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變法內容是什么
申不害變法是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韓國境內的一個改革。申不害除了與其他法家人物一樣講法治外,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那么申不害變法內容是什么?
變法內容
申不害主張以法治國,實行進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術”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術行道”,“內修政教”的“術”治方略。
申不害在 韓國變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在 韓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挾封地自重的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果斷收回其特權,推毀其城堡,清理其府庫財富充盈國庫,這不但穩固了 韓國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韓國實力大增。與此同時,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 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 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隨后,他又向 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并主動請命,自任 韓國 上,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斗力大為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他說:“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土,食之本也。(《 太平御覽》引)又說:“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申子"大體編》)因而他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制造。所以戰國時代, 韓國冶鑄業是比較發達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戰國策"韓策 一》)的說法。
申不害相韓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 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 韓國 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 韓國雖然處于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并列的 戰國七雄之一。
與商鞅變法對比
同一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和韓國(申不害)變法結果很不同在于,與其說是變法不徹底,不如說是變法的立足點不同:前者秦國立足的法,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爵位不得功不能世襲,奴隸可封;而后者韓國也是法制,但是側重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執法的國君。
君臣關系,秦國變法之后,司馬錯、甘茂、張儀、甚至水工鄭國都不是秦國人,秦國按法律按軍工或者政績封官,同時這些人可以在朝堂之上大膽諫言,比如司馬錯諫言取四川。而韓國呢,雖然也是按律按軍工或者政績封官,但是還得看看韓國國君的臉色,還得看看現在在位大臣的臉色,
公元前353年,魏國又起兵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派人向齊國和韓國求援。韓昭侯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詢問申不害,應如何應對。“申不害始合于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擔心自己的意見萬一不合國君心意,不僅于事無補還可能惹火燒身,便回答說:“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意為“這是國家大事,讓我考慮成熟再答復您吧”。隨后,申不害不露聲色地游說韓國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晁,鼓動他們分別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是否出兵救趙的意見,自己則暗中觀察韓昭侯的態度,摸透了韓昭侯的心思。于是便進諫說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果然“大悅”,即聽從申不害意見,與齊國一起發兵討魏,迫使魏軍回師自救,從而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韓昭侯從申不害處理外交事務的卓越表現及其獨到的見解,發現這位“鄭之賤臣”,原來是難得的治國人才,于是便力排眾議,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為相,
以求變革圖強。同樣是懲罰,秦國太子犯法,太子傅秦孝公的兄弟被割去了鼻子。而韓國,同樣要看韓君和大臣的臉色。 韓國也是按能力用人,可申不害本人卻給別人走過“后門”總而言之,秦國變法雖然也看君王,也看秦孝公的支持,沒他的支持秦國成不了。但是秦國變法,立足于法,法不必權貴,猶如洪水猛烈沖刷革新,等秦孝公死后,雖然商鞅被車裂了,但是變法的成果卻深入人心,于是法令繼續執行。而韓國,立足的是執法的君王,必不是完全的法制,多少帶一點人制,其結果猶如江河入海,遇大山要繞行,半天入不了海。。。結果等韓昭侯死后,法令也就容易被廢除,也就不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