒有退縮,沒有害怕,勇敢沖在戰“疫”一線,預檢分診、測體溫、量血壓……按照指令,有條不紊開展各項工作。在過去的20多天里,肖麗麗和伙伴們一直默默堅守著。
要說沒有遺憾,那是不可能的。肖麗麗說,她和家中兩個女兒分別有20多天了,孩子們想念媽媽時,只能拉著奶奶給她打視頻電話。每當年幼的女兒對我說,“媽媽,你能不能回家陪我”時,我的內心就五味雜陳。但每想到自己是一名黨員護士,每當看到解除隔離的人員開開心心地收拾行李回家,聽到他們臨行前對醫務人員感謝的話語,肖麗麗總能感受到莫大的鼓舞。
疫情無情,肖麗麗用她的行動傳遞著溫暖、守護著健康,在戰“疫”中綻放芳華。正是有很多人像她一樣不顧危險,默默付出,堅定著大家戰勝疫情的信心。正是有很多人像她一樣無微不至,細心詢問患者旅居史、接觸史,給患者測量體溫,給予患者及家屬心理安慰。發熱門診工作特殊,有的患者不理解,她總是耐心做好解釋工作,讓病人感受到安仁縣第二醫院的優質服務。
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精選篇2)
2月12日晚,早過了下班時間的急診科護士王歡歡脫下防護裝備,正用手輕揉自己的臉,想緩解一下長時間穿戴隔離面罩在臉上磨出的印記。雖略有疲色,但她的眼眸里仍透著剛毅與堅定。
在疫情期間,王歡歡不僅承擔急診科的本職護理工作,還是醫院發熱門診的專職護士。春節前她就進入發熱門診值守,連續在一線奮戰十天,整個春節假期都沒有休息。有同事關心她“別這么拼,休息一會”,她笑著反問“沒事,我是黨員,關鍵時候我不上誰上”。老家的親人曾問她“春節還回來嗎?”,她只能推說工作上忙可能還回不來。她不敢告訴年邁的父母,自己在“危險”的地方值守,對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連年夜飯也只是在醫院匆匆對付。
每次進入發熱門診工作王歡歡都要穿上厚重的防護服、防護口罩和護目鏡,為了減少防護裝備的穿脫次數,她時常長時間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工作,毫無怨言。
她因為基礎扎實、技術到位,還同時承擔起發熱門診護理帶教老師的職責,指導進入發熱門診增援的護理人員及收款處非醫人員如何做好防護、規范工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時間耐心指導年輕護士解決發熱門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不僅如此,細心的她還發現進入發熱門診的患者大多非常緊張、害怕,她就主動和患者聊聊天、說說話,安慰他們。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導下平復了心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覺工作沒有白費,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與疫情的正面交鋒中,發熱門診的一線醫護人員是沖鋒在前的排頭兵,他們奮戰一線,盡己所能,為守護人民群眾健康貢獻著自己的專業力量。
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精選篇3)
2020剛開年的這段日子里,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故,比如體育巨星科比逝世,非洲鬧起了蝗災,就連我們中國也鬧起了新型冠狀病毒。而離我們最近的無疑就是新型冠狀病毒,我們都躲在了家中,但有一群人,他們站了出來,沒錯,就是我們和藹可親的白衣天使們。
病毒的肆虐讓他們不得不回到醫院,失去團聚的機會,我們都想出去,但是他們卻想回家。醫院里的一個個白衣天使都在忙碌,而且休息時只能疲勞的躺在地上打盹。他們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時刻準備救助病人。還有一群白衣天使,他們去馳援武漢一線,家人們恨不得把他們綁在家中不讓他們出去,但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去了可能再也回不來了,比如李wenliang醫生,他在武漢一線的戰斗中不幸被病毒纏身,死亡在了武漢的最前線。而有個醫生接受采訪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說這一輩子為了啥,不就是為了幾個病人嗎?”聽了這句話我熱淚盈眶。我們敬佩白衣天使,是他們讓我們可以在現在這個時候踏出家門;是他們結束了病毒的肆虐;是他們讓我們戰勝了病毒!
現在,春天來了,疫情攻堅戰即將結束,但愿白衣天使們一切安好。
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精選篇4)
大多數人還在甜蜜的夢鄉時,李護士長卻早已穿戴好整潔的燕尾帽和護士服,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在她堅定的眼神里更多的是一份面對挑戰的嚴陣以待。
抗疫斗爭中,她不間斷地學___防控知識,對發熱門診、急診科、預檢分診、院前外聯人員進行防控知識、穿脫防護服、隔離衣等培訓;每天她都要認真清點上報物資使用和結余情況,在保證醫護人員標準防護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節約物資損耗,為抗擊疫情提供有力保障。
醫院發起支援武漢倡議書后,李護士長毅然向黨支部遞交了兩份請戰書,立下“國有難,召能戰,戰必勝!” 的誓言,力爭支援戰疫一線,馳援武漢。她說:“作為醫院的老人,我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院感知識,我沒有理由不迎難而上,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有信心能夠圓滿完成任務,時刻準備接受黨組織考驗。”
身前是瘋狂肆虐的病毒,身旁是深受折磨的病人,身后是血脈相連的親人,李倩玉護士長毅然舍小家為大家,把責任扛在肩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白衣戰士的勇毅和擔當。
抗疫一線醫生個人優秀事跡(精選篇5)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蔓延,牽動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疫情是命令,防空是責任,數以萬計的醫務人員主動請纓,申請支援武漢投入到抗擊疫情的一線工作區,我時刻關注著___的最新進展。支援武漢到前線一直是我的選擇,我的家人給予很大的理解與支持,于是我自愿請纓,出征武漢,2月10日晚上我接到通知,我是山東援鄂國家醫療隊第九批重癥醫療隊員奔赴武漢,被編入山東第三批國家醫療隊,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病房,從事___重癥患者救治工作。作為一名呼吸科的醫生,能在國家危難之際盡一份力,發揮自己的一點光和熱,我感到無比自豪。在武漢工作的49天,我們充滿了激情,也有恐懼、淚水和喜悅。
我清楚的記得2月11日晚上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落地的情形,去年9月份的時候我來過武漢,與當時形成巨大反差,整個機場漆黑一片,就幾束光照射在飛機上,我們第九批12名隊員先行下機,分裝完畢行李后,被分配在兩輛大巴車上,駛離機場,隊員們一臉茫然,因為我們沒有跟大部隊去黃岡,而是留在了武漢,組織沒有告訴我們去哪工作,在車上除了發動機的聲音,沒有任何聲音,車外只有路燈,沒有車輛,只有死一般寂靜,沒有目的的地方,我害怕、恐懼,心里很沉重,到了我們住處,安排好住處后,領隊給我們開了一個簡短的會議,介紹了我們隊的情況及在同濟醫院工作,通過了解,我內心的恐懼才慢慢減輕。
在我們病房里有很多患者歲數偏大,有些患者自身還有基礎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腫瘤等等,基礎病變多,病人呼吸困難時會有瀕死感,病人就容易有信心不足的問題。需要堅定醫生和病人的信心,病毒沒有特效藥,分析死亡率,歲數大、合并癥高,我們通過線上病例討論,不斷研究前期采取的措施,才能總結經驗和教訓。
我們班次白班10個小時、夜班14個小時,白班的主要是工作區梳理病人的各種情況包括營養、影像學、化驗檢查、情緒等的,經過經過十幾道程序穿隔離服,推開五道防護門進入病房,對分管病人進行查房,查完房后,接下來處理病人的各項檢查,取咽拭子、陪病人外出檢查,我們的工作感染風險最大的是取咽拭子,病人會出現咳嗽,咳嗽增加暴露風險,因我的年齡稍大,且工作時間長,我就沖鋒在前,每天堅持完成取咽拭子工作;再陪病人做完外出檢查,我的防護服下的病號服早已濕透,缺氧加護目鏡的緊勒,讓我頭疼欲裂,每次都出現惡心、心慌癥狀,但是我每次堅持完成各項工作后,再出隔離病房。
我們隊接管病區后病人零死亡,治療效果越來越好,我有了信心,這信心自然就傳遞給病人。病人有了信心后,依從性增高,醫患關系融洽。我非常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病區里有對老教授夫婦同時住院,他們開始對于我們的各種抱怨和不滿,其實是他們對武漢早期整個秩序的抱怨,他們對整個環境的抱怨。我深知對于醫生而言,治不好病別的都是妄談,化解抱怨的前提是癥狀緩解,從重癥恢復到康復。病人感受到了自身的變化,加上我不斷和患者溝通,增加人文關懷,病人逐漸恢復的越來越好,就變得通情達理了,再后面就很好溝通了,從最初的抱怨,要寫信反映問題,到連聲感謝我及我們山東醫療隊。
“謝謝你醫生、謝謝咱們山東醫療隊的所有隊員。”2月17日三位即將出院的患者拉著我合影,患者們口中不斷說著感謝的話,這也是我們接管病區以來,且整個院區第一批出院病人。我想說一說病區里40床周姐的故事。周姐今年40多歲,在病區里算是比較年輕的病人,可是她的病情卻是病區里比較危重的。她是我們接管病區后收治的第一批患者。剛開始的時候病情危重,嚴重呼吸困難,必須依靠呼吸機輔助通氣,她躺在床上連翻身的力氣都沒有,每次摘下呼吸機吃幾口飯,都會累得她大汗淋漓,即使這樣,她始終堅信自己能好,每次都特別配合我們治療,我們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鼓勵病人肢體功能鍛煉通過抗病毒、加強營養,病人憋喘癥狀慢慢好轉,影像學表現逐漸減輕。她常說,我每天進步一點點,我總能活著走出去!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她終于撤下了呼吸機,開始慢慢進行活動耐力的恢復。從最開始的床邊一兩米,到可以在病房衛生間上廁所,再到走廊里一圈兩圈地溜達。她的呼吸功能慢慢恢復,在病房走廊里,有人問她,為什么這么努力?她說,她還有任務沒有完成,她還有兒子要養,有老公要照顧,有父母要孝順,所以她必須努力盡快好起來。我想,這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吧! 今天周姐和另外一個患者就要出院了,這也標志著中法新城院區山東省第三批醫療隊接管病區患者都出院了。替周姐高興,我們也要回家了。周姐說一定要和我們合影留念,因為他們永遠忘不了我們的救命之恩,我們也希望她能盡快出院和家人團聚,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我在重癥病區工作科49天,收治96人,重癥79人,危重癥17人,治愈出院81人,因病情及封病區轉出12人,自我們全面接管病區以來未出現死亡病例,圓滿完成了政府交給的任務。
通過工作后,更能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也看到了再次認識到了黨的先進性,黨員的帶頭作用,我感觸很大,我就于2020年2月19日向援武漢臨時黨支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接受黨組織的考驗,使自己成為一個思想過硬、技術過硬的合格黨員。
這次疫情讓我們深知:原來的生活多么來之不易,以后的工作中會更加理解病人,更多出一份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一個醫生的成就感,無非就是治療的病人痊愈了,重癥病人得到了有效救治,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