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經濟發展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韓國經濟發展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韓國經濟發展簡史
從實用的角度看,韓國,臺灣的經驗特別有借鑒意義。當然大多數儒家社會+市場經濟+政府干預的社會都值得借鑒。這些經濟體都具備30年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勤勞工作,社會長期相對穩定(威權社會)等特征。樸正熙更是明目張膽地提出“受政府指導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理念。
本文簡單地介紹了韓國從1953年到2005年的經濟發展歷史,力求字數越少越好。韓國從1962年樸正熙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用了35年的時間,從一個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工業甚至電力的國家,發展到1996年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2000美元(按2006年的可比價格),并在1996年成功加入OECD這個發達國家經濟組織,某種意思上標志著1996年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完成了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二、韓國經濟的發展的幾個標志性年份:
1962年,樸正熙,Mr.樸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
1979年,樸正熙遇刺,但是其經濟發展思路被幾乎完全沿襲。
1987年,民選總統,政治改革初步成功,軍人總統獲勝。
1988年,韓國首爾舉辦世界奧運會,韓國人“驕傲感”爆棚。奧運會前后韓國經濟過熱,房價大漲,國民儲蓄率前后50年之大頂(拋開數字,1988年應該是韓國國民幸福感最強的一年)。
1992年,誕生首位民選文人總統。
1996年,加入OECD。韓國不光是在經濟上,而且在社會進步的各個方面,比如教育,社會醫療保障等,都按OECD的標準要求自己。
雖然有各自確鑿的污點,曾經為韓國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各位韓國總統,目前為止基本都沒有善終。有人戲言,中國人恨日本人;蘇聯人恨德國人;韓國人則恨所有人(恨中國人,恨日本人,恨美國人,恨他們自己的總統)。樸正熙為了便于統治和建設一個工業化強國,在任期間向韓國人瘋狂灌輸“民粹愛國主義”思想,因為這一套路非常好用,利于穩定統治,其后接任的兩任軍人總統一直沿襲,所以韓國人在“愛國主義”和“民族優越感”上的任何過激的態度和行為,都不值得大驚小怪。
三、韓國經濟發展史介紹
韓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乏,人口眾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韓國被日本侵占,是日本的殖民地,經濟畸型發展,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糧食、原料供應基地,工礦業十分落后。戰后,日本工程技術人員撤走,韓國的工礦企業處于半癱瘓狀態,再加上通貨膨脹、物品短缺,國民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直到50年代末期,韓國經濟一直沒有明顯的發展。
60年代以后,韓國開始推行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開發戰略,實行宏觀調控發展計劃,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經濟政策、部門結構、產業布局等,經濟取得迅速發展。結果,長期屬于落后農業國之一的韓國,一躍成為與新加坡、臺灣、香港并列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引起世界的普遍關注。
韓國從1962年開始實施經濟發展計劃以來,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8%以上。1962年,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3億美元,到1991年增至2808億美元;按目前物價水平計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1年的6498美元。韓國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部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從1962年的37%降至1990年的9.1%。同一時期,制造業部門所占的比例,則從14.4%增至29.6%。服務部門在1962年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1%,但到1990年增至61.3%。對外貿易從1962年的5億美元增至1990年的1283億美元。國內儲蓄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從1962年的3.3%增至1990年的35.3%。通貨膨脹率自1982年以后也被控制在百分數一位之內。
國際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韓國經濟的崛起,首先得力于60年代初制定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韓國選擇這一戰略,充分考慮了當時的國內外現實和主客觀條件。
韓國在日本殖民地經濟的基礎上,經過朝鮮戰爭,到50年代末,基本上是依賴外國援助的消費型經濟。當時,韓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條件十分不利。首先,國土狹窄,可耕地少。在韓國不到10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中,農耕田僅占22.7%,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14公頃,少于世界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其次,自然資源貧乏,工業用原材料需要大量進口。韓國礦產品儲量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很小,如煤、鐵、銅、錫、鋅、礦分別只占0.02%、0.05%、0.26%、3.4%、1.4%。石油、鋁、原棉、原糖等資源需要100%進口。第三,資金短缺,民族資本不足。日本的殖民統治遏制了韓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到50年代末以前,韓國的民族資本力量十分薄弱,國民經濟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維持。1955到1961年期間,韓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9%,扣除同期的人口增長率3.1%因素,人均國民收入增長極少,無法積累資金和增加儲蓄來發展經濟。第四,科學技術落后,國內市場狹小。60年代初,韓國是落后的農業國,生產水平低下,國民購買力低,單靠國內銷售市場無法迅速擴大再生產。
當時韓國國內唯一有利的條件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在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的情況下,韓國存在大量的失業、半失業人口,形成一支強大的勞動后備軍,可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工資低廉的勞動力。
同時,國際上出現一些有利于韓國以出口為主導發展經濟的機遇。首先,包括石油在內的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便宜,有利于韓國進口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經過加工、裝配后再銷售出去的發展經濟戰略。其次,當時美、日等發達國家正在調整產業結構,為了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要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為韓國引進它們的技術、設備提供了方便。第三,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敵對營壘對峙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基礎上,自由貿易迅速發展。韓國正好可以從進出口自由貿易中促使本國積累資金和發展產業。第四,美、日有意扶持、幫助韓國。進入60年代以后,美國對韓國的無償援助減少,但政府貸款等低利經援增加。同時,美國同韓國簽有軍事援助條約,僅1962至1969年期間,美國向韓國提供的軍事援助就達25億余美元。這不僅減輕了韓國的軍事負擔,而且能使韓國把更多資金用于發展經濟。1965年,韓日邦交正常化,確定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的援助,其中3億美元為提供機械、設備等無償援助,2億美元為歸還期達20年、利率為3.5%的長期低息經援。這對缺乏資金的韓國來說,無異是一支強有力的興奮劑。美、日不僅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援助韓國,還允許韓國商品進入它們的國內市場。同時,越南戰爭和韓國派兵赴越參戰,也為韓國經濟發展撈到了不少好處。
韓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韓國進口外國原材料或中間產品,進行加工、裝配,再銷往海外,在這種加工、出口過程中積累資金,吸收、消化和提高技術,以產品出口、勞務出口、資金和技術出口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從60年代中期到現在,韓國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重點是發展紡織、成衣、制鞋、木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第二階段是從70年代中期以后到80年代,在將輕紡工業向高檔產品發展的同時,逐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重點發展電器、造船、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鋼鐵、金屬加工等勞動、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從80年代中期到現在,是第三階段,韓國正在再度調整產業結構,開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計算機、超高集成線路半導體、新醫藥、新醫藥、新農藥等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
看了韓國經濟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