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葉挺的故事
葉挺可謂錚錚鐵骨,一生忠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上葉挺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葉挺的故事:
賣過燒餅愛好攝影
1927年11月,葉挺作為總指揮發動廣州起義,卻以失敗告終。共產國際東方部的領導人聽信王明的讒言,對葉挺產生了偏見。葉挺一氣之下出走西歐,與黨失去了聯系。
葉挺先后在德國和法國度過了5年時間。當時他賣過水果蔬菜,還在柏林開過小吃店,賣油條、燒餅。后來,他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氣憤,但遠居海外,消息閉塞,就回到夫人娘家所在的澳門。他的長子葉正大回憶說:“只有在澳門我們全家聚得最齊。母親當時已經生了7個孩子,一家人常去野餐、游泳、拍照。父親那時就是一個攝影發燒友了。他從香港買來暗房器材,自己在家里沖洗膠卷。那時我們全家拍了很多照片,現在看來,還照得很有藝術性。”葉正大還隱約記得,一次父親勃然大怒,批評他的侄子葉欽在國民黨里混飯吃的做法,認為就是回家種地,也比去國民黨那里干凈。
把革命比喻成爬山
1937年9月28日,蔣介石任命葉挺為新四軍軍長,因為他不能允許共產黨派人來當軍長,而葉挺已經脫離共產黨達十年之久,他認為可能會聽他的話。張聞天、毛澤東發出電報,問葉挺是否愿意恢復黨籍。葉挺表示:“在黨的組織之外,但愿在黨的領導之下,堅決抗戰到底。”又表示如果中共不同意,他可辭職。
10月19日,張聞天、毛澤東又致電詢問葉挺“是否可來延安及八路軍總部接洽一次?”葉挺很高興,愿意接受黨中央的考察。
11月3日,葉挺抵達延安。中共中央決定同意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8日,中共中央召開歡迎葉挺大會。
葉挺表示:“革命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險,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是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現在又跟上來。今后,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
13日,葉挺回到武漢即以新四軍軍長的身份向《大公報》記者發表談話說:“我們受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已經是忍無可忍,這一次出于不得已而抗戰,我們只有一個字,就是拼。”
“請槍斃我吧!”
1942年5月12日晚上八時半,蔣介石試圖勸降在押的葉挺。蔣介石說:“爾這個人太老實,上了人家的當還不覺悟,人家叫爾回去爾就回去,叫爾打就打,人家利用爾完了還會殺爾。”蔣介石連用了幾個“人家”,指的就是“共產黨”。
葉挺的回答避開他的挑撥,另辟蹊徑,反過來用具體事實揭露蔣介石蓄意制造“皖南事變”的陰謀:你蔣介石指定路線要新四軍到指定地區去,新四軍途中要和日軍作戰又不給補充武器彈藥和糧食,同時布置了一個口袋,集中七個師包圍我部。“這個時候,我打電報辭職,又沒有批準,我只好帶著部隊逃命。”
緊接著,葉挺引用了“小杖則受,大杖則逃”的古話之后說:“我們不善于逃命而遭受滅亡,則是我對部下不起,現在上饒還監禁幾百干部,我對他們應該負責。我處置失當,我愿受軍法裁判。”
蔣介石又說:“我指示爾一條正路,爾能絕對服從我跟我走,爾一定可以得到成功,不然爾就算完了。”葉挺坦然地說:“我早就決定我已經完了!”
蔣介石馬上改變口氣,說:“也不是那樣意思,我叫爾去三戰區去好好休養,爾的前途是光明的。”
葉挺寸步不讓:“如果照這樣做,大家一定說我自私,怕法律處置,我不能這樣做。”
蔣介石無計可施,讓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郭懺繼續勸降。他們談了一個小時,葉挺的答復是:“我不能這樣做,請槍斃我吧!”
葉挺簡介
葉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陽區客家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及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是享譽世界的政治家、軍事家。
早期經歷
葉挺,1896年9月1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廣東省惠陽縣周田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入本村小學讀書,畢業于廣東陸軍小學堂,1911年入惠州府立蠶業學校。因剪掉辮子反對清朝統治、支持廣州黃花崗起義而被捕,獲釋后轉入惠州府立中學。同年10月在武昌起義的鼓舞下,立志走軍事救國的道路,先后就讀于廣東陸軍小學、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和保定軍官學校。
1914年12月,葉挺到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攻讀軍事知識。1918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校期間刻苦攻讀軍事課程,積極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斗爭,并廣泛研讀進步書刊,探討哲學和社會政治學。曾給《新青年》雜志寫信,提出“道德根本之基”在于"覺悟",并表述其"振污世,起衰溺"的革命理想。
1919年,經辛亥革命元老、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何子淵(何貫中長兄)引薦,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國粵軍,任支隊副官,并加入中國國民黨,走上了追隨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革命道路。1920年,孫中山命令建國粵軍攻打桂系軍閥莫榮新,黃皮徑戰役,葉挺一舉擊潰了四倍于己的敵人,聲名大振。后任粵軍第1師參謀、工兵營營附。1921年,調任孫中山之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他的部隊炮轟總統府,葉挺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1924年,在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東方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由信仰三民主義轉而信仰共產主義。
北伐期間
1925年9月,回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粵軍)參謀處處長(一說:12師36團團長),旋即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戰役。不久奉命轉往肇慶,參與組建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第四軍獨立團,任團長。隨第四軍12師師長張發奎參加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獲“北伐名將”之美譽,第四軍亦有“鐵軍”之稱,北伐軍占領武漢后,部隊大規模擴編,升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南昌起義爆發后,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所屬三個師中,一個師(蔡廷鍇)率部叛變,親率一個師在湯坑被薛岳打垮,另一個師自師長周士第以下全部團以上軍官離隊出走,只剩滇軍老將朱德率800人堅持了下來,后來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火種。
1926年5月,率部北伐,擔任先遣隊,從肇慶、新會出發,向湖南前線挺進,討伐吳佩孚。6月5日,獨立團經過兩天的戰斗,擊潰投靠吳佩孚的贛、粵部隊4個團,攻占湖南攸縣城,北伐軍進入湖北通城縣,當地有名的革命志士吳國珍等熱血青年毅然投奔北伐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參與攻占湖北咸寧汀泗橋。
汀泗橋戰役中正面部隊進攻受阻后,他率部翻越大山出其不意撫敵側背,大敗守敵,并乘勝追擊20余公里,奪取咸寧縣城。繼又率部參加進攻吳佩孚親率重兵據守的賀勝橋,先以團主力突破敵軍桃林鋪防線,揳入其防御縱深,再以預備隊相機投入,將反撲的優勢敵人擊退。在所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集中兵力支援主攻方向,接連突破印斗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占領了賀勝橋。隨后,獨立團連克桃林鋪、印斗山等地,率部圍困武昌。葉挺因此被譽為“北伐名將”,所隸屬之第四軍也被稱為“鐵軍”,此時,第四軍軍長為張發奎。
1927年1月,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辦公,國民革命軍進行了擴編或改編,葉挺被任命為第二十五師副師長,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兼任第十一軍副軍長。
1927年5月,夏斗寅叛變,襲擊武昌。葉挺率部奮勇作戰,打垮夏斗寅。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與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起義軍進入潮州、汕頭地區,在寡不敵眾而遭失敗的情況下,葉挺等護送病中的周恩來轉移到了香港。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葉挺出任工農紅軍總司令。
1928年廣州起義失敗后,葉挺接到黨的通知,要他前往蘇聯。經香港、馬來西亞、日本至蘇聯。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無端指責而決定退出共產黨,加入由國民黨左派鄧演達、陳友仁、宋慶齡發起組織的“第三黨”。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中國代表大會,會議雖充分肯定了廣州起義的偉大意義,卻沒有給葉挺平反。
1928年秋,葉挺到了德國首都柏林。先后流亡德國、法國等地,過了5年時間。以翻譯德文文章為生,成為素食主義者。1930年春,周恩來來到柏林,發現葉挺對革命失去了信心,與葉挺進行了促膝長談,告訴他干革命不能考慮自我。周恩來的話對葉挺啟發很大,旅居德國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斷鼓勵葉挺。
1931年,國內形勢的發展使得葉挺再也不能呆在國外了。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三省。他每天翻閱大量報刊,密切注意國內局勢。但遠居海外,消息畢竟太少,也來得太慢。為此,他離開了德國,來到澳門,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1932年到澳門隱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幫助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福建事變”后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濟深、陳銘樞等組織的以抗日為主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
抗日戰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于1938年1月出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被授予國民革命軍中銜。
1938年,葉挺親率部粉碎了日軍對皖南的“掃蕩”,得到了蔣介石的致電嘉獎。
他雖未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但他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堅持華中敵后抗戰,雖與政委項英多次發生矛盾導致其出走數次,但在抗日大局以及周恩來的勸導下最終返回新四軍軍部。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葉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之久,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入獄五年。葉挺嚴詞拒絕了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婉拒了好友陳誠勸其前往緬甸御敵的請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
回渝罹難
1946年3月4日,經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葉挺始獲自由,他出獄后第二天即電告中共中央,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已于昨晚出獄。我決心實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之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貢獻我的一切。我請求中央審查我的歷史是否合格,并請答復”;3月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電告葉挺批準其加入中國共產黨,以“親愛的葉挺同志”相稱。葉挺參加了國共談判三人軍事會議。
1946年4月8日,他乘飛機由重慶回延安,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難身亡,同機遇難的還有王若飛、博古(秦邦憲)、鄧發等中共重要領導人以及葉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兒葉揚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
死訊傳出后,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悼詞說:“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朱德提詞:“為中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而犧牲。”
周恩來寫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陳毅作《哭葉軍長希夷同志》。
遺體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