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滅吳之戰的經過及意義
晉滅吳之戰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并進,直取建業(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晉滅吳后,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晉滅吳之戰的經過及意義,希望對你有用!
晉滅吳之戰圖片
晉滅吳之戰戰爭概述
司馬氏建立晉王朝后,據有原魏、蜀之地,吳國仍然據有今長江中、下游及嶺南等地區。雙方接壤數千里,時常有戰火發生。從晉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起,晉武帝就籌劃剿滅吳國,于是一面改善內政,開發農業、積存糧食;一面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而吳國國君孫皓卻不修繕內政,暴虐荒淫,導致民窮財竭,上下離心;又自恃水軍強大,憑借長江天險,戒備松散。當年十一月,晉朝武帝皇帝發兵20余萬,分六路進軍攻打吳國,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陽城(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秭歸東)后,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后來又擒獲吳西線統帥、都督孫歆。在東線戰場,吳國丞相張悌率領3萬軍隊渡過長江迎戰,被晉國的軍隊夾擊大敗而歸,晉軍當機立斷,揮師直指建業,吳軍驚恐怯懦,不戰而降,士卒聞訊逃散,于是吳國宣告滅亡。 此戰,西晉準備周密充分,善擇戰機,兵分多路,水陸并進,發揮強大水軍作用,臨機果斷,一舉獲勝。吳主昏庸,防務松弛,將士離心,缺乏統一對策,招致節節失敗。晉滅吳后,東漢末年以來分裂數十年的中國復歸統一。
晉滅吳之戰戰前形勢
公元263年魏滅蜀后,打破三國鼎立數十年的局面。曹魏政權落入司馬昭父子之手。2年后,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形成晉、吳對峙。晉當時已控制著全國大部分州郡府縣,吳沿江為國,僅有荊、揚、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雙方接壤數千里,時有攻戰。司馬炎為了吞滅孫吳,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編練水軍。西晉擁有一支50萬人的陸軍,但缺少水軍,面對波濤洶涌的長江,雖“武騎千群,無所用之”(《資治通鑒》·卷七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司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戰船,治水軍數萬人,使晉軍的弱點得以克服,實力大為增強。吳國地跨大江南北,戰亂較少,有相當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軍隊總人數為23萬,尤以水軍為強,有舟船5000余艘。(《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注引<晉陽秋>)但孫權死后,統治集團內部紛爭不已,政局動蕩不安。統治集團與人民的矛盾也日趨激化,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士兵暴動,在今天的浙江和廣東先后發生,動搖子孫吳的統治。這種局勢對晉滅吳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晉滅吳之戰戰爭經過
晉武帝太康元年、東吳天紀四年正月,安東王渾所統率的10多萬大軍向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方向進軍,派出參軍陳慎等率部分兵力攻擊尋陽(今湖北武穴東北);派殄吳李純率軍向高望城(今江蘇江浦西南)進攻吳軍俞恭部。正月二十五日,李純占領了高望城,擊破俞恭軍,推進至橫江以東,奪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場。與此同時,參軍陳慎軍攻取了陽瀨鄉,大敗吳牙門將孔忠等。吳厲武陳代、平虜朱明等率部眾降于晉軍。
二月,吳主孫皓得知晉王渾率大軍南下,即命丞相張悌統率丹陽(今江蘇南京)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兵3萬,渡江迎戰,以阻止晉軍渡江。張悌軍行至牛渚(今安徽當涂北采石),沈瑩向其分析晉軍來犯的形勢時說:“晉治水軍于蜀久矣,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于此矣!”據此,沈瑩建議,應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晉軍前來決戰,若能打敗晉軍,即可阻止晉軍渡江,還可西上奪回失地。如若渡過江去與晉軍決戰,不幸失敗,大勢必將去矣。但張悌卻認為,吳國的即將滅亡,人人早已看清,并非今天才知曉。這樣,晉兵一至,眾人心中必然恐懼,難以再整軍出戰。趁著現在晉大軍未到,渡江與其決戰,或許還有希望獲勝。如若戰敗身亡,為國犧牲,也就死而無憾了。假如我能戰勝,北方的敵人逃走,我軍聲威便會大震,那時乘勝南下,迎擊西來之敵,定能制勝敵人。若依照你的計劃,坐等敵人前來,恐怕部隊早逃散了。于是,張悌決心率軍渡江迎擊晉軍。 三月初,張悌軍渡江后,于楊荷(今安徽和縣)正遇王渾部將城陽都尉張喬率7000兵馬趕到,張悌軍隨即將張喬軍包圍,張喬兵微勢弱,便閉寨請降。副軍師諸葛靚認為,張喬是以假投降行緩兵之計,拖延時日,等待后援,我應急速進兵予以殲滅。但張悌卻主張放過他們,因為強敵在前,不可因小敵而出戰。于是接受張喬投降后,率兵繼續前進,隨即與王渾主力部隊之司馬孫疇和揚州刺史周浚軍列陣相對。吳將孫瑩首先率領5000精銳向晉軍攻擊,3次沖擊均未奏效,被晉軍斬首二將,不得不退兵。晉軍則乘吳軍退兵混亂之機,以薛勝、蔣班率軍追殺,吳軍大敗。此時,偽降之張喬軍又從背后殺來,吳軍潰敗而逃。諸葛靚見大勢已去,收集敗兵數百逃回江南。張悌不肯逃走,與沈瑩、孫震力戰而死,吳軍3萬多人,被斬近8000人,余皆逃散,晉軍遂勝利推進至江邊。此時,揚州別駕何惲向揚州刺史周浚建議說,張悌率東吳3萬精兵,被我殲滅,吳國上下震驚,現龍驤王浚已攻下武昌,乘勝東下,所向皆克,吳已呈土崩瓦解之勢,我應速揮軍渡江,直搗建業,大軍突然而至,定能不戰而逼降東吳。但王渾聽到這一建議后則認為晉帝只命他出兵江北,以抗吳軍,如果渡過長江,就是違背君命,即使作戰獲勝,也難以獲賞;但若失敗,必獲重罪。于是,王浚堅持按原詔令,就地等待王浚軍的到達,然后再統一節制王浚等軍渡江作戰。何惲再次向王渾建議說,身為,當見機而進,豈有事事等待詔命之理。王渾仍不聽從。
瑯邪王司馬仙所率的一路大軍,自正月出兵以來,迅速進至涂中后,令瑯邪相劉弘率兵進抵長江,與建業隔江相峙,以牽制吳軍;同時派長史王恒率諸軍渡過長江,直攻建業。王恒軍進展順利,一一擊破吳沿江守軍,殲滅吳軍五六萬人,俘獲吳督蔡機。王浚軍在長江上中游獲勝之后,便揮軍順流而下,三月十四日到達牛渚。當進至距建業西南50里時,吳主孫皓才派遣游擊張象率水軍1萬前往迎擊;但吳軍此時已成驚弓之鳥,張象的部隊一望見晉軍的旌旗便不戰而降。王浚的兵甲布滿長江,旌旗映亮天空,聲勢十分盛大,繼續向前推進。
原先吳主派往交趾征討郭馬的陶浚,行至武昌時,聽到晉軍大舉進攻的消息,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業,此時,吳主孫皓便授其符節,命其率軍2萬,迎擊晉軍。結果,2萬軍隊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此時,王渾、王浚和司馬仙等各路大軍已逼近吳國京師建業長江的北岸,吳國司徒何值、建威孫宴等交出印信符節,前往王渾軍前投降。吳主孫皓見自己內部已分崩離析,便采用光祿勛薛瑩、中書令胡沖等人的計策,分別派遣使者送信給王渾、王浚、司馬仙,請求降服,企圖挑唆3人互相爭功,引起晉軍內部分裂。使者先把印璽送給司馬仙。王浚此時正揮軍直進,三月十五日行至三山(今江蘇南京西南)時,王渾派使者命其暫停進軍,王浚不理,借口風太大,無法停船為由,扯起風帆直沖建業。當日,王浚統率水陸8萬之眾,方舟百里,進入建業。吳主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前往王浚軍門投降。至此,晉軍連克東吳4州、43郡,降服吳軍23萬,東吳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長期分裂的局面也隨之結束。
晉滅吳之戰戰爭意義
晉滅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突破長江天塹的江河進攻戰。此役創造了水陸俱進、多路并發、順流直下的大江河進攻方略,結束了東漢以來數十年的分裂局面,亦為后世用兵長江提供了借鑒。在晉滅吳的戰爭中,西晉準備充分周密,戰略指揮正確,作戰部署得當,所以取得了勝利。王濬率的水軍對這場戰爭的勝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時的情況下,千里長江天塹是難以克服的障礙,何況吳國以舟楫為輿馬,水軍向來強大。曹操敗于赤壁;曹丕攻吳,臨江而返,都因受限于長江。司馬炎接受了這些教訓,編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這支水軍從巴蜀啟航,沿江東下,破鐵鎖,除鐵錐,斬關奪隘,所向披靡,只用40多天就駛抵建業。然后又不失時機地配合步兵發起總攻。終于迫使吳主孫皓投降,滅亡了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