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祭龍節簡介
編者按:農歷二月初八,是納西族傳統祭龍節,分大祭、小祭。小祭年年舉行,大祭則在天災人禍,或久旱、洪澇、人畜瘟疫時舉行。祭龍節也稱“二月八”,現已成為納西族最熱鬧的節日
祭龍祈福萬民同樂藏族先民和世界其它地區的先民一樣,經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有過天真爛漫的幻想,獨特的思維方式,宇宙構想。其中他們的神靈體系就是建立在對宇宙構想之上的。他們認為整個宇宙分為三層:天上,地上,地下,也即是天界,地界,水界,相應地各個階層都有神靈統轄,掌管。天界為“贊”神,地界是年神,水界卻是龍神,他們共同執掌人世間福祿兇災,人們對這三類神靈既敬畏,又感激。在這種心理驅使下,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民俗事項,節日文化就是突出一例,在“贊”神,年神文化中的節日我們已作了介紹,那么在龍神信仰基礎上產生的節日又是什么?無疑祭龍節是最典型的實例。
下面是各民族的祭龍節簡介
壯族祭龍
壯族“祭龍節”是馬關壯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一至初三舉行。農歷二月初一,各個壯族村寨都要祭“龍神”,壯族通稱“弄遮”、“弄處”。
二月初一這天清早,每戶出一男長者,先到村外龍山舉行祭祀,求龍神保護農事,風調雨順,萬物豐登。其法為在龍山內選定一棵樹干高直、樹葉茂盛的大樹為祭祀對象,并在草叢中挑選未被踐踏過的新鮮茅草搓成繩索,將大樹圍攏打結,在樹腳搭一新臺,把豬宰了切成塊,攤開芭蕉葉,盛上五碗紅糯米飯,放上五堆生豬肉、五雙筷、五杯酒、一只銀鐲,擺設齊備后,主祭者念誦經文,化錢三拜九叩。集體祭祀結束,各戶分回一份豬肉,在門外搭好的新臺再敬祭一番,但老者在門外祭祀時,其余家人關門在屋里靜候,待長者祭祀完畢,方許回屋備餐。
初二、初三兩天主要是祭本村的“農神”和“社穆神”。在“老人廳”或“土地廟”內主要是敬奉本村古代第一個開發者、為本村帶來第一顆五谷的王和保佑本村的“土地神”。“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一般是以自然村為單位,每村2戶輪流組織,負擔祭日所需要的費用和食物。有的村寨在祭龍期間還舞龍,舉家備清水一盆,當“龍”從門前經過,即將水潑龍身,龍身潑濕,才顯見風調雨順。
納西祭龍
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后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農歷二月初八,是納西族傳統祭龍節,分大祭、小祭。小祭年年舉行,大祭則在天災人禍,或久旱、洪澇、人畜瘟疫時舉行。祭龍節也稱“二月八”,現已成為納西族最熱鬧的節日,尤以三壩白地鄉最為熱鬧,當地納西族稱祭龍節為“朝白水”。節日期間,人們相約來到風景秀麗的白水臺,首先殺雞祭天,祭祀各種神靈,然后進行歌舞表演和賽馬。近年來還舉行各種形式的東巴舞表演,豐富了節日內容。
西藏拉薩
節日時間: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
盛行地區:西藏拉薩
節日來源:
龍專指布達拉宮北面龍王潭中的龍王。據說很早以前,拉薩是一個很大的湖泊。那時,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有一個屬虎的小孩被扔到湖中央祭龍。有一年,高僧勒巴羅珠身邊一個名叫布窮頓珠的屬虎小弟子被果卡國王投入湖中當了祭品,過了很長時間,布窮頓珠突然來到果卡國王面前,請求國王把公主嫁給他,國王以為布窮頓珠是神,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從此,禁止把屬虎的孩子扔進湖中作龍王的祭品,而改用上等食物作為供品擁進湖中。
慶祝方式:
這一天,拉薩市民都傳經傾城而出去龍王潭,往湖中拋撒佳肴供養龍王,并以劃舟、野餐、歌舞來娛悅龍王。
哈尼民族
哈尼民族祭龍節:“祭龍日”是居住在云南紅河南岸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二月二日過節這天,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龍游寨儀式。走在游行隊伍最前的是彩紙糊的龍頭,接著是由男女青年簇擁著的由小伙子裝扮的姑娘,跟在后面的是哈尼群眾。他們敲著鋩鑼、牛皮鼓,吹著巴烏,彈著四弦琴在村寨周游。
節日來源有個傳說:很久以前,哈尼人從遠方遷徙到哀牢山定居時,這里住著個叫奢得阿窩的山魔,它還豐一伙由虎、豹、豺狗修煉成的妖怪陪伴。山魔經常帶著一群妖怪化裝成人竄到哈尼村寨,毀壞莊稼房屋,咬死人畜,還常常搶去小孩當食物,鬧得滿寨雞犬不寧。夭長日久,哈尼人的小孩被山魔害得所剩無幾,
眼看就要后繼無人。這時,人們委托和山魔有來往的咪谷給奢得阿窩說情,求他不要再來搶小孩。山魔提出每年二月一日送他一個姑娘作媳婦的要求。哈尼人委曲求全,被迫答應了條件,年復一年,哈尼人失去了許多天真活潑的姑娘。有個叫碑娘的寡婦,她有三個孩子,老大日則,老二努戈都是男孩,老三梅霜是個才滿16歲的姑娘。
這年輪到她家送姑娘,全家都很傷心,媽媽和兩個哥哥怎樣都不同意妹妹去送死。隨著限期來臨,碑娘的幾個孩子要求去殺死山魔,為姑娘們報仇。碑娘找鄉親們仔細商量后,于羊日這天,由日則和努嘎裝扮成兩個漂亮的姑娘,鄉親們抬著酒菜等貢品送往山魔踞的山洞。山魔瞧見人們今年仍然按時執行諾言,并多送來一個姑娘,顯得格外高興,馬上打發送貢群眾回寨。接著,兩個姑娘假裝出逗山魔喜歡的樣子,擺宴勸他喝酒作樂,故意將其灌醉。待山魔大醉時,他們施展巧計,及時探得山魔致命的秘密。晚上,兩個姑娘趁山魔酒醉熟睡之時,迅速拔下它心窩上的白毛。山魔一聲驚叫,忽地坐起,可是因它的筋骨已經酥軟又馬上倒下。姑娘立即拔出隨身尖衛,殺死山魔,為哈尼人除掉了禍根。這時,躲在洞口外的鄉親們也里應外合,一舉消滅了其它小妖。二旦二日(龍日)早晨,鄉親們聽到這個喜訊工敲著牛皮鼓,吹著巴烏,彈起四弦琴,唱起哈尼歌走出寨子,動烈地迎接日則和努嘎兩位英雄的勝利歸來。以后,為了永遠慶祝兩個英雄為民除害的重大勝利,哈尼人便在龍日這天,選兩個小伙子裝扮成姑娘,在鄉親們的簇擁下,敲鑼打鼓,游村串寨,后演變為節日,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