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漢三杰之張良簡介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1] 后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漢三杰之張良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初漢三杰之張良簡介
張良的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他的祖父張開地曾擔任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曾擔任韓釐王與韓桓惠王的相國。
秦國在前230年滅韓后,張良散盡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伏擊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張良后由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即所謂“圯橋三敬履”與“孺子可教”的故事。
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建議。諸如酈食其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使其紛紛獨立而對抗項羽。劉邦聽后十分心動,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游說,張良立刻反對,以免釀成后世大禍。在擊敗項羽后,婁敬建議劉邦入都關中,但遭群臣反對。劉邦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則認為關中條件比洛陽好,于是建都長安。后來七國之亂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劃,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
漢朝建立后,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1]漢六年(前201年)正月,封為留侯。留,位在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東南方。關于張良的后代,包含其子張辟疆,而歷史上的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其后。道教創始者張道陵相傳也是他的后代。
張良在死后,謚為文成侯(也稱謚號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稱他為謀圣。《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他的生平。
張良拜師的典故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