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韓國介紹
歷史上的韓國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歷史上的韓國,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中國歷史上的韓國
商朝末期,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因政見不合,帶領5000余人出走,成為了繼微子啟后的一大反對派勢力,其勢力范圍在現在的長白山一帶。武王伐紂成功后,曾經去尋找箕子,后來在武王勸說下,箕子同意歸附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其封國就在現在的朝鮮境內,向西與燕國接壤。史書上把它叫做“箕氏朝鮮”。此后的八百年里,箕氏朝鮮一直是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的。
秦末漢初,一支起義軍兵敗在燕人衛滿率領向東退卻,乘機滅掉了箕氏朝鮮,并重新建國,并以平攘為都城。史書上把它叫做“衛氏朝鮮”,其勢力范圍擴張到了現在的漢城一帶。在現在的無論朝鮮還是韓國的史學界,這兩個時期都被稱做是殖民時代。
漢武帝時,發兵滅掉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衛氏朝鮮遺民南遷,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史稱“三韓”時代(現在的韓國國名出處)。漢末,由于漢朝的解體,辰國也發生分裂,一分為三,是為新羅,百濟和高句麗,史稱三國時代。
唐高宗時,新羅在唐朝協助下,相繼滅掉百濟和高句麗,第一次統一了朝鮮半島,定都慶州,史稱新羅時代。
9世紀,農民起義,在朝鮮半島上相繼又建立了后百濟和高麗王朝,史稱后三國時代。926年,高麗統一朝鮮半島。此后,高麗相繼被契丹和女真人擊敗,成為了遼和金的屬國。1280年,高麗被元所滅,成為元的一個省。
1387年,作為蒙古勢力的附屬,高麗王派大將李成桂帥兵攻打明朝。李成桂拒絕出兵,發動兵變,1392年自立為王,定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李姓也由此成為朝鮮和韓國一個大姓)。1591年,曰本入侵朝鮮,明出兵援助,擊敗曰軍。從此,朝鮮和明朝進入蜜月時期。
1618年,朝鮮出兵援助明朝同后金作戰,由此得罪了后金,1636年,清軍滅掉朝鮮,朝鮮成為了清朝的屬國。
清朝末年,曰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成為了朝鮮新的保護國。1897年,朝鮮皇帝高宗在俄羅斯支持下宣布獨立,脫離曰本控制,改國號為“韓國”,從此,朝鮮變成了韓國。
1905年,曰本重新取得對韓國的控制權,并于1910年正式吞并韓國,史稱“曰韓合并”。在此期間,曰本對韓國實行了殘酷的殖民統治,方方面面都全部曰化,包括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等(我們在韓劇中可以看出來,即便到了現在,韓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曰本都差不多,睡塌塌米、跪坐、極端的男權主義等等)。
1945年,曰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光復。在美蘇支持下,以三八線為界成立了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權,南部仍以韓國為名,北部則以古代的朝鮮為名。1950年6月25曰,朝鮮向韓國開戰,朝鮮戰爭爆發。由于韓國軍隊瞬間崩潰,美軍介入,最終也導致了中國的介入。1953年7月23曰,雙方停戰,以三八線為界,由聯合國委派瑞士和瑞典駐軍設立軍事警備區,監督雙方的動向。從此,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由原來的統一國家人為的分成了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由于戰爭,許多家庭也四分五裂。朝鮮電影《金姬和銀姬》就是反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金姬和銀姬是一對孿生姐妹,戰爭使得她們各居南北,數十年來不得相見。
1969年,韓國的經濟首次超過朝鮮,最終成為亞洲強國。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國一直不承認韓國的存在,在以前的書上都是以南朝鮮來稱呼韓國的。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正式承認韓國。
關于中國歷史上的韓國戰爭
公元244年8月,毋丘儉的大軍步騎萬人進入高句麗境內,先后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余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10月,魏軍攻陷高句麗的首都丸都城,并屠之。隨后,毋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而別遣玄菟太守王頎追擊東川王等人,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余部。隨后,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并攻破,斬殺三千余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于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整個征剿行動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毋丘儉等刻石紀功并于245年5月回師凱旋。
雖然魏軍在正面的戰場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并且王頎的別遣軍攻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也屬中國歷史上對該區域的首次征服,但在背后卻遭到了韓人的襲擊。馬韓百濟臣智或許是受到了隱藏在韓人中公孫氏余孽的挑唆,竟然抖膽于244年末趁著樂浪、帶方空虛偷襲劫掠樂浪郡的邊民。這一行為無疑是具有挑釁性的,一方面可能是估計高句麗未必會敗于魏軍之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依仗著目支辰王的力量并有意挑起魏韓之間的矛盾。如果魏韓之間也發生了戰禍,并且與高句麗戰事相呼應起來,遼東及朝鮮就可能陷入一片混亂,到時候公孫氏的復國運動就極有可能實現,這才是公孫氏余孽的最終目的吧。
然而,高句麗在毋丘儉的大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他們的連連敗走使得魏軍似乎輕易就能獲得大勝。在244年8月至245年5月的不到一年時間內,魏軍不但幾乎將東川王的軍隊全數消滅,而且還攻破了東沃沮、北沃沮、濊貊等高句麗的附屬國。所以,百濟臣智盡管受到公孫氏余孽及自己野心的唆使,但也被魏軍秋風掃落葉般的兵鋒所震懾。更為重要的是,在那么短的時間內他也無法完成對韓人的煽動工作,如果繼續堅持與魏廷作對只能是自取滅亡。因而,當樂浪太守劉茂為此事憤怒的消息傳到百濟時,臣智便戰戰兢兢地將所劫掠到的人口交還郡府,以免遭受到滅頂之災。一方面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回了人質,另一方面樂浪太守可能也考慮到高句麗、濊貊等存在的隱患,就沒有進一步追究。這場風波便這么于244年底基本結束了。
也可能由于資料記載方面有缺漏的關系,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只有百濟方面的情形。事實上,韓人各邦國中未必只有該國采取了不友好的舉動,存在其他小國的侵擾也完全是有可能的。韓人在244年至245年的騷動明顯也令帶方太守弓遵甚至是朝廷感到了壓力。所以,當245年倭國使者難升米再度前來朝貢時,魏廷詔賜了他“黃幢”,并交付帶方郡派郡使前往倭國假授。這次授予帶有軍事性質的“黃幢”極有可能就是希望倭人能夠在南方牽制韓人,這說明魏國此刻已經有了更為深遠的打算。不過,現在弓遵仍有其他重要的事務需要處理,帶方郡使并沒有立刻奔赴倭地完成使命。
由于前番大戰并沒有捉拿到高句麗的東川王,經過九個月休整的毋丘儉大軍于正始七年(公元246年)2月再次出擊,目標直指丸都。因為不久前剛遭受重創,位宮很快便退卻,魏軍又輕易取得勝利。5月,毋丘儉又會同劉茂、弓遵討伐了濊貊,也獲得大勝,各濊人城邑徹底歸降,之后如同魏國百姓般地向樂浪、帶方“軍征賦調,供給役使。”
魏軍正始七年上半年的這第二次征伐還有著另一個目的,那就是全面震懾不安分的韓人。與濊貊曾有勾結的韓人大多懼怕株連,隨著濊人的徹底失敗而紛紛向魏國表示臣服。于是在《三國志》《魏志》第四中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正始)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毋丘儉討高句驪,夏五月,討濊貊,皆破之。韓那奚等數十國各率種落降。”那奚國并不在《韓傳》所列的七十八個韓人國家中,或許是不同記錄者按照發音所比對的漢字不同,或許是另有其國。不過,這么多的韓人邦國投降無疑是令人喜悅的,表明魏國在半島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甚至有學者將那奚國比定在半島東南部鄰近倭人地域的地方,如果是那樣的話魏國所能控制的區域就更令人震驚了
然而,記載中明確這數十國是以那奚國為首的,其中并沒有辰王所都的目支國。所以,這次臣服明顯不是辰國邦聯的行為,只是邦聯部分成員私下聯結的非法行徑。魏國接受他們的投誠當然是對目支辰王在韓人中權威的無視,不論魏廷的目的是故意暗示還是疏忽大意,都已經構成了對辰王的侵犯。而那奚等數十國的背叛也令辰王無比惱火,他們不但私下結成邦聯內的小同盟,還公然越過自己向他國效忠。因此,連帶先前的百濟襲擊樂浪事件及魏廷詔賜難升米黃幢事件一同考慮,當事態發展到這步田地時,魏韓之間爆發戰爭已經順理成章。萬事俱備的魏國與盛怒之下的韓國都已經只需要一個形式上的借口而已了,而公孫氏余孽們希望魏韓開戰的目的也即將達成,只不過此時開戰究竟是有利于他們的復國運動還是將斷送他們最后的希望難以預料罷了。
看了關于中國歷史上的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