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滅了多少國家
歷史上蒙古帝國西征一共有三次,通過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十幾個國家,又建立了四大汗國,可以說蒙古帝國西征歐亞所向披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蒙古西征滅了多少國家,歡迎大家閱讀。
蒙古西征滅了多少國家
滅了11個國家建立了4個國家。
從蒙古帝國的擴張來看,成吉思汗時期: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并占領中都。1218年,蒙古大軍滅掉西遼政權。1219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進攻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攻占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素丹逃至里海孤島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臺繼續西進,在現烏克蘭戰勝基輔大公,后撤軍。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征西夏,次年西夏末代國王投降。1227年成吉思汗在賀蘭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的一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所以在蒙古帝國三次西征的歷史上,成吉思汗統帥的第一次西征最遠打到了烏克蘭首都基輔。而第二三次西征都是由成吉思汗的子孫率領的。
窩闊臺時期: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拔都的部署是分兵三路,北路侵入波蘭、西路攻匈牙利,南路渡多瑙河入意大利,直指威尼斯。出兵后不久,大破波蘭及日耳曼聯軍于利格尼茲,接著,面隊歐洲各國組織起來的自救聯軍,蒙古大軍依然所向披靡,擒殺聯軍統帥亨利二世。拔都再進而攻陷匈牙利及俄羅斯。——這場震古爍今的大戰一直殺到奧地利和匈牙利,血染多瑙河,堪稱封建戰爭之最。1242年窩闊臺的死訊傳來,拔都率軍東歸爭奪汗位的繼承。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
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領導的起義推翻了,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不同,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戰死,也沒有自殺,而是率領著王族和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經興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國完成了一次外來政權全身而退的“奇跡”。這得歸功于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于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于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蒙古西征為何所向無敵
一、西方各國軍隊采用的戰術不適應蒙古人改進的東方戰術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體現出來了。
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范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于組織大的系統工程的表現。而中國戰國時代的車陣、明朝戚繼光組織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和對付韃靼的車、騎協同戰陣是遠不能與之相比的。
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堂堂正正的正戰。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并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面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與東方軍隊不同的是,西方軍隊一開始就采用嚴密的隊形,特別強調突出正戰的攻擊力和防護力,以羅馬和馬其頓的步兵方陣為例。這種步兵方陣通常由貴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隊伍,身著厚厚的重甲,手握長槍,越往后排,長槍越長,架在前排的肩膀上,這樣就在方陣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叢槍如林,方陣的后面則通常由奴隸緊緊跟著,作后勤和護理工作,或者由標槍手不停往對方投擲標槍。這個方陣的兩翼則由騎兵擔任保護兩翼不受沖擊的任務。
很明顯,這種戰術的沖擊力是遠非東方軍隊可比的,但它的弱點也非常突出:隊伍轉動不便,必須時刻注意保持隊形的嚴整。
即使在進入鐵器時代,馬的鞍具的發展,使得騎兵越來越重要了,雙方在騎兵的戰術運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別。東方的騎兵很少有重裝甲,騎兵即能用馬刀、長槍也可以使用弓箭。騎兵主要目的是為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和正面的沖擊力,可以在很大范圍內作戰。而西方的騎兵部隊發展出了威力強大的重裝甲騎兵,士兵穿著厚厚的鎖子甲,可以有效抵擋刀槍和弓箭的殺傷,騎兵使用長槍和長劍,殺傷力較大。但是與東方不同的是,騎兵戰術的使用仍和古羅馬時代的步兵方陣相同,講究隊形和正面的殺傷力和防護力,幾乎沒有太多的戰術機動能力,作戰范圍仍然是在很小的區域內進行。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斗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裝備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一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一匹戰馬。
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制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斗力,此外,不會象鐵制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軍人的訓練、忍耐力和其軍事化的特殊社會組織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樣從小就是戰士。
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于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后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于落后地位,大規模地攻占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斗力的原因和動力。
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斗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沖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一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看了“蒙古西征滅了多少國家”還想看:
1.蒙古西征滅了多少國家
2.蒙古西征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3.蒙古西征簡介
4.蒙古西征的歷史簡介
5.歷史上世界上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