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平等的歷史典故介紹
自由是很多人的追求,關于自由的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平等的歷史典故,希望能幫到你。
關于平等的歷史典故篇1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
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瑤,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
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后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哦度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
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系。酒后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宴。
7年后,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
戰后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7年前不究之恩。
楚莊王大為感嘆,便把許姬賜給了他。
關于平等的歷史典故篇2
有一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到營地附近散步,看到許多小戰士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打鬧,玩得不亦樂乎。他就主動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和年輕的戰士們一起談天說地,非常高興。
忽然,從頭頂上傳來幾聲鳥叫,劉伯承順著聲音一看,原來不知什么時候,大樹上站著一群烏鴉。他不由心中一動,立刻對周圍的戰士們說:“你們哪個的槍法最準,快打只烏鴉下來,讓大家飽餐一頓吧!”
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開槍打烏鴉。他們有的是怕槍法不準,當面丟臉;有的是不愿在總參謀長面前賣弄武藝。
這時,其中一個年輕、調皮的警衛員,跟劉伯承開玩笑說:“總參謀長,你文武雙全,是全軍出了名的神槍手,今天就請您給我們來個‘神槍打烏鴉’吧!”
“好藹—”
“歡迎——”戰士們不約而同地拍起巴掌來。還不停地歡呼著:“參謀長,來一個!”
劉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說:
“你們還給我來個‘’?好吧,就讓我來試試看。”
說著,他不慌不忙地從腰里拔出手槍,看也不看,也不用瞄準,手一舉,“啪”的一聲,一只烏鴉“撲棱棱”地落下來,黑光閃閃的翅膀還在不停地抖動。樹上的烏鴉“轟”的一聲,全都嚇得飛走了。
“好槍法!”
“好!真是神槍手!”
戰士們異口同聲地歡呼稱贊。那位警衛員卻依然半信半疑地說:“樹上那么多烏鴉,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戰士聽了,都默不做聲地看著劉伯承,怕他生氣。
但劉伯承聽了毫不動怒,只是笑了笑說:“也許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煩你去給我找個雞蛋來。”
那個警衛員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來了一個雞蛋。劉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氣把雞蛋朝天上拋去。
雞蛋飛向天空,越飛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黃豆。此時,劉伯承把槍一舉,“砰”的一聲,雞蛋隨著槍聲四分五裂,蛋殼、蛋黃、蛋白紛紛灑落下來。
戰士們都連聲叫好,那個調皮的警衛員連忙伸出大拇指,夸贊劉伯承是神槍手。
戰士們紛紛要拜劉伯承為師,請他教練槍法。劉伯承謙虛地說:“什么神槍手,業精于勤嘛!不說什么老師、學生的,我們互相學習好了。槍法準,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啊!”
從此,劉伯承就擠時間給戰士們講習槍法,沒過多久,紅軍隊伍中讓他訓練出一大批神槍手。
紅軍這種官兵平等,其樂融融的軍隊氣氛,不僅得到紅軍戰士們的一致好評,使許多人都愿意來當紅軍,連敵人也十分羨慕這種關系呢。
長征后期,包座戰役取得勝利時,曾經抓了幾百個俘虜。紅軍對待俘虜從來都是很寬松的,講過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發放路費讓回家。
當時,幾百個俘虜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紅軍領導們就把他們編成了兩個連,準備依照他們各自家鄉的遠近,發放路費。
趁著等候的時間,幾位紅軍領導,到俘虜的隊伍里去談話,了解情況。俘虜們可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士兵說,他們原來的十九路軍戰敗時,死傷很嚴重,許多營、連級的干部都戰死了,只有一個被俘虜的。
團長和副團長見大勢已去,都跳河自盡了。
紅軍領導接著問:“為什么跳河?”
士兵說蔣介石宣傳的紅軍很可怕,動不動就要殺人,俘虜更是不要想著活下來,還要受折磨。
“那現在怎么樣?受了什么折磨?”
“沒有啊!給飯吃,還給錢回家。”士兵低下頭:“我勸團長別跳的……”又一個士兵站出來:“蔣介石不相信我們十九路軍,在國民黨那里,每天都有人監視著我們。”
“是啊,紅軍這里挺好的,長官沒有架子。”
這時,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吃飽了飯,擠在一起聊天打鬧。見紅軍領導來了,都圍了上來。搶著說:
“我要當紅軍!我不回家了!”
“我給你當勤務兵,我以前就是勤務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們長官,那么兇。”
……
“好,都留下。”紅軍領導微笑著回答。
這時一個領導拉住一個孩子的手,問他:“紅軍好不好?”
“好。”
“為什么好?哪里好呢?”
“紅軍不打人。”
“還有什么好?”
“官兵平等。”
“還有?”
“官兵都是吃一樣飯,穿一樣衣服,我們長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說。其他孩子都跟著點頭。
“還有嗎?”
“還有教我們讀書。”
“還有?”
“好玩兒。”孩子歪著頭,頑皮地笑了笑。
領導也笑了笑,這還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
最終,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來當紅軍了,畢竟這里官兵平等,親如一家,也不用受“長官”的氣了。
為人親切,替戰士們考慮,平易近人,這是紅軍將領們普遍具有的品質。朱德、毛澤東、陳毅、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比比皆是,他們都是這種品質的突出代表。
長征中,正是這種同甘共苦,親如一家的官兵關系,才讓紅軍戰士互相幫助,最終戰勝了困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關于平等的歷史典故篇3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請了許多賓客,包括司徒謝安、司馬孫綽以及附近幾個縣令,帶上自己的幾個兒子,來到會稽蘭渚山麓的蘭亭聚會。春暖花開,山清水秀,一行人踏著悠閑的腳步,在山徑中行走。
這時,王羲之提議來一次傳統的“曲水流觴(shāng)”助興,得到了眾人的贊同。于是,大伙來到一條彎曲的小溪邊,每個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頭坐下。王羲之命書童在小溪的上流將幾只裝滿酒的觴(古代稱酒杯為觴),放在一個木盤里,然后讓盤子順著小溪流向下游。當盤子流經哪個人身邊時,那個人就得趕快作一首詩,作不出詩,就得罰酒三杯。這一場“曲水流觴”的游戲進行得十分盡興,結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詩。
為紀念這次聚會,大家提議把這些詩編成一冊集子,取名《蘭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寫一個序。王羲之也不推辭,命書童在蘭亭擺下筆墨。在眾人的簇擁下,王羲之信步來到了蘭亭,他環顧崇山峻嶺、松林竹園、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緒萬千。過一會,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書案前盤腿坐下,拿起毛筆,在紙上飛筆一揮而就。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三百二十五個字的《蘭亭集序》,就在這會稽群山中誕生了。可惜這“天下第一行書”的真跡已經失傳,只留下來一些古人的臨摹本。
看過關于平等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