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國求榮的主人公是誰
勾結投靠敵人,出賣國家的權益,謀求個人的富貴。這便是我們所說的賣國求榮,那么賣國求榮的主人公是誰呢?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出處】: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六:“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于梁,當不次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里。”
【賣國求榮的典故】
楚靈王準備侵略蔡國,陳國使臣報告先君病死公子留即位。陳侯的三子公子勝與太子偃師的兒子公孫吳前來報告公子過與司徒招合謀殺害太子偃師而立公子留。楚靈王立即派兵去討伐公子過,司徒招殺了公子過,賣國求榮獻陳,結果被發配東海。
“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這是唐朝大詩人杜甫贈給名畫家曹霸的詩《丹青引》的開篇。盡管當時曹霸已是一介平民,但杜甫還是強調他不僅曾榮任左武衛,而且出身高貴——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接著,杜甫寫道:“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更是直接贊揚曹操兼資文武,割據的成就雖已成往事,詩文名篇卻流傳至今。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的游行隊伍走過天安門,在諸多橫幅標語中有一面大白旗,上面寫著一副挽聯:“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敦余孽死有頭。”上聯罵曹汝霖賣國求榮,因為他姓曹,就將他稱為曹操的后人。對曹操用其小名阿瞞相稱,以示蔑視。可見到了五四時期,曹操已被當作歷史上的奸雄,連曹汝霖的賣國也與他這位“祖宗”有關了。
對歷史上一些名人,往往會出現截然對立的評價,甚至在同一時代就已如此,曹操就是其中之一。1958年,郭沫若等提出要為曹操翻案,并說統治階級出于封建正統觀念,所以要污蔑曹操。對此,先師譚其驤先生曾以事實作過反駁。例如,西晉的陸機稱曹操“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陳壽在《三國志》中,一方面稱他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另一方面也評價他為“矯情任算”,“虐亦深矣,其民怨矣”。東晉的習鑿齒更在所著《漢晉春秋》中以蜀漢為正統,列曹操為“篡逆”。同時代的梅晉卻在稱譽大臣陶侃“機明神鑒如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不僅將曹操與諸葛亮并列,而且樹為更高的典范。唐朝的歷史學家劉知幾詆毀曹操“賊殺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禍千王莽”,簡直十惡不赦,與杜甫筆下的“魏武”“文采風流”完全相反。北宋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還是以曹魏為正統,卻盛贊曹操“芟刈群雄,幾平海內”,“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雅性節儉,不好華麗”。但到南宋朱熹編《通鑒綱目》時,卻改以蜀漢為正統,曹魏成了“僭偽”。可見對曹操的評價與階級立場無關。
而在民間,至遲從北宋開始,曹操幾乎一直扮演著反派角色。《三國演義》的問世和流傳,自然使曹操的反面形象更加豐富生動,越來越根深蒂固,以至連五四時代的大學生或者已不知道歷史上真正的曹操,或者雖然知道卻只能迎合民間的好惡了。
相關人物:
楚靈王(?―公元前529年),羋姓,熊氏,初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1年,自立為楚國國君,是春秋時代有名的窮奢極欲、昏暴之君。公元前531年,蔡靈侯至楚,楚靈王殺之,蔡國滅亡。公元前530年,派兵圍徐,威脅吳國。公元前529年楚國人民推翻了他的統治,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后吊死郊外。靈王有二子熊祿(世子)、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兩千多年來,楚靈王作為暴君昏主的典型而受到歷代文人的批評。