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遠人物生平
李芳遠(韓語:이방원 ;1367.05.16-1422.05.10),即朝鮮太宗(韓語:조선 태종),字遺德, 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一任國王。朝鮮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親為神懿王后韓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李芳遠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李芳遠人物生平
早年英勇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李芳遠出生于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后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培養起了英果聰毅的性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李芳遠高中當時高麗的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中國遼東。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后,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李成桂果斷在威化島回軍,李芳遠當時為典禮正郎,保護其母韓氏、庶母康氏、七弟李芳蕃、八弟李芳碩以及三個妹妹逃亡。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也是出力最大。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恭讓王自感李成桂實力日大,為求自保,與鄭夢周商議密謀反對李成桂。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梟首于市,抄沒其家。李芳遠繼位后,又因鄭夢周忠義,重新追封其為"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議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學兼藝文春秋館事、益陽府院君",入祀孔廟。李成桂即位建國后,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鮮向明朝進貢馬匹,李芳遠隨貢使前往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路過北平時與明燕王朱棣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
奪位政變
由于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后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于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后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李芳遠發動政變時,李成桂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采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后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李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撫安大君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 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又稱"戊寅靖社"。太祖李成桂被迫承認既成事實,冊立三軍府中軍節制使、永安君李芳果為世子,次月傳位于李芳果。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兒子李芳藩、李芳碩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李芳果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建文元年(1399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后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
鞏固王權
建文二年(1400年),李芳遠又與四兄李芳干,為了爭奪繼承權而爭斗,李芳遠再度獲勝,流放了四兄,被稱為"第二次王子之亂"。 經過兩次王子之亂,李芳遠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于松京壽昌宮。經過兩次變亂,痛失愛子和寵臣的李成桂對李芳遠極其反感,"常郁郁不樂,游幸稍數"。
建文三年(1401年),李芳遠繼承朝鮮國王。六月,明惠帝朱允炆遣通政寺丞章謹、文淵閣待詔端木禮封李芳遠為朝鮮國王。六月十二日,李芳遠率百官至漢城宣義門外迎接明朝廷使臣。 李芳遠即位之后,繼續完善了其父朝鮮太祖時期的的科田制,沒收了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等私人土地,并且頒布《功臣田傳給法》,改善土地制度。在行政上,李芳遠創立了官員向國王個人負責的"六曹直啟制"以加強中央王權。有感于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建文二年(1400年),為了集兵權于中央,李芳遠廢除高麗時期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還召集京城內部大臣貴族的子弟,設立了"鷹揚衛"和"別侍衛"。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李芳遠又得到了明成祖的承認。并進一步確立了朝鮮做為明朝屬國的地位。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太宗李芳遠遣使前來明朝朝貢。同年四月,再次派遣臣子李貴齡入貢,李芳遠上父親李成桂有疾,需要龍腦、沈香、蘇合、香油等物,并請求與明朝互市。明成祖嘉獎李芳遠熟悉中國的禮節,賜給他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 李芳遠改革地方上的行政區劃制度,撤去高麗時期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等級別,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八道。
永樂十三年(1415年)李芳遠改革朝鮮軍制,隊分為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永樂十五年(1417年),設立都巡問使、都觀察黜陟使、都安撫使三言官。李芳遠還主持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續集詳節》、《璇源錄》等大型的書籍。
禪位去世
太宗李芳遠有嫡子四人,分別是長子世子李褆、次子孝寧大君李補、三子忠寧大君即世宗李裪、四子誠寧大君李褈。世宗李裪并不是繼承王位的第一繼承人,而應該是當時的世子李褆,并且世子李褆還曾前往明朝覲見過成祖朱棣,對明朝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訪問 。但后來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李芳遠卻廢掉了世子李褆,改立了世宗李裪 。
永樂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禪位于世宗。十一月,上尊號"圣德神功大王"。禪位之后的李芳遠仍然在朝政上占有一席之地,永樂十七年(1419年)五月,世祖李裪在其父李芳遠的建議與指導下,對日本發動清除對馬島倭寇的戰爭。同年九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他在漢城泉達坊新宮薨。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后,明朝賜謚號為"恭定" 。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朝鮮肅宗為李芳遠加上謚號"睿哲成烈"。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鮮高宗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葬于獻陵 (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
李芳遠的歷史評價
李氏朝鮮的創立并非太祖大王李成桂一人之功﹐其五子李芳遠功不可沒。李芳遠為李成桂第一位王后神懿王后韓氏所出﹐字遺德。太祖大王諸子在李朝開國時期幾乎都碌碌無為﹐只有李芳遠長期活躍其中﹐協助乃父運籌帷幄﹑謀奪王氏之天下。在鄭夢周事件當中﹐李芳遠當機立斷以私兵殺害鄭夢周等反對派﹐而在日后的勸進活動時又數李芳遠最為活躍﹐李芳遠一力承當了李成桂不便出頭的事務﹐所謂"今日之事功在一人"的說法﹐那個人指的就是李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