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李白為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月下獨酌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月下獨酌 李白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仕途一直不怎么順遂,公元744年即天寶三年,本來身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詆毀,最終遠離了政治中心。官場失意的李白很是憂愁,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于是他就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月下獨酌》這首詩歌。
其實《月下獨酌》是組詩,一共有四首,但大多數人都只知道流傳最廣的第一首。這組詩中的第一首是因為當時詩人李白受到了排擠,失去了官職,心中寂寞憂愁,于是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詩。詩人將寂寞的景物放大處理,進一步烘托自己孤寂無奈的心情,同時更是表達出了詩人不跟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放蕩不羈遺世而獨立的個性。
組詩中的第二首《月下獨酌》是一首議論題材的詩歌。詩人將“愛酒”兩字貫穿全詩,從開頭就表示了沒有人能夠不愛酒,就連天地都不例外。最后,詩人得出了結論,愛酒不但是有道理的,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實,這首詩只是詩人李白借酒抒發自己的感情,排解自己遠離朝政和仕途不順的苦悶心情。
而組詩中的第三首與第四首寫的則是寫詩人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最后只能借酒消愁。詩人將飲酒時的歡悅與自己官場失意做了一個比較,表現出詩人曠達樂觀的個性。但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詩人隱藏在詩中的苦悶和憂愁。
從《月下獨酌》這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李白在失意時只能一醉解千愁,用酒來排解自己心中苦悶,但也能在這組詩中看到詩人樂觀向上,毫不氣餒的性格。
李白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白一直有詩仙的美譽,其詩歌風格飄逸自然,豪邁奔放,意境深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李白年少時便已離家,仗劍游四方,希望自己能夠有所成就。但奈何李白一直時運不濟,屢屢不得志,生活也十分的困苦,最后在當涂縣因病而亡。
那么,這位十分有名的詩人是哪一朝的人呢?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在公元762年去世,所以根據時間來推算,李白應該是唐朝人。根據史書的記載,李白出生在西域地區的碎葉城,李氏一族在當地也是非常有名望的家族。出生于書香門第的李白,從小便接受著良好的教育,在李白五歲時,他就能夠全篇背誦六甲,是當地有名的神童。成年后的李白,沒有選擇科舉之路,而是告別父母離家遠游。
離家遠游是李白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正是因為李白見識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最后才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等到公元726年即開元十四年,李白結識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摯友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都有著相同的抱負和興趣,遂成為至交好友。不久之后,李白辭別孟浩然繼續北上,李白一心想為江山社稷做出一點貢獻,但是奈何一直沒有人推薦他。
終于,在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唐玄宗偶然間翻閱了李白的詩集,當即驚為天人。他立馬召李白覲見,并親自前去迎接李白。在經過一番交談后,唐玄宗封李白為翰林,讓李白跟隨侍奉在他的左右。但好景不長,許多人因嫉妒李白被唐玄宗所賞識,便在唐玄宗面前中傷李白,唐玄宗也聽信了他們的話,最后放逐了李白。
李白的名言
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為后世留下無數或優美動人,或空靈飄逸,或雄起渾厚的詩歌,風格雖然各異,但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李白留下的詩歌中,蘊含著許多名言,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揣摩。
關于李白的名言,在現今流傳最廣的莫過于以下這幾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等名言。其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出自李白所寫的《將進酒》中,這一句充分表明了李白樂觀向上的心態,認為自己終有一天能夠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李白看透了人生的真實意義,得出了對人性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這句話也激勵著我們不應該看輕自己,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
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一句則出自李白所寫的《行路難》中,當時李白仕途不順,被放逐出了長安,遠離了政治中心。李白的朋友們對李白的遭遇感到十分的同情,于是紛紛出資相助,并邀請李白一起喝酒作樂。李白雖然因自己心中的抱負無法實現而感到苦悶和無奈,但性格倔強的他并沒有放棄,而是樂觀曠達,認為自己終有一日能夠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與抱負。
李白于公元742年被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宣召入長安為官,自己心中遠大的抱負終要實現了,于是寫下來這一首《南陵別兒童入京》。其中有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句表達詩人當時信心滿滿的樣子,自己多年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這就告訴我們,不要放棄,終有一天你能實現自己所想的事情,成就一番大事業。
看了“李白月下獨酌賞析”還想看:
1.李白:月下獨酌
2.月下獨酌原文翻譯及賞析
3.李白的經典古詩欣賞
4.李白的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