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三次北伐結果
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亂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敗,大權歸桓溫,于是桓溫開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桓溫三次北伐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次北伐
背景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后,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
后趙國主石虎(石勒兒子)死了以后,內部發生大亂,公元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永和五年(349年),后趙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諸子爭位,后趙國內混亂。其時東晉朝中就已經準備北伐,并由征北大褚裒主持北伐,但以失敗告終。后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史稱冉魏;前燕慕容皝又滅了冉魏。而桓溫在當時亦隨即移屯安陸,屢次上表請求北伐,但因其平滅成漢后威望太高,朝廷不愿桓溫北伐成功而令威名更盛,于是在褚裒北伐以后提拔殷浩繼續準備北伐,對桓溫的上請不作回應。
同時,北方氐人苻健于永和六年(350年)入關,并于次年建立前秦,至永和八年(352年)稱帝。前秦建國后多次與東晉作戰。及至永和九年(353年)殷浩發動北伐,目標是前秦控制的洛陽,正是試圖利誘前秦將領梁安及雷弱兒叛秦,乘關中混亂,前秦駐洛陽的軍力入援之機進取洛陽。
然而,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過程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己丑日,桓溫自江陵率四萬步騎北伐,取道武關入關,又命水軍自襄陽進至南鄉郡;同時梁州刺史司馬勛亦經子午道北伐前秦。桓溫先派別軍進攻上洛,俘獲前秦荊州刺史郭敬,于是進擊青泥城。前涼秦州刺史王擢見司馬勛攻略前秦西部,于是進攻陳倉以作響應。
前秦皇帝苻健面對桓溫大軍北伐,派遣太子苻萇、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萬駐屯峣柳以作抵抗。四月己亥日,桓溫在藍田縣與苻萇等軍大戰,雖然苻生單騎突陳殺傷不少晉兵,但晉兵在桓溫的統率下仍大敗秦兵;同時桓沖又在白鹿原擊敗苻雄軍。桓溫在大敗前秦軍隊后就繼續向長安進發,進據灞上。當時苻萇等軍退屯城南,苻健于是盡發精兵三萬人,在大司馬雷弱兒等人率領下與苻萇會合,只留六千老弱士兵留守長安小城。
當時前秦首都長安危急,三輔各郡縣都來向桓溫歸降,桓溫安撫并讓居民恢復原來生活。當時居民又爭相以牛酒勞軍,又夾道觀看前來的軍隊,老人更流著淚說:"不圖今日復睹官軍。"面對這個形勢,順陽太守薛珍勸桓溫直逼長安,但桓溫不聽從,駐屯灞上后就沒有進渡灞水,一直與前秦軍相持,并打算收割當地的麥子作軍糧以繼續對峙。
但苻雄先率七千騎進襲司馬勛,并在子午谷擊敗他。后又與諸軍在白鹿原與桓溫大戰,殺晉兵萬余人。而當時前秦更搶先一步收割麥子,而且堅壁清野,令桓溫陷入缺糧困境。在戰事不利和缺糧之下,桓溫唯有在六月丁丑日遷關中三千多戶人南歸。苻萇見桓溫退兵,更領兵追擊,至潼關時已屢敗晉軍,傷亡數以萬計。當時薛珍以桓溫被逼退兵,當眾稱許自己之勇而指責桓溫太慎重,于是被桓溫所殺。
另一方面,進攻陳倉的司馬勛和王擢雖攻破陳倉,但亦被苻雄所敗,司馬勛退回漢中而王擢回略陽。北伐至此結束。
第二次北伐
背景
永和七年(351年),后趙滅亡,后趙將領姚弋仲降晉,其子姚襄亦隨父歸降,皆獲東晉遙封官職及爵位。次年姚弋仲死,姚襄依從父親遺命南奔東晉,駐屯譙城。永和八年(352年),姚襄在謝尚兵敗后退屯歷陽,并大行屯田及訓練將士。然而因為殷浩忌憚姚襄,竟多次派刺客刺殺他,又派魏憬意圖偷襲他,最終令姚襄決心叛晉。永和九年(353年),姚襄就于殷浩北伐期間臨陣叛晉,倒伐攻擊殷浩,不但令殷浩北伐失敗,更盤據淮河一帶,在盱眙建立根據地。
永和十年(354年),江西流民郭敞等人在東晉僑置陳留郡的堂邑叛亂,捕擄陳留太守劉仕向姚襄歸降。因著臨近東晉賴以自守的長江天險,于是令東晉朝廷十分震驚,立刻加強對京師建康的防守。然而,姚襄沒有南進,反倒北歸,于是轉據許昌。
原本降晉的周成又于永和十年叛晉,進據洛陽。姚襄據許昌后就于永和十二年(356年)起兵進攻洛陽。
另一方面,完成第一次北伐而回荊州的桓溫多次上表請求遷都洛陽,修復在洛陽的皇家園陵,但都未獲批準。隨后又升桓溫為征討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諸軍事,專委討伐姚襄之任。而因此就促成桓溫發動第二次北伐。
過程
桓溫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在江陵起兵,先遣督護高武據魯陽,輔國戴施駐屯黃河上,以水軍進逼許昌和洛陽,更請徐、豫二州派兵經淮泗入黃河協助北伐。桓溫自己則從后領兵作眾人繼援。
八月己亥日,桓溫到達洛陽城南的伊水,久圍洛陽不破的姚襄于是撤去圍城軍,轉而抵抗桓溫,并在伊水水北的樹林中埋伏精兵,試圖誘使桓溫率兵后退,在其后退時派伏兵突擊。然而桓溫拒絕姚襄后退的請求,姚襄意圖依伊水而戰,而桓溫則結陣向前進攻,更親身披甲督戰,于是大敗姚襄,姚襄逃到洛陽北山,及后更與余眾西奔并州,桓溫未能追及。
隨后,周成以洛陽向桓溫投降。桓溫及后留兵戍守洛陽,并且置陵令,修復各個皇陵后就押著周成及帶著三千多家歸降的平民南歸。第二次北伐至此結束。
第三次北伐
背景
桓溫在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后聲望提高,先于升平四年(360年)進爵南郡公,后更在興寧元年(363年)進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正式掌握朝政。次年更授桓溫揚州刺史,令桓溫掌握京畿地區軍事。桓溫雖然內鎮揚州,然而原本所都督的荊、江二州亦交由其兩個弟弟桓豁及桓沖掌握,由此桓溫基本上集東晉全國軍政大權于一身,僅未能掌握徐、兗二州所在的京口及豫州等兵力。
另一方面,原本名義上臣服于東晉的前燕在其君主慕容俊在永和八年(352年)稱帝自立后,就多次與東晉發生戰事。前燕更多次派兵進攻洛陽,雖勉強能守著洛陽,但河南諸郡其實都被前燕所奪。東晉終在興寧三年(365年)失去洛陽。司冀等地皆失于前燕后,前燕又進攻兗州等地,于太和元年(366年)又奪取魯郡和高平郡,甚至曾南侵至竟陵郡。
面對前燕不斷的軍事行動,桓溫亦希望以北伐提高自己聲望,以圖實現自己野心,登上帝位;又因前燕慕容恪于太和二年去世,桓溫于是決意進行北伐,打算打敗前燕后回朝受取九錫,終篡奪東晉政權。
過程
太和四年(369年),桓溫上請北伐,并請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及江州刺史桓沖一同出兵。郗愔是在庾希因救援高平及魯郡不力而被彈劾免職后受桓溫所推,然而其實桓溫一直覬覦郗愔部下駐京口的軍隊,心中很不愿由郗愔統率這些部眾。當時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溫心腹,明白桓溫心思后就假作父親書信,將父親的徐兗二州刺史的職位讓給了桓溫,令桓溫十分高興。至四月庚戌日,桓溫終自所鎮的姑孰領五萬人出兵前燕。
桓溫北伐至兗州,當時郗超顧慮汴水因戰亂久未浚治,認為會影響漕運,但桓溫不聽。直至行軍至金鄉時就因天旱而令水軍不能繼續前進。桓溫當時就命毛穆之開鑿河道,引水令桓溫水軍得以繼續前進,終成功進入黃河。
然而,郗超又進言,認為桓溫入黃河之法是逆著水流而進,與東晉基地距離又遠,難通漕運,擔心前燕會拒守不戰,令晉軍陷入糧道斷絕,無軍糧繼續北伐的困境。郗超于是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不論前燕逃回遼東后方、拒守鄴城或出戰與東晉決一勝負皆有利于北伐進展;另郗超又提議一個較穩健的策略,建議桓溫守著河道,控制漕運,一直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方才繼續進攻。郗超又認為若果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后,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到晉軍更難維持。但桓溫都不聽從。
桓溫隨后派檀玄攻取湖陸,更俘獲慕容忠。前燕所派慕容厲率步騎二萬進攻,桓溫又于黃墟大敗敵軍。鄧遐、朱序又在林渚擊敗燕將傅顏,前燕高平太守徐翻更投降東晉。前燕于是再派慕容臧率諸軍抵抗桓溫,但都失敗。前燕見此,唯有派人向前秦求救。
七月,前燕人孫元率宗族黨眾起兵響應桓溫,桓溫于是移屯枋頭。當時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評對戰事發展都十分恐懼,打算北逃回遼東。但當時慕容垂自己請求進擊桓溫,慕容暐于是讓慕容垂代替慕容臧率眾抵抗桓溫。同時,慕容暐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賂誘前秦派兵救援前燕,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堅于是在八月派茍池及鄧羌率步騎二萬救援前燕。
當時前燕司徒長史申胤就認為桓溫"驕而恃眾,怯于應變。大眾深入,值可乘之會,反更逍遙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勝。"預料當晉軍糧運出現問題時就會不戰自敗。當時,桓溫以昔日歸降東晉的段思為向導,前燕尚書郎悉羅騰卻擊敗桓溫軍,生擒段思。另桓溫所派的李述亦被悉羅勝和染干津所殺,令晉軍士氣下降。同時,桓溫早前命袁真攻打譙國和梁國,意圖開石門水道以通漕運,但袁真攻取二郡后卻不能開通水道,令水路運輸受到阻礙。
九月,前燕開始反擊,慕容德率一萬兵與劉當駐屯石門,李邽以五千豫州兵斷絕桓溫糧道。慕容宙則以一千兵設計擊敗晉軍,殺傷大量晉兵。桓溫見戰事不利,又因糧食將竭,更聽聞前秦援兵將至,于是在九月丙申日焚毀船只,拋棄輜重,循陸路退軍。只留毛穆之為東燕太守。桓溫經倉垣南歸,途中鑿井取水飲用。當時前燕諸軍亦有追晉軍,但慕容垂認為桓溫新退必然提高警覺,并以精銳殿后,不如待晉軍見燕軍未至,專心從速南退時才大舉追擊,于是只領八千騎兵從后緩緩跟隨。數日后,慕容垂見晉軍加快速度,于是加速追擊,并在襄邑追及桓溫。另一向面,慕容德已經領四千騎兵率先在襄邑設伏,于是桓溫在襄邑受兩軍夾擊,晉軍大敗,死了三萬兵。茍池所率的前秦兵亦在譙國邀擊桓溫,殺傷又以萬計。十月己巳日,桓溫收拾散卒,駐屯山陽。叛歸東晉的孫元在武陽據守,但都被前燕所擒。第三次北伐至此結束。
桓溫北伐的影響
桓溫北伐,為其帶來極大聲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復洛陽后,桓溫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請遷都洛陽,并讓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雖然當時洛陽正受前燕所攻,僑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棄南方北歸,但因朝廷畏懼桓溫,竟然沒有人敢首先出言諫止,而只有孫綽敢上疏反對。當時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勸止桓溫,可見桓溫在當時的威望極高,足以動搖朝廷。然而,桓溫北伐其實得不到舉國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愿也,必將乘阻以敗其事。"第三次北伐大敗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只仍因其權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棄外討增加名望,轉而對內行廢立,于是桓溫在太和六年(371年)廢黜晉廢帝,并且誣陷武陵王司馬晞等人,遂更令其威勢比皇室更盛。然而,始終因為此敗,桓溫無法達成其篡位計劃,始終受制于王坦之和謝安等士族人士。桓溫大敗后,北伐之事亦再沒進行。
桓溫雖在第二次北伐奪回洛陽,但進兵時占據的司、兗、青、豫地區其實在桓溫班師后就被前燕所陷,數年后洛陽亦得而復失,可見戰果其實不甚持久。
桓溫在第三次北伐后恥于大敗,將罪責歸于未能開通石門水道的袁真。袁真不甘心被誣,于是向朝廷申訴,然而朝廷怯于桓溫而不敢處理,袁真于是以壽春降燕。桓溫直至太和六年才平定。
桓溫北伐過后,東晉的北伐行動亦暫告一段落,而前燕與前秦亦因第三次北伐合作而派使者互相往來。然而,前燕使者郝晷見燕政不修而前秦大治,竟向王猛透露前燕虛實。另外,慕容暐后悔當日割虎牢以西土地的承諾,竟然反悔不給,于是觸怒前秦天王苻堅,開始進攻前燕。前燕終在前秦的軍事行動下亡于前秦。前秦漸漸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