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歷史典故簡介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后稱"焚書坑儒"。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焚書坑儒歷史典故,希望能幫到你。
焚書坑儒歷史典故
秦始皇憎惡儒生引用詩書來反對秦的法律,于是焚毀詩書,坑殺儒生,對中國文化帶來極大的摧殘。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統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建議依據古制,封子弟功臣以為枝輔。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秦始皇采納其建議,下令除秦國的史書、博士官收藏的圖書和百姓家藏的醫藥、卜筮、種樹等書外,凡列國史記、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等均限期交出焚燒。此外還規定偶語《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誅,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30日不燒,黥為城旦。
焚書對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極大的破壞。次年,為秦始皇尋覓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盧生,因難以繼續行騙,便以始皇貪于權勢,未可為求仙藥為由,相約逃亡。秦始皇聞訊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問諸生,受株連的儒生達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陽。焚書坑儒暴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焚書坑儒實質
先來看看"焚書坑儒"的實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是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而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所以,對于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幾個儒生茬之后,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明顯的。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這里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
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法家強調的是法、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
焚書坑儒的影響
開啟了封建時期"愚民統治""學院爭吵"的先河。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令",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松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本文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士,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于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些學術流派。宣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是用秦統一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一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一些古書。武帝時,下令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并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今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三十九篇,《書》多十六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 經"。劉歆對于古文經很贊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官,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于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歆的建議未被采納。
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復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于是形成了系統的訓詁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贊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經今、古文斗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zhòu宙,西周、春秋文字)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全書分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說不過十三萬三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
看了焚書坑儒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