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的故事
“穿井得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穿井得人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穿井得人的故事:
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舜的樂師夔只有一只腳,可信嗎?”孔子說:“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建議再派些人去協(xié)助他,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夔一個人就夠了),不是‘一足’(夔有一只腳)啊。”
宋國有一戶姓丁的人家,家里沒有井,每天要有一個專人負責出外打水。后來,他家鑿了一口井,用不著再派人出去打水了,告訴別人說:“我家開了一口井,得了一個人。”有人聽到這消息,立即把它傳出去了,說:“丁家開井,挖出了一個人。”很快,全國各地都在談論著這件事。終于傳到了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國君派人到丁家去查問。丁氏說:“我是說省出一個打水的人,家里多了一個勞力,不是說在井中挖出了一個人呀!”
“穿井得人”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啟示】
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jīng)自己考察的話,切忌道聽途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以有聞而傳之者的角度來看:不要聽到什么傳聞之后就外傳,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聽到風就是雨,以致于以訛傳訛。
以丁氏的角度來講: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
相關人物介紹:
1、魯哀公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在位期間執(zhí)政為季孫斯、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季孫肥、叔孫舒、仲孫彘。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所處的東周王朝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于文化認同的漢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fā)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鬃诱沁@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之先河。[2]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在古代率先打破‘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階層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體力行。孔門師生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一時成為顯學,形成了中國古代的第一個學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經(jīng)歷朝歷代演變,對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孔子積累和總結了很多教學經(jīng)驗。他主張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指導。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就是說不到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不要輕易告訴他現(xiàn)成的答案。他還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有價值的教學箴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溫習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思結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端正學習態(tài)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張不恥下問,善于向別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