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簡介
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為了爭奪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晉軍制定詳細的策略,大敗楚軍,確立了晉軍在中原的不可撼動的地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城濮之戰的過程簡介
晉文公率領軍隊從棘津渡河,進軍攻打依附楚國的曹國河衛國,企圖通過攻打楚國的依附國來吸引楚國的注意,從而為宋國解圍。晉文公先是率領大軍渡過黃河,進攻衛國,很快就把衛國占領了。之后,又對曹國發起了攻擊,不久便攻下了曹國的都城,俘虜了曹國的國君。晉軍攻打曹、衛本想誘惑楚軍北上,但是楚軍卻無動于衷,依然攻打宋國。宋國又來向晉王求救,晉王進退兩難,最終聽從了先軫意見,利用齊、秦“喜賂怒頑”的心理,制造齊、秦、楚之間的矛盾。晉國一方面讓宋國送一份厚禮給齊、秦兩國,讓他們勸楚軍撤兵。另一方面,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贈送給宋國,以表示自己的忠誠。宋國沒有被攻下,加上曹、衛兩國的土地又送給了宋國,楚軍當然不會同意撤兵。秦、齊遭到楚國拒絕后,也非常惱怒,于是出兵協助晉國,形成了三大強國聯合對抗楚國的局面。
楚成王見勢不妙,主動把楚軍撤退到自己的國界內,要求子玉將楚軍的主力撤出宋國,避免與晉國發生沖突。但是主將子玉,狂妄自大,堅持要與晉國決戰。楚成王優柔寡斷,同意了子玉的建議,但又不給他補充兵力,只派了少許的兵力前去增援。
晉軍利用楚軍左右兩翼兵力薄弱的特點,采取了先擊左右側,再攻打中軍的策略。這個方法果然奏效,楚軍陷入了重圍之中,最后不得已落敗而逃。
城濮之戰的意義
通過一場戰爭,可以看出作戰者的雄才偉略,同時也可以反映出失敗者的不足之處。在城濮之戰中展現了晉文公卓越的膽識和高明的謀略,又反映出了楚國君主的昏庸無能。
城濮之戰的初期,晉軍的兵力是處于劣勢的地位的,對手的兵力非常強勁,而且又要渡過黃河在外線進行交戰,這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晉文公能夠善于觀察局勢,虛心接受臣子的建議,正確地選擇了以鄰國曹、衛兩國為戰勝楚國的突破口,先戰勝弱小的敵人,成為作戰的基礎陣地。隨后又聽取大臣的意見以高明的謀略將楚國的盟軍齊、秦進行拉攏,使得他們與自己結成統一的戰線,爭取到了戰爭的主動權。在進行城濮決戰的時候,選擇后發制人的作戰策略,主動“退避三舍”,不僅沒有失去應有的禮數,還因此避開了楚軍的鋒芒,爭取在軍事、外交上取得主動權,引誘敵方深入,伺機而動。同時又與各個盟國會合,集中起大量的兵力。針對敵人的弱點進行進攻,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的方面,再集中精力打擊強勁的方面,從而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成就了晉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反觀楚軍,原先是中原地區非常有威望的諸侯國,但由于君臣的不和睦,的傲慢,士兵的士氣低落,主將的狂妄自大輕視敵方,既不知道爭取與其他國家進行聯盟,又不能隨即運用好的對策。再加上作戰部署上面的失策,對敵方軍情的錯誤判斷,戰場上指揮不當,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將自己的霸主地位拱手讓人,非常令人可惜。
城濮之戰交戰雙方
春秋時期,楚軍和晉軍在城濮進行交戰,此次戰爭在春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遏制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穩定了中原形勢,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在那時,楚軍的勢力強盛,它不斷向外進行擴張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晉國自晉文公即位以來,對內整頓,壯大軍事力量,也想要爭奪中原霸權。晉。楚的交戰是在所難免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這才是它們真正交戰的原因。
在晉國與齊、秦進行結盟之后,楚成王發現形勢對自己不利,加上空方空虛,兩方的實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決定撤兵,自己率領一些軍隊退到申用來預防秦軍在背后襲擊。但是楚軍的統帥不聽從楚成王的勸告,堅決不撤兵。楚成王舉棋不定,存有僥幸的心理,給子玉又派了一些兵力。子玉要求晉國讓曹、衛再次復國,晉文公在私下答應給曹、衛復國,但是要以跟楚國斷絕關系為條件,同時又扣留了楚國使者。子玉聽到后勃然大怒,直接北上決定跟晉國決戰。晉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來答謝自己之前流亡時在楚國的恩惠。這樣既可以避開楚軍的主要陣地,又可以及時援兵。
子玉以為晉軍膽小怕事,于是率領軍隊追到城濮。兩軍開始了正式的交戰,晉軍分為上、中、下三軍,楚軍分成左、中、右三軍。晉軍首先向楚軍的右軍發起進攻,右軍馬上就被擊潰了。接著,晉軍豎起軍旗,假裝自己后退。子玉不知道他們的計謀,命左軍追擊,結果被晉軍擊敗。子玉見兩翼缺失,深知大勢已去,立即下令撤兵。城濮之戰以晉勝楚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