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歷史相關信息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自稱中漢,又稱后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東漢歷史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東漢歷史相關信息·光武中興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于滅亡。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后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通常劉玄被認為是西漢最后一位皇帝。
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后,于37年終于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與尊儒并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御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于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并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東漢歷史相關信息·明章之治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期間,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于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于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復攻防,一直到20年后,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命,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后,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余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斗的序曲。
東漢歷史相關信息·外戚與宦官
88年,年僅卅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斗。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30]。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30]。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30]。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后又封為車騎,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30]。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31]。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黨錮之禍[31]。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東漢歷史相關信息·黃巾之亂與滅亡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于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盡快平叛,又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漢靈帝死后,外戚大何進和宦官雙雙火并而亡,終于結束戚宦之爭[32]。但董卓掌權后,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32],并且焚毀首都洛陽[32]。董卓被呂布誅殺后,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紹、位于淮南的袁術、位于江東的孫策、位于荊州的劉表、位于益州的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并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大的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主。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占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34]。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實權掌握在曹操手中[35]。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劉備亦晉位漢中王、益州牧,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東漢結束,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35]。而曹丕篡漢建立魏后,劉備隨即在蜀地宣布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35]。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后孫權亦稱帝,國號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