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的文學成就
明成祖時命解縉改修《元史》,他寫了《元史正誤》一書。后來,參加纂修《元史》的朱右又寫《元史拾遺》,許浩作《元史闡微》等,都是對《元史》的訂正和補充。
元史的文學成就:《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对贰肥俏覀兘裉炝私?、研究元代歷史的極其珍貴的文獻。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統記述元代歷史的著作。
《元史》的本紀,以記載忽必烈事跡的《世祖本紀》最為詳盡,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紀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順帝本紀》,有十卷之多。這是因為元世祖和元順帝在位時間都長達三十多年,原始史料豐富,所以對他們的記述就比較詳細。這體現了《元史》編纂中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材料多就多編,材料少就少編。像蒙古建國前后的史料不多,那時《元朝秘史》尚未譯出,因此,成吉思汗和蒙哥的本紀就只各有一卷。
《元史》的志書,對元朝的典章制度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述,保存了大批珍貴的史料。其中以《天文》、《歷志》、《地理》、《河渠》四志的史料最為珍貴。《天文志》吸取了元代杰出科學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稓v志》是根據元代歷算家李謙的《授時歷議》和郭守敬的《授時歷經》編撰的。《地理志》是根據《大元一統志》,《河渠志》是根據《海運紀原》、《河防通議》等書編撰的。而今,《大元一統志》等書已經散佚,《元史》中保存了這些書的內容,史料價值就更為可貴。
《元史》的列傳有類傳十四種,大多沿襲以往的史書,只有《釋老》一傳是《元史》的創新?!夺尷稀肥怯涊d宗教方面的列傳,從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發展情況。類傳中以《儒學》、《列女》、《孝友》、《忠義》四種所記的人物最多,說明宋以來封建的思想統治在逐步加強?!对贰妨袀鬟€有個特點是,所敘述的事,都有詳細的年、月、日記載,這就更增加了參考價值。
《元史》的體例整齊,文字淺顯,敘事明白易懂,還保留了當時的不少方言土語,這同朱元璋提倡淺顯通俗的文字是分不開的。宋濂修《元史》時,遵照朱元璋的意圖,強調“文詞勿致于艱深,事跡務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稱得上是一部較好的正史。
《元史》的史料來源一是實錄,二是《經世大典》,三是文集碑傳,四是采訪。
歷史評價
《元史》問世后,很多學者對它表示了不滿,錢大昕則是不滿者中持激烈否定態度的一個。他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開國功臣,首稱四杰,而赤老溫無傳。尚主世胄,不過數家,而鄆國亦無傳。丞相見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傳者不及其半”“本紀或一事而再書,列傳或一人而兩傳”。明朝的徐一夔也說:順帝在位三十六年的事,既無“實錄”可據,又沒有參考書,只憑采訪寫成,恐怕史事未必核實。對于《元史》的批評,主要認為它的編纂工作過于草率,沒有認真的融合貫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料,略加刪削修改而成。
但是,作為研究元代歷史的史料來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價值更高。它仍是我們今天了解、研究元代歷史的極其珍貴的文獻。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統記述元代歷史的著作。①元代的十三朝實錄和《經世大典》已經失傳,其部分內容賴《元史》得以保存下來。②《元史》的本紀和志占去全書一半,而本紀占全書近四分之一,《文宗紀》竟多達一年一卷。有人批評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這種作法卻起到保存上述失傳史料的作用。列傳部分,由于元代史館的資料就不完備,漢族文人常有碑傳可資參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無從搜尋,因此立傳有詳于文人,略于蒙古將相大臣的現象。如丞相見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傳的不及一半。太祖諸弟、諸子僅各有一人有傳,太宗以后皇子無一人立傳??墒蔷鸵娪诹袀鞯拿晒拧⑸咳硕?,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沒有別的史料可供參考,后世對這些當時有很大影響的歷史人物的事跡只能通過《元史》才能了解。③纂修者違反了修史的慣例,沒有刪去儒家學者認為不屑一提的史實。如有人批評“作佛事則本紀必書,游皇城入之禮樂志”。又批評它“列傳則先及釋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遺規”。但這些保留或增加的內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會內容的史實。此外如《地理志》附錄河源、西北地、安南郡縣等項,《祭祀志》附國俗舊禮,《食貨志》增創歲賜一卷,這都是根據元代實際情況保留下來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