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期的宗教文化
兩晉時期,宗教以佛教、道教為主,但佛教的勢力較道教強盛。關于佛道沖突,江南道教附儒,玄佛合流,分成兩個集團,僅清談爭辯,未涉及政治權力,與北方不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兩晉時期的宗教文化,希望對你有用!
兩晉時期道教的著名人物葛洪圖片
兩晉歷史簡介
晉朝(265年-420年),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為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兩晉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其中東晉屬于六朝之一。
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后經歷“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滅亡,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后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于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兩晉時期的佛教
佛教于東漢即傳入中國,當時儒教興盛,人民安定,所以少有發展。兩晉時期戰亂年年,豪族欺壓百姓。儒教衰落,思想空虛。以致人人厭苦、家家思亂、精神缺乏寄托。由于佛教所主張的“神不滅論”、“因果報應”及“六道輪回”撫慰人心。佛教就借由深邃的義理,逐漸在中國盛行。但對于佛學內容陸續仍有爭論。東晉后期,庾冰、桓玄與名僧慧遠為是否行跪禮發生爭論。后來南朝梁范縝還提出《神滅論》及《偶然論》,反駁佛理“神不滅論”與“因果報應”。
佛教在初期大致可分為道安的本無派、支憨度的心無派和支道林的即色派。當時東晉流行清談,于是僧侶就借由清談將佛理傳播給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傳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長談玄。南北佛教到后來形成不同學風,北方重行業,崇尚禪學、律學及凈土信仰。南方重義理、注重在涅槃佛性的探討。東晉晚期時,慧遠擅長儒學,力謀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國化,最后成為凈土宗的祖師之一。慧遠還提倡譯經,與北方名僧鳩摩羅什交流譯本。法顯是中國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侶,他于399年自長安出發,經西域抵北天竺、獅子國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后,414年經海路返抵建康。他與數位名僧大量翻譯經文,并將旅途見聞寫成‘佛國記’,成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兩晉時期的道教
早在三國西晉時期,就出現太平道及五斗米道。后來五斗米道發展成天師道,并分成利用符水治病的符水派;信奉金丹經、房中術的金丹派;主張“無為自然”,似道家的清靜派。
五胡亂華后,由于百姓遭受戰亂及豪族欺壓,紛紛信仰道教。民間信仰道教者大幅成長,以三吳內地及東南沿海居多。僑姓及吳姓世族也紛紛信仰,如王羲之即為五斗米道世家。后來孫恩、盧循號召五斗米道信徒叛亂,晉廷經數十年方鎮壓。
東晉初期,道教的架構、章法尚未形成,直到東晉中期發生改革,才形成組織化的宗教體制。當時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規,南方則注重經法及義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豐富本身理論。煉丹術盛行,深化相關理論。
東晉時,著名道士葛玄后裔葛洪,結合神仙學說與道術理論,并加入煉丹等理論,整合道教理論。他所著的《抱樸子》,外篇論時局與道德,內篇論道家學論和煉丹、養生之道。楊羲、許謐及許翙著《上清經》,最后發展成上清派,主張簡化修行力法,貶斥房中術,以存神為主。葛洪之孫葛巢甫著《靈寶經》,后來也發展成靈寶派。該派以符箓科教為主,受到上清派影響,也提倡簡化修行、“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對文學、藝術多有貢獻。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游仙詩》,歷代道教的神仙畫。道教的煉丹及養生術包含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對科技的發展具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